發布時間:2021-03-24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通過調查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發生的1起諾如病毒感染性疫情,了解事件發生特征,探討事件發生原因,為該類疫情防控提出可行的措施。方法通過開展個案調查、現場衛生學調查、樣品采集和實驗室檢測,分析2019-11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群
[摘要]目的通過調查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發生的1起諾如病毒感染性疫情,了解事件發生特征,探討事件發生原因,為該類疫情防控提出可行的措施。方法通過開展個案調查、現場衛生學調查、樣品采集和實驗室檢測,分析2019-11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群體性腹瀉事件發生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結果該起疫情共有19例病例,為該校百工技師學院學生,主要癥狀為腹瀉(78.95%)和嘔吐(52.63%),罹患率為2.81%。諾如病毒樣品檢出6份(4名學生和2名食堂工作人員),檢出率35.29%,基因型別為GⅠ型。結論該職業技術學校發生的群體性腹瀉是由諾如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染源可能是該校食堂工作人員中的隱性感染者,通過傳遞食物及餐具傳播引起學生發病。
[關鍵詞]諾如病毒;聚集性疫情;學校;調查分析
2013年以來,我國其他感染性腹瀉病暴發疫情大多以諾如病毒感染所致,尤其是2014年冬季,諾如病毒感染暴發疫情大幅度增加,高于歷年的水平[1]。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已在我國普遍存在,感染對象大多為學齡期兒童和成人,在報告的急性胃腸炎暴發和聚集性疫情中,大多數是因諾如病毒感染所引起[2-4]。2019-11,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發生1起群體性腹瀉事件,郫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疾控中心”)前往該學校和醫院調查處置。通過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微生物實驗室核酸和常規細菌學檢測,結合病例的臨床癥狀,確定此起疫情為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根據對該起疫情的現場調查與處置,分析事件發生的原因,總結經驗從而為今后轄區諾如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處置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9年11月成都市郫都區發生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聚集性疫情的某職業技術學校師生及工作人員。
1.2方法
1.2.1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1.2.1.1病例定義①疑似病例:2019-11-26/28,該職業技術學校出現急性胃腸炎癥狀(腹瀉1~2次/24h,且大便性狀呈水樣便)或(和)嘔吐(1次/24h)的病例。②臨床診斷病例:2019-11-26/28,該職業技術學校(唐元校區)出現急性胃腸炎癥狀(≥3次/24h,且大便性狀呈水樣便)或(和)嘔吐(≥2次/24h)的病例。③實驗室診斷病例:疑似或臨床診斷病例中,糞便、肛拭子或嘔吐物標本經實驗室檢測諾如病毒核酸陽性者[1]。
1.2.1.2病例搜索調查人員通過查看學校學生晨檢和因病缺勤登記本,篩查具有類似胃腸炎癥狀的學生,并對其逐一詢問;查看學校教職工和食堂工作人員考勤登記,了解缺勤人員身體情況,查找具有胃腸炎相關癥狀的人員,并進行逐一詢問。
1.2.1.3個案調查區疾控中心調查員對搜索出來的師生和工作人員逐一進行個案調查,使用統一的調查表,內容包括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表現、就診過程、發病前三日的進食情況、臨床檢查結果、有無與相似癥狀人員接觸等流行病學史。
1.2.1.4現場衛生學調查對學校內食堂進行衛生學調查,包括環境衛生條件、從業人員健康狀況、原料采購、食品制作工藝、消毒情況、飲用水情況等內容。
1.2.2樣品的采集和實驗室檢測樣品及實驗室檢測均按照《諾如病毒感染暴發調查和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5版)》[1]的要求執行。本次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志賀菌和沙門菌及其他常見腸道致病菌進行常規培養,采用熒光RT-PCR法對諾如病毒核酸進行檢測來查找病因。
