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實踐為根本范疇的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認為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認識真理,而且創造價值。黨的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擁有嚴謹形式和象征意義的實踐方式,其豐富的價值意蘊會在周期性的重復操演中不斷被釋放。百年來建黨紀念活動不僅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
摘要:以實踐為根本范疇的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認為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僅認識真理,而且創造價值。黨的紀念活動作為一種擁有嚴謹形式和象征意義的實踐方式,其豐富的價值意蘊會在周期性的重復操演中不斷被釋放。百年來建黨紀念活動不僅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緊扣時代主題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闡發建黨紀念活動的深刻價值,對新時代提升黨的建設質量,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認同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建黨紀念;紀念活動;價值哲學;馬克思主義
當前,國際間意識形態領域的爭奪日趨白熱化,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的信心,是亟待探討的命題。2021年2月20日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重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歷史已經證明,建黨紀念是中共成為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底氣來源,更是人們喚醒、重構、刻寫、強化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有力工具,其所蘊含的政治資源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對紀念活動的闡釋
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認為價值從本質上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特性,兩者是融為一體,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紀念活動作為一個意義世界,從其誕生便被人為賦予了多重意蘊。通過舉行具有符號特征和象征意義的儀式,紀念活動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被展現在大眾視野中。建黨紀念不是簡單地慶祝生日,更是在各種儀式的重復操演中,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形象和偉大歷程,進一步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的三重特征
價值首先是關于人的學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其中的“尺度”便是價值。當前國內學界對于價值的概念還沒有準確的界定,馬克思在《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所寫“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1],學界目前有著不同的解讀,有人認為這是馬克思所持的觀點,也有學者認為這是馬克思概括其他學者的觀點,他本人對此是持反對態度的。但無論學界爭論如何,關于價值還是有一個普遍性的共識: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李德順在《價值論》中認為“價值是在主客體的統一中,更多地、更深刻地體現著主體的客觀內容和尺度的東西,是在實踐活動中更充分地顯現著主體性作用的內容”[2]。因而可以判斷價值誕生于主客關系中價值主體的需要,價值量大小則需要通過價值客體對于價值主體的有用性來判斷。這種有用性使得價值有廣義(正價值和負價值)和狹義(正價值)之分,本文采用狹義的價值概念,探討紀念活動的所蘊含的正向價值。
價值哲學是關于價值的哲學理論,最早可追溯到休謨的《人性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洛采開創了價值研究的新方向,提出把價值和評價放在哲學研究的中心地位。在傳統的中國哲學中,許多思想家在探討人的品德和行為是否具有正向意義時,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關于價值的評判標準等。習近平曾引用《資治通鑒》中“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來告誡領導干部,指出政治品德的重要性。20世紀80年代,隨著“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思想解放”運動的持續發酵,價值哲學的研究方興未艾,逐漸成為一門擁有特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新興學科。
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的切入點是實踐,認為價值是人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而非自然形成,具有三重特性:第一,價值孕育于實踐活動中,在紀念儀式的操演過程中,價值被人為的創造了。價值的內容展現于價值客體中,關于價值的評判標準則由價值主體掌握。因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哲學,就要立足現實,在實踐中堅持主客體的統一。紀念活動中,紀念主體的身體操演與文本話語孕育出紀念活動的價值。第二,價值主體是價值產生的源泉和最終歸宿,是價值行為的主要受益人。馬克思主義價值哲學主要考查的是人和人的需要,這里的人是指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即人民群眾。具體到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紀念活動上,價值主體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第三,就客體角度而言,價值客體是滿足價值主體需求的個體,它既可以是價值主體通過實踐行為攫取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是科學的理論認識指導下的具體實踐活動。建黨紀念活動中的價值客體既是不斷完善和創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的良好政治形象,強大政治權威,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愛戴。
(二)紀念活動知行合一的天然屬性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心學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學習和認識事物的本質與實際踐行這種認識是缺一不可的。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關于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哲學理論。近年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知行合一,2019年3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3]紀念活動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被頻繁演繹的,擁有規定的形式和象征意義實踐活動,對于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隨著紀念活動的舉行,其所蘊含的思想會深耕于受眾心中,實現了理論知識到實踐行為的轉化。
