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2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本文通過調研企業生產車間對新能源設備及工具的管理模式,對其模式進行分析討論。結合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安全意識、規范素質、專業技能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對高校新能源汽車現場的安全規范和操作規范進行優化,形成新能源實訓
摘 要:本文通過調研企業生產車間對新能源設備及工具的管理模式,對其模式進行分析討論。結合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把安全意識、規范素質、專業技能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對高校新能源汽車現場的安全規范和操作規范進行優化,形成新能源實訓車間現場管理的可行性方案。深化教學和職業需求的融合,為“1+X”證書制度落地實施、深化產教融合和社會培訓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車間管理;實訓改革;“1+X”
隨著“職教二十條”、“1+X”證書制度、“三教改革”等改革的深化,實訓教學在整個職教領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實訓車間建設投入逐漸加大。新能源汽車是一個新興的高增長產業,前景廣闊。在職業院校汽車類專業中,新能源汽車專業招生人數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說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對新興產業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然而,因為新能源汽車相比傳統燃油車有大量的高壓部件,在其實訓車間建設時既要考慮對學員新技術新技能的培養,也要考慮安全操作和規范意識[1]。學員在進行新能源汽車維保、檢修、診斷作業時,必須對高壓安全保持足夠的重視和警惕,確保自身安全。在新能源汽車實訓車間建設過程中,優化實訓現場的規范性和安全性十分必要和迫切。
1 高校新能源實訓車間管理現狀
以某校為例,新能源汽車實訓車間擁有北汽EV160純電動車1臺、EV160整車臺架一套、本田混動思域1臺、豐田普銳斯混動臺架1臺。實訓車間設備工具由新能源汽車技術教研室管理,實訓車間現場由實訓中心教研室管理。
實訓教學管理工作。專業教師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對照自己學期所擔任的課程,凡是屬于理論+實踐課或純實踐課程的課任教師,在新學期開學的一周內,將理論+實踐課的授課計劃和耗材計劃交給專業主要負責人審批并上報。在實訓中心上課的教師,按實訓計劃表提前與實訓分區管理員溝通,提前作好開課前的工具、設備準備工作。
相關期刊推薦:《南方農機》(雙月刊)創刊于1970年,由江西省農業機械研究所、江西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江西省農業機械學會主辦。本刊是國內外公開發行,頗有南方特色的農機化技術刊物,以全面推介南方適用農業機械,大力普及實用農機科技為宗旨,謁誠為廣大農村機手、農機生產和銷售企業、基層農機工作者、農機科技人員服務。主要讀者群為南方15省市各級農機工作者及廣大農林機手、拖拉機駕駛員。涵蓋面廣、發行量大,是貴單位宣傳企業形象、擴大知名度、特別是產品迅速占領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的最佳媒體。
安全文明操作,工具、設備以及衛生管理。實訓課任教師必須把安全文明操作教學放在首要位置,對所操作的工具和設備安全規范必須熟練掌握,做到指導學生規范操作,預防教學事故發生。鑒于汽車實訓中心車間空間過大,實訓使用的配件、工具和可移動設備亂擺亂放現象時有發生,在實訓教學過程中,課任教師務必把工具、設備和部件總成用好管好,對解體后的部件總成一定要安裝復原,對來不及復原的總成部件等,應告知管理員,給下次課教師復原。對使用后的工具、設備等要清潔干凈,清點后歸還管理員。在實訓操作過程中有損壞的配件、工具、設備,應及時向管理員報告,說明原因,并作好記錄有據可查。對遺失的小型工具和小型零部件,也要及時反映、尋找原因、酌情處理。避免再次發生,情節嚴重的應追查責任。工具、設備及場地衛生,在實訓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場地、工作臺、設備清潔,課后必須打掃干凈,把工作臺、桌椅板凳擺放整齊有序。
2 新能源汽車車間管理現狀
筆者先后到“東風特專”“東風小康”“十堰匯創天下”“東風力神”等新能源企業進行交流調查。企業在車間管理方面的要求明顯高于學校現狀,具體體現在制度上更加完整、細致,措施上更加具體、到位,獎懲上更加及時、有效。根據調研情況,對企業的車間管理梳理如下。
2.1質量工藝管理
各車間應嚴格執行《質量管理文件》規定,履行自己的職責,協調工作。對關鍵過程按《質量管理文件》規定嚴格控制,對出現的異常情況,要查明原因,及時排除,使質量始終處于穩定的受控狀態。認真執行“三檢”制度(自檢、互檢、巡檢),下工序對上工序的產品進行檢查,不合格產品有權拒絕接收。嚴格劃分“三區”(待處理區、報廢品區、流轉區),做到標識明顯、數量準確、處理及時。對新進人員進行崗位技能培訓,經考試合格方可上崗操作。
2.2設備定置管理
車間設備指定專人管理,定置擺放,按區域按類放置,合理使用工位器具。設備管理堅持日清掃、周維護、月保養。設備點檢記錄、運轉記錄完整、填寫及時、準確。做到“三好”“四會”“五項紀律”。三好:管好、用好、保養好。四會: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一般故障。五項紀律:遵守安全操作規程;經常保持設備整潔,并按規定加油;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不得丟失;發現故障立即停車,通知維修人員檢查、處理。