1.3統計分析采用Excel2019軟件錄入、整理資料,SPSS17.0軟件分析數據進行,χ2檢驗,具體分析方法依據數據類型決定,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基本情況該校共有13個專業,34個班,1600余名學生,均為住校生。共有教職工102人,其中老師64名,職工20名,食堂工作人員18名。該校沒有設置醫務室,而由1位幼師專業老師擔任該校的保健老師。
2.2發病情況此次疫情共發現28名急性胃腸炎表現的病例,均為該校百工技師學院學生,共有675名學生。按照病例定義要求,28名學生中有疑似病例9名,臨床診斷病例19名,實驗室診斷病例4名。經區疾控中心調查,該校區教職工和其他學院學生中未發現出現類似癥狀病例,確定該起疫情病例為19例。
2.3流行病學特征
2.3.1時間分布26日01∶00首發病例發病,之后病例陸續出現,于11月27日18∶00-23∶00發病達到高峰,期間發病5人,隨后發病人數減少,末例病例發病時間在28日07∶00(圖1)。
2.3.2人群分布19例病例均為百工技師學院學生,年齡為15~19歲,平均年齡為16.89歲;總罹患率為2.81%(19/675),其中男生和女生的罹患率分別為3.16%(13/412)、2.28%(6/263)(χ2=0.448,P>0.05)。該學院共有3個年級,分為19級、18級和17級,罹患率分別為3.11%(7/225),4.00%(9/225)和1.32%(3/225)(χ2=3.033,P>0.05)(表1)。
2.3.3空間分布
2.3.3.1班級分布病例均來源于百工技師學院的13個班,其中18級建筑班、19級學前2班報告病例3例,18級機電1班2例,剩余病例散發10個班。
2.3.3.2寢室分布該校寢室設置均為8人間房,2-209寢室報告病例3例,2-306寢室2例,其余病例分布在其余14個寢室。
2.4臨床表現與首發病例19例病例主要的臨床癥狀為腹瀉(78.95%)、惡心(52.63%)和嘔吐(52.63%)(表2)。所有患者均到醫院就診,血常規檢測結果未見明顯異常,臨床診斷為“急性胃腸炎”,有4名病例住院治療,其余病例均在門診治療,經治療后19名患者均已痊愈。首發病例為19級學前4班學生,鄒某,女,15歲,于26日1時開始出現腹痛、嘔吐癥狀(3次/24h),無腹瀉。該學生自述感覺身體不適后,隨即到衛生間嘔吐,事發時間為凌晨,同寢室人員均在熟睡,故由該學生獨自清理嘔吐物,同寢室人員未接觸其嘔吐物。
2.5衛生學調查
2.5.1用餐調查情況該職業技術學校為教職工和學生提供3餐,百工技師學院學生與其他教職工和自費學生就餐時間錯開,每日食物與其他就餐人員不一致。百工技師學院學生每日午餐和晚餐均為4種菜品,就餐地點統一在食堂,打餐窗口為固定窗口(其他就餐人員打餐窗口分開),打餐人員為固定的3名幫廚,打餐過程中會與其短暫接觸交談,打餐人員未佩戴口罩和手套。使用食堂提供的經含氯泡騰片(三氯異氰尿酸)消毒后的餐具。早餐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在寢室內食用自備的食物。
2.5.2食品加工調查情況該校食堂主要為學生及其教職工提供熱菜,少量涼拌菜品。食堂所用原料(肉制品、蔬菜和調味品等)均由統一的供應商供給,記錄完善,供應商持有有效的營業執照。食堂菜品由18名工作人員分工進行制備,其中3名幫廚清洗,5名幫廚切菜并將切好的菜放到桌上備炒,2名幫廚切肉制品,6名廚師專職制備熱菜,2名廚師制備涼拌菜。廚師將熱菜炒好之后裝入清潔后的盆中,由其他幫廚將菜品放在打餐窗口,制備好的涼菜直接由廚師裝盤后放至打餐窗口。調查現場發現,食堂工作人員在制備食品的過程中,大多人員未戴手套、帽子和口罩,操作間水池旁未配備洗手液、肥皂等清潔用品,切菜幫廚在接觸餐具或食物后未清洗雙手直接傳遞制備好的菜品。廚師也僅在炒菜前和結束后,用清水沖洗雙手,在接觸裝過生食的餐具后未見清洗雙手。食品加工過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2.5.3飲用水調查情況該職業技術學院使用的是自備水源,井深60m,井周有防護,除管理人員外,其他人員不能進入水泵房。飲用水消毒劑為水王子(單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現場設備運行未見異常,沒有水質消毒記錄。最近1次生活飲用水檢測為2019-04-02,經郫都區疾控中心檢測結果為合格。該學院內設有開水房供學生使用,百工技師學院學生自述沒有飲用生水,一般是將開水涼透后,再與熱水混合飲用。