作為一種被人為賦予眾多理論意義的實踐化行為,紀念活動自始至終都蘊含著知行合一的自然屬性,即天然具有理論與實踐雙重價值。紀念活動并不是偶發性行為,而是在特定目的指引下的有著固定形式的“被發明”的行為,如延續了兩千年的祭孔大典,通過紀念先師孔子的實踐活動來宣傳特定的儒家理論,實現維護政治權威和進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紀念活動中,“知”是指理論知識,具體到建黨紀念活動而言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相關理論,“行”是指由紀念活動牽引下的各項實際的行為,包括實際紀念活動中的行為,以及民眾在受到紀念活動影響后自發自覺的行為活動。紀念活動的舉行者將需要宣傳和教化的理論賦予在紀念活動本身,在舉行儀式時利用文本、口號、會議的形式以及旗幟、歌曲等象征符號將紀念活動中蘊含的理論以可視化的形式展示出來。這種將理論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不同于傳統的思想理論灌輸,是真正知行合一的活動。通過知行合一的紀念活動,受眾可在參與或觀看過程中潛移默化接受相關思想和理論,這種潤物無聲的思想教化形式是紀念活動的獨特優勢之一。
(三)建黨紀念:飽含價值的典型性紀念活動
紀念活動的價值就是價值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以滿足主體的政治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政治儀式就是一種有組織、有意義的符號象征體系,它能夠在最深的層次揭示價值之所在”[4]。紀念中國共產黨的誕辰不僅有深遠的政治意圖,對于社會集體記憶也有著喚醒和重塑的效果。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下,紀念活動所承擔的任務各不相同,因而所表現得活動主題和形式也不盡相同。即使是針對相同事件的紀念也會隨著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發生變化。雖然這些紀念活動的價值取向不相同,但其所蘊含的正向價值導向是相似的。
相關期刊推薦:《樂山師范學院學報》創刊于1985年,月刊,CN51-1610/G4,ISSN1009-8666。本刊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樂山師范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是綜合性學術期刊,其中,第4、8、12期為理科版,主要欄目有數學研究、物理研究、生化研究、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等;第1、2、3、5、6、7、9、10、11期為社科版,主要欄目有三蘇研究、文學研究、語言研究、遺產與旅游研究、翻譯學研究、歷史研究、經濟學研究、法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研究等。
建黨紀念作為紀念活動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建設中起著獨特的作用。民主革命時期,建黨紀念與戰爭動員關系密切。如毛澤東為紀念中共成立17周年發表題詞:“共產黨員,應與各黨各派各界人民一道堅持抗戰,為驅逐日寇建設新中國而奮斗,并在斗爭各種起模范作用,不達目的,絕不停止!”[5]。這份題詞對于動員全黨全民族參與抗日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提到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的命題,在戰爭動員的同時也注意對共產黨員的教育。通過紀念活動,軍民革命意志受到極大激勵,最終取得國家和民族的獨立。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我國執政黨,建黨紀念活動的規格進一步提高。同時建黨紀念活動也有了新的理論價值,不僅通過各種形式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成為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窗口。2016年7月1日習近平同志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到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更要將其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和時代的特點相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建黨紀念在實踐層面的價值體現在其蘊含極強的現實取向和指導意義,有助于規范政治秩序,提出政治訴求,擴大政治影響力和政治權威。
二、中國共產黨建黨紀念活動的理論價值
在價值的主客體關系中,更多強調的是客體對主體的重要效用。這種效用表現在實踐活動中既有在理論指導下個人的追求,又有人們對一定理論的信仰。周期性的操演的紀念活動可以更深入的闡釋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使民眾在不斷重復中加深對理論的理解,繼而實現“相信—信念—信仰”的過程。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緊扣實踐經驗和時代主題,不斷為建黨紀念增加意義含量,賦予了紀念活動多重的理論價值。
(一)詮釋與傳承: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化
價值哲學中最為核心的理論便是關于價值實現的過程:價值客體通過實踐活動滿足價值主體的某種需要。針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需要,歷次建黨紀念活動都將詮釋和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活動的重要目的。傳播理論不是單純抽象知識的傳遞,而是一種習慣性的記憶傳達。這種傳達是需要通過反復操演來強化的,通過外在的儀式行為接受知識,不斷重復的身體化實踐行為將知識吸收消化形成肌肉記憶,再通過具體行為表現出來,從而完成理論傳播。歷次建黨紀念都肩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任,對于經典著作的編譯出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因而每逢建黨紀念重大時間節點,全國都掀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潮。如為紀念建黨70周年,中央文獻出版社相繼發行了《列寧全集》中文版,《毛澤東選集》第2版1-4卷,《鄧小平文選》(1983—1989)等,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時期黨建文獻選編》。這些經典著作的發行,進一步詮釋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近年來建黨紀念創新拓展不同的形式,從中共中央到基層黨組織,積極開展集體學習、知識問答、征文競賽等形式的紀念活動,滿足人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需要,成為民眾提升自身理論素養的重要途徑,也為廣大黨員干部筑牢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根基。