2.3工具計量管理
各種工具和檢測設備應按規定使用和維護,不可違規使用或用于其他用途。新能源專用工具設備要定期檢測其絕緣性能,確保其使用時不會發生漏電,嚴禁將專用工具,尤其是高壓檢測工具用作他用,以免破壞其高壓防護等級。對工具設備做到正確使用、正確保養、正確放置。
2.4文明安全管理
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嚴格執行各項安全操作規程。按規定穿戴好防護用品,認真執行安全生產。班組內經常開展安全教育活動,不定期進行認真整改、清除隱患。消防器材應定期檢查,確保其有效性,對過期或者損壞的消防器材予以更換或維修。加強事故管理,堅持對重大未遂事故不放過,發生事故按有關規定及程序及時上報。對新能源汽車高壓部件的裝配維修操作,需要持有特種作業證方可作業。
經過調研結果發現,企業的車間管理大同小異,嚴格貫徹了6S管理理念,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1)整理:對必需品和非必需品進行分類,非必需品不得擺放在操作區。2)整頓:對物品進行分類擺放,并做標識,能在較短時間內取放物品。3)清掃:將作業區和休息區整潔干凈,打掃地面油污、積水、塵土和垃圾。4)清潔:將整理、整頓、清掃落實到位,形成制度,有專人督促檢查,做到作業前后干凈衛生。5)安全:消除工作中一切不安全因素,加強監督,減少不安全因素發生的概率,遵守操作規程,嚴禁違章作業,把安全擺在生產第一位。6)素養:及時更新管理理念,規范操作,對組織決定的事,要堅決執行,形成團隊力量,養成良好的6S管理習慣[2]。
3 優化措施
3.1提升理念,制定細則
教師應通過培訓提升車間6S管理和“1+X”證書等級制度等先進理念。依據“1+X”證書制度的改革要求,加大企業車間管理和新能源實訓車間的融合,通過企業標準倒逼實訓車間改革。提煉X職業技能等級技能素養要求,融合企業特有的要求,形成新的新能源實訓車間管理要求和條款。基于6S管理理念,模擬企業生產實踐現場,建設規范的“企業化實訓車間”,營造“企業氛圍”,可以還原真實情境,職場情境代入感更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實現師生良好互動,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增強,培養良好工作習慣,提高學生職業素質和適應企業環境的能力,減低設備因不規范操作造成的損壞概率,塑造學院良好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技能的模塊化必然會要求課程知識體系的模塊化和教學模塊化。而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中,實訓課程課時操作占比50%,實訓車間的功能就是在新能源汽車專業的“1+X”證書實施過程中支撐模塊化教學服務。在現有實訓資源上,參照“1+X”實訓設備清單,購置必備設備,并將設備按照類別及技術等級進行重組[3]。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能等級“1+X”證書模塊總共有5個,分別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驅動電機電池技術、新能源汽車懸掛轉向制動安全技術、新能源汽車電子電氣空調舒適技術、新能源汽車網關控制娛樂系統技術、新能源汽車多種能源高新系統技術。5個證書對應若干工作任務、職業技能、技能點和知識點。新能源實訓車間的現場管理規范中,應融合職業技能中相應安全技能、規范操作的培訓培養,按照統一的標準,通過訓練活動,強化認知教育、情意養成、技能培訓三個方面。
3.2貫徹落實,組織實施
對實訓車間進行設計、施工,固定實訓工具、實訓器材、清掃工具、消防設備等擺放位置,對實訓臺上的設備進行重新整理、固定,寫好名稱、序號。將工具設備定置的要求寫入學生實訓工單中,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安排職場角色,各司其職,貫穿課程全周期,學生按照車間現場管理要求對準備、操練和恢復現場三個教學環節進行全過程落實實施,確保實施的完整性和學生參與度。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再現等方法加強職業素養在課程中的融合。情境再現和角色扮演模式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整個課堂上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同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分享,在提升知識的同時提高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實訓教師按照車間管理規范和實施細則的要求,對學生進行6S管理理念培訓,并將6S管理細化、量化到整理、清潔、安全等方面,且將此方法總結納入新能源實訓車間管理規范中。
3.3督促整改,形成制度
實訓車間管理人員對使用新能源實訓車間進行期初、期中和期末定期檢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不定期抽查[4]。對不合規范、不合理的地方通報到個人,限期整改,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特別要加強車間安全和規范的監督。高壓安全防護和急救措施應在車間管理當中有明確體現,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急救技能。可以使用簡圖和短文字對急救措施進行說明,將繁瑣的文字變得生動易學。通過制度性文件,讓新能源車間的現場管理形成標準化作業。在車間管理實施、檢查、調整完善基礎上,定期對車間管理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不斷優化管理標準和細則,建立長效機制。——論文作者:陳高峰1,吳冬雪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