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0-08-1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死亡在魯迅的筆下衍生擴展,有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死亡是進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魯迅先生筆下的知識分子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開始變得心理扭曲,甚至出現(xiàn)負面人格,在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的妥協(xié)中走向了死亡。本文將對孔乙己、陳士成、魏連殳、子君這些
摘要:死亡在魯迅的筆下衍生擴展,有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死亡是進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魯迅先生筆下的知識分子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開始變得心理扭曲,甚至出現(xiàn)負面人格,在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的妥協(xié)中走向了死亡。本文將對孔乙己、陳士成、魏連殳、子君這些知識分子的死亡進行分析。從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這些知識分子的性格和心理狀態(tài)著手,研究他們死亡的原因。研究可以知道社會價值觀對知識分子有很大的影響,他們在社會價值觀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再加上自身性格的缺陷,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死亡。
關(guān)鍵詞:知識分子 封建禮教 心理扭曲 死亡
引言
魯迅作為偉大的文學(xué)家,其作品對中國文學(xué)有著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筆下出現(xiàn)了很多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然而從他們的死亡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共性的、本質(zhì)的東西。本文將著力于這些知識分子的死亡,透過他們悲劇的死看清楚那個時代的本質(zhì),以及人類的弱點和劣根性。
封建制度毒害下走向死亡的知識分子
在魯迅的小說中,有一批知識分子是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的,《白光》中的陳士成就是這樣的例子。不管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朝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印記和標(biāo)志,在國家制度以及社會風(fēng)氣等因素的影響下,都會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社會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人們關(guān)于好壞、得失、善惡、美丑等價值的觀點、看法、立場和選擇。由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價值觀進行長期反復(fù)的整合和消解,最終就形成了代表著一個社會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價值體系。儒家以道自任,強調(diào)士的價值取向必須以道為最后的依據(jù)。所謂“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知識分子所當(dāng)考慮的乃是道的得失而不是個人利害,這里的道,相當(dāng)于一套儒家價值系統(tǒng),士是儒家基本價值的維護者。儒家人格是中國人格理想的核心,引導(dǎo)著千年來士人的精神追求。【1】我國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把“入仕”看成是自己學(xué)習(xí)的動力,也是他們讀書的終極目標(biāo)。于是當(dāng)他們考取功名失敗,無法達到入仕的目的時,便找不到其他出路,沒有生存的技能。只能在失望和希望中徘徊,由此內(nèi)心產(chǎn)生極大的痛苦,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最終走向死亡。《白光》中的陳士成便是受到八股取士的毒害,最終沉默的走向了死亡。
《白光》中陳士成的死亡
《白光》中的陳士成是怎么死的,文章中已經(jīng)給出了答案,淹死在河中。然而這只是表層的原因,那么一層一層的分析下去,究其根本,就可知道陳士成的死亡最本質(zhì)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而主觀原因就是陳士成在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漸漸迷失自己,從而心理變得扭曲。