2.5.4食堂環境衛生調查情況該職業技術學校設有1個食堂,共有19名工作人員,其中有1名為兼職食堂管理人員。19名工作人員均持有有效期內的健康證,自述最近3天內身體無異常,沒有發熱和胃腸道癥狀。食堂內衛生條件一般,廚房內有三防設施,但較為簡陋;使用的餐具均使用配置后的含氯泡騰片(三氯異氰尿酸)消毒水浸泡處理,但未做消毒記錄;現場發現儲藏間的其中1個冰柜存在生熟食混放的情況。現場詢問中發現食堂工作人員對泡騰片配制消毒液的濃度和用品用具的浸泡時間不清楚、衛生意識不強,食堂管理人員對工作人員晨檢不到位且記錄不全,日常監管不到位,僅通過人員缺勤情況來填寫食堂工作人員的晨檢記錄表,未咨詢員工是否出現傳染病相關癥狀。該校在食堂管理上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2.6實驗室檢測本次采集8名學生樣品(1份大便、7份肛拭)和6名食堂工作人員肛拭樣品;食堂廚房菜板、菜盤涂抹樣標本各1份,菜品樣本1份,共計17份樣品。檢測結果顯示,有6份樣品諾如病毒核酸檢出陽性,其中1份學生大便、3份學生肛拭和2份食堂工作人員(幫廚)肛拭,均為GⅠ型。17份樣品常見致病菌檢測均為陰性。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感染控制雜志》于2002年10月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學主辦,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承辦,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級醫學學術期刊。主要刊載感染疾病學理論、實踐、科研、教學和管理的最新成果和經驗,刊設欄目:專家論壇、論著、臨床研究、實驗研究、病例報告、綜述、譯文、經驗交流、學術動態等。
3討論
諾如病毒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快速的傳播力,是全球急性胃腸炎的散發和暴發疫情的主要致病原[1],容易在托幼機構、中小學學校、大中專院校和養老機構等人群較為集中的場所流行。引起的疫情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北半球通常出現在冬季[2],我國成都市郫都區處于北半球,此事件發生在11月底,正處在諾如病毒感染性疫情的高發期。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病程較短,通常為2~3d,與身體免疫力有關,免疫力越好病程越短。此起疫情病例年齡在15~19歲,免疫力較好,集中在1d左右發病,癥狀持續約1d后痊愈,無重癥病例。
2019年成都市郫都區某職業技術學校該起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特征為:①所有病例都是該校百工技師學院學生,發病時間在一個潛伏期內,流行曲線呈單峰型,經最長潛伏期后未見新發病例。②主要的臨床癥狀是腹瀉和嘔吐,病情輕,服用藥物后病愈。③所有病例有共同的就餐史,同一就餐食堂與其就餐時間錯開和食用不同的食物的人員未發病。④病例和食堂工作人員肛拭/大便中檢出諾如病毒陽性,且為同一基因型別(GⅠ型)。⑤該校師生均使用同一水源,由同一開水房供水給師生使用。由此排除經水和食物傳播的可能性,結合該校食堂衛生條件較差,食堂工作人員中存在隱性感染者,管理上也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可認為本起疫情是食堂內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感染源可能為食堂工作人員中隱性感染者,在打餐過程中通過傳遞食物及餐具傳播引起學生發病。
我國諾如病毒感染已廣泛流行,其引起的急性胃腸炎疫情的感染途徑多樣,在飲用水源、食源性感染和人際接觸等傳染途徑均有體現[2],特別是餐飲從業人員感染諾如病毒,往往會導致較大規模疫情的發生[5-8]。研究發現,成都市餐飲從業人員諾如病毒陽性檢出率較高[9],此起事件中有2名自述身體健康的食堂工作人員檢出諾如病毒陽性,檢出率為11.11%。在調查中發現,該校食堂衛生條件較差,食堂工作人員衛生意識不強,在為學生打餐時,未戴手套和口罩。諾如病毒感染所需的病毒量很低,≥18個病毒顆粒即可感染人[10],隱性感染者極易通過污染餐具、食物和與學生的直接接觸等途徑傳播諾如病毒,導致學生群體性發病。
諾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在郫都區內時有發生,產生的疾病負擔較重,故在今后轄區諾如病毒防控需要注意:①加強餐飲工作人員,尤其是托幼機構、中小學學校、大中專院校和養老機構等人群密集場所食堂工作人員的健康篩查。因餐飲從業人員健康體檢未開展諾如病毒檢測,而該人群諾如病毒隱性感染者較多,故從業員工一旦出現胃腸道癥狀,須要暫時離開作業崗位。②加大餐飲從業人員培訓,提高衛生意識,勤洗手,在接觸食品時需要佩戴清潔的手套和口罩。③機構在諾如病毒疫情發生后,除了要及時上報外還要最好消毒工作,及時清理患者的排泄物。諾如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在消毒的同時,需要做好個人防護,避免感染。④病例要隔離一段時間,機構需要安排好獨立房間供其居住。通常病例癥狀消失后就可解除隔離,但是有些病例在癥狀完全消失后仍然可以持續排毒一段時間[11]。為了避免在機構內發生二次傳播,疾控中心可對癥狀已消失的病例進行持續檢測,明確病例需在諾如病毒檢測陰性后才可解除隔離。⑤在疫情發生期間,需要關注有無新發病例,同時對重點人群開展監測,及時發現隱性感染者,做好人員隔離。——論文作者:廖嬋,曹應瓊,高建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