2010年紀念建黨89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與傳播工程”宣告落成,并正式上線運行,國家重大馬克思主義數字傳播工程,其中包括14個子庫、萬余種圖書,用數字媒體技術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2020年6月29日,中央政治局開展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安排這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既是慶祝黨的生日的一次重要活動,也是為了推動全黨深化認識并貫徹落實好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6]這一講話將理論學習與建黨紀念聯系在一起,更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中國共產黨通過舉行紀念活動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沃土上播種、深耕,形成全社會讀馬克思經典著作,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指導實踐的思潮。
(二)梳理與評價:重溫黨的歷史征程
判斷事物的具有多少價值量被稱為價值評價,是價值主體依照規定的準則,對價值客體進行對應性判定。價值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衡量可量化的,價值評價的因素則是人為規定的。無論從客觀的價值量還是主觀的價值評價上,立足當下研究歷史的行為都是具有極高價值的。首先,可以探析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和作用即歷史價值,其次,可以看到其在當下社會中的功能效用即現實價值,最后,可以預見其對將來社會的預測及預警即未來價值。毛澤東同志說過,他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習近平指出“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不僅鐫刻著奮斗的輝煌,而且指示著未來的方向,梳理和評述黨史對于當先和未來的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
紀念活動的出發點在于紀念,無論紀念是采取何種形式,都應包含對于紀念主題相關歷史的回顧與評說。通過紀念活動對中共歷史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才能更為清晰的了解、認識和評價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從而實現對當代及未來發展的指導性作用。1941年毛澤東為中央書記處起草的《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四周年紀念的指示》提出“在黨外要深入地宣傳中共二十年來的歷史,是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的歷史。它最忠實地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7]。從這一維度來概括和定義中共的歷史,有利于增強群眾的認同感。建黨紀念的舉辦不僅可以喚醒民眾的歷史記憶,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也總結概括了經驗的教訓,有利于更好的開展當下的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始終非常重視歷史教育,習近平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用三個“歷史告訴我們”梳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重大歷程,更概括出百年櫛風沐雨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同時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三個偉大歷史貢獻”,進一步凸顯了中共的歷史地位。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搞建黨100周年,習近平同志在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號召,我們要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以優異的成績來迎接建黨一百周年。可見,建黨紀念活動通過紀念建黨百年來的歷史進程實現“讀史以明志”的目的,增進了廣大黨內外成員對中共歷史的了解與認同,喚醒和再次刻寫全黨成員的集體記憶,對當下及將來的發展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三)反思與改革:深化黨的自我革命
建黨紀念活動的理論價值,不僅在于對中國共產黨發展史的回顧與慶祝,更在于反思在百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矛盾,并針對性的解決這些問題。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具體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需要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在這個過程中出現錯誤總是難免的,只有經過不斷糾正錯誤,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言:“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極強的自我修復能力”[8]。時時修正航向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帶領中華民族在百年的風浪中泰然航行的秘訣,也是習主席提出建設“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要依據。建黨紀念活動作為一項政黨活動被賦予了許多使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借機在黨內開展總結反思的運動。通過包括建黨紀念活動在內的黨內紀念活動來嚴格黨內生活,加強黨的建設,是世界各國政黨的共識。
在紀念活動中,黨員被有組織的聚集起來,這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統一思想,正本清源,共同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在建黨20周年紀念日發布,其中列舉了當時黨內存在的缺乏黨性的許多問題,選擇在建黨紀念活動中揭示這些問題也是為了更為集中的進行反思和改造,加深黨員的認識和記憶。在慶祝建黨85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深刻剖析了當時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黨員干部要有高度的警覺和清醒的認識。在建黨95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兩次提到要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可見,建黨紀念活動不僅蘊含著慶祝與懷念,更有反思與革新的意圖。借助全黨乃至全世界都聚焦的活動來揭示黨內存在的問題,可以更集中的更高效的解決黨內的問題,不斷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以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安全。——論文作者:王妍晴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