《白光》中的陳士成正是封建禮教的維護者,他更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他深受儒家“學(xué)而優(yōu)則仕”思想的影響,于是懷揣著自己的科舉夢奮斗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夢想著終有一天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一次一次的落榜讓他的身心都遭受了巨大的摧殘,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他的心理開始變得扭曲。陳士成在參加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卻一再落選之后,內(nèi)心開始發(fā)生變化,他先是埋怨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相信在過去的十五次考試失敗之后,陳士成也埋怨過考官。第一次落榜后的陳士成可能還是自信的,他或許真的相信是由于考官有眼無珠,不懂得文章才會導(dǎo)致自己落榜。可是十六次了,他依然么沒有考中,這個時候的陳士成說考官有眼無珠也只不過是安慰自己罷了。在《白光》中這樣寫道“連今年是十六回,竟沒有一個考官懂得文章,有眼無珠,也是可憐的事。”
后來他才會感到連一群雞都在笑他,開始產(chǎn)生幻覺,看見白光。顯然白光象征著陳士成心目中的理想,也正是由于心中有這樣的理想,這種力量便是魯迅所說的“無主名”、“看不見的殺人團”,它隱藏在看似在情理之中的制度與思想中,人們生活在“眾治”的社會之中,接受了“眾意”下的群體本位的生命價值觀。他們在痛苦中心理開始變的扭曲。所以陳士成的死亡是必然的,他心理的扭曲導(dǎo)致他無法走向成功,導(dǎo)致他無法接受現(xiàn)實和這個社會,陳士成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悲劇的典型代表。
陳士成在封建科舉制度中追求功名導(dǎo)致性格扭曲的過程,展現(xiàn)了封建制度的壓迫以及金錢的枷鎖對人性的扭曲和摧殘。
二、知識分子在反抗中走向死亡
在魯迅的小說中,有這樣一類知識分子,他們漸漸覺醒了,于是他們開始和封建制度作斗爭,開始反抗封建禮教,然而他們失敗了,或以生命的終結(jié)作為失
敗的代價,或以靈魂的死亡告終。從他們的死亡,不管是生命的消逝還是靈魂的死亡,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覺醒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局限性。
1反抗之后失去生命的知識分子——子君子君是勇敢的,在那樣的時代,在那樣的社會,作為一個女子,竟然能夠挑戰(zhàn)封建禮教的權(quán)威,選擇自己的愛情。我們可以看到子君那不管不顧的勇氣。然而這么勇敢的女子竟會以死亡來面對流言蜚語。她的勇氣去哪里了,或許子君一開始就是軟弱的,她的勇敢全來自于那份她最為珍惜的愛情,當(dāng)愛情不再時,她再也勇敢不起來了。“在幾千年的歷史滄桑進程中,中國知識分子有自身的保身之策,或隱或避亦或聽話——好好地聽統(tǒng)治政權(quán)的話,而“聽話”又是知識分子認為展示自己才華的唯一途徑,因此這成了中國知識分子最大的特點,這種“聽話”就是馴良的人性 。”【5】無疑,子君身上也存在這樣的馴良性,起初,在反抗家庭專制的時候,子君非常的勇敢,可是那是因為她擁有涓生的愛情,對那時的子君來說愛情是她的全部,所以愛情所帶來的激情掩飾了她性格中所擁有的這種軟弱性。然而當(dāng)愛情的激情慢慢褪去,面對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時,子君性格中馴良性開始慢慢表現(xiàn)出來,盡管受到五四思潮的洗禮,子君也甘愿做一個家庭主婦,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等思想早已漸漸消失。她開始變得自卑,在失去涓生的愛時,她性格中的弱點展現(xiàn)的一覽無遺,這時的子君失去了而愛情和的力量,再也沒有反抗的勇氣,自知無力改變現(xiàn)實,只能以死來對抗現(xiàn)實。子君的死僅僅是因為她自己的懦弱嗎,顯然不是。“他“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卻無法高飛。于是,在現(xiàn)實的逼迫下,涓生暴露了他的個人主義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他錯誤地把墮入困境的責(zé)任,全部歸咎于子君。”【6】中國知識分子身上馴良的人性在涓生身上更為突出。
當(dāng)狂人從歷史中讀到了那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時,被所有人當(dāng)成不正常之人來對待,而他也無法融入這個社會,面臨著將要被吃掉的危險。無力的狂人只能恢復(fù)“正常”,去維護封建禮教,也用封建禮教去吃人。而呂緯莆呢,同樣如此,他曾經(jīng)去城隍廟拔掉神像的胡子,連日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甚至打起來。昔日的呂緯莆是那樣有激情,那樣敢于反抗,然而在反抗之后竟是妥協(xié),繞了一圈又回到原來的點上了。在哪個時代,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要想改革,要想反抗就注定會有犧牲。然而在反抗中,呂緯莆漸漸的又被環(huán)境同化,竟去做些無聊的事情,在與封建勢力較量之后,以失敗告終。
相關(guān)知識推薦:文學(xué)專業(yè)類cssci刊物目錄
結(jié)論: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都或多或少有些悲哀,他們或被封建制度毒害,悲催的死去,他們或開始覺醒,反抗封建禮教。卻在反抗的過程中漸漸走向失敗,或走向死亡,或無意義的活著。從他們的死亡,我們不僅可以看見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也可以看到社會價值觀對當(dāng)時文人的影響,他們在社會價值觀中漸漸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覺中走向了死亡。當(dāng)然從他們的死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國民的劣根性,中國文人性格中的弱點。——論文作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