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生態農業發展關鍵在于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突出打造生態農業產品、品種、品牌,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化。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瀘定縣特殊的自
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生態農業發展關鍵在于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突出打造生態農業產品、品種、品牌,實現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化。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瀘定縣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來講,尤為重要。近年來,四川省瀘定縣在發展生態農業實踐中,突出生態立體農業產業帶、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區、康養休閑旅游產業鏈打造,有效破解了地理環境、人才資源等發展短板,探索形成了縣域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實踐和成效
第一,建設生態立體農業產業帶。瀘定縣根據縣域內氣候垂直差異明顯的特征,樹立“小而精、精而優、優而特”的發展理念,以四川省“10+3”農業產業體系為導向,鞏固大渡河流域產業示范帶建設成果,大力推進大渡河流域百公里綠色產業帶建設。近年共發展高產核桃7.7萬畝、優質魔芋1.5萬畝、特色水果6.2萬畝、蔬菜4.5萬畝,全縣特色農林產業面積達23.6萬畝,15類產品入選“圣潔甘孜”特色農產品專區,8類產品獲準注冊“四川扶貧”公益商標。
第二,創建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區。瀘定縣近年深化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以“紅+綠”旅游資源開發為重點,成功創建瀘定橋4A級景區和3個3A級景區,瀘定橋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期)、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項目(一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瀘定橋示范項目(一期)建成投入使用,瀘定橋景區被納入國家“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成功舉辦“第十屆紅櫻桃節”“首屆秋果采摘節”,累計接待游客85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1億元,杵坭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團結村入選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
第三,打造康養休閑旅游產業鏈。通過提質基礎設施建設設立旅游扶貧示范區,針對旅游廁所、旅游接待服務區(站、點)、旅游標識標牌、旅游停車場,以及住宿設施,如農家樂、星級鄉村酒店、民宿等進行達標改造。同時依托特色自然資源創建旅游生態新品牌,建設大渡河流域康養旅游產業帶,憑借“陽光、碧水、森林、溫泉”等自然資源稟賦,規劃發展“旅游+農業”“旅游+康養”等產業新模式,促進各類產業深度融合,形成“1+2+3”產業格局,榮獲“2020中國國家旅游年度臻選康養旅游目的地”稱號。
機遇和挑戰
第一,瀘定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機遇。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的重要意義,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農業農村現代化。報告為農業農村發展制定了方略、規劃了藍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政策舉措,為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的基本遵循。為此,瀘定縣出臺了《關于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促進鄉村振興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全力實施百公里產業帶建設。瀘定縣地處北緯30度附近,長期以來,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瀘定農業產業“小而精、精而優、優而特”的獨特格局,歷來是甘孜州的蔬菜、水果生產供應基地,蔬菜、水果、中藥材、食用菌、藏香豬、肉牛、山羊、放養雞等特色農產品有較大發展潛力。
第二,瀘定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從縣域農業生產體系看,瀘定極端天氣日漸增多,因災制約農業生產的可能性增加,這勢必使連續高位增長的農業生產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勢頭的難度加大。同時,農作物復種指數較高,造成土地有機質下降,土壤營養失衡,病蟲害嚴重。從縣域生態農業經營體系看,縣域內生態農產品銷售批發市場建設滯后,也將影響農產品銷售。加之生態農業職業經理人和市場營銷人才匱乏、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田間灌溉管道和渠系明顯不足,百公里產業帶建設投入資金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百公里產業帶建設進度。而在縣域生態農業服務體系方面,由于基層農技人員政策落實不到位,使人心不穩,服務手段乏力。
經驗與啟示
第一,對口幫扶的政策是生態農業持續向好的有利條件。強化產業扶貧,帶動貧困村和貧困戶脫貧奔康。要做好脫貧奔康百公里產業帶建設,必須強化產業扶貧,以產業扶貧促進脫貧奔康。共實施脫貧項目1003個,累計減貧3042戶、10503人,44個貧困村全面退出,貧困發生率從15.6%降至0,以脫貧攻堅群眾認可度99.16的優異成績,高標準、高質量退出國定貧困縣,成為全州首個“摘帽”貧困縣,榮獲全省2017年“摘帽”工作先進縣稱號。成功創建12個省級、79個州級、101個縣級“四好村”以及72個幸福美麗新村。
第二,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是生態農業安全發展的驅動力。健全經營服務體系,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經營服務體系的建設,是農產品銷售的關鍵環節。為解決該縣農產品銷售問題,該縣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當前,瀘定縣新增家庭農場2個,累計家庭農場64個;新發展11個農民合作社,累計達到482個。瀘定縣創建州、省、國家級示范農民合作社各2個、5個、1個;州級家庭農場、省級家庭農場各5個。2018年完成4個省級農民合作社、6個省級家庭農場創建申報工作。全縣共組建供銷合作社5個,益農社103個,健全了經營服務體系,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第三,加強品牌建設是擴大生態農業產品市場的關鍵點。加強品牌建設營銷。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大力支持各類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大力支持經營主體參加農博會、西博會等活動,以展推介、以展促銷、以展招商,支持瀘定農產品品牌在省級以上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宣傳推介。一是組織瀘定桑吉卓瑪青稞酒業、貢嘎雪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攜帶核桃油等15款特色農產品參加第二十二屆四川新春購物節,銷售額達到13萬元。二是蒲瀘攜手組織瀘定7家企業25款特色農產品驚艷亮相第五、六屆成都農博會,宣傳“紅城綠谷、康養瀘定”城市名片。僅第六屆成都農博會瀘定展區共接待專業觀眾12000余人次,專業采購商500余人次,現場銷售金額突破20萬元,意向簽約金額200余萬元,意向合作商20余家。同時,吸引了各大媒體采訪報道,提升了瀘定農產品區域品牌、企業自主品牌和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拓寬了瀘定企業家的視野,更為企業創造了與國內大型企業,甚至國外企業的合作機會。三是依托蒲江電商企業在北京新發地市場建立瀘定OTO體驗店專區,并擺放了瀘定桑吉卓瑪青稞酒系列產品,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功能。
第四,增強農業科技支撐是提升生態農業競爭力的核心。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提升農業標準化水平。脫貧奔康百公里產業帶建設,必須以農業科技服務為技術支撐。鼓勵和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農技服務,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實施農業產業科技扶貧,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轉化應用。加快農技推廣信息化進程,發揮“四川科技扶貧在線”縣級運管中心作用,以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便捷的農技推廣信息網絡平臺。借助“四川科技扶貧在線”平臺“云”解決農牧業生產相關難題304個,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2期。
相關期刊推薦:《區域經濟評論》RegionalEconomicReview(雙月刊)1985年創刊,企業管理專業刊物。設有:經營探索、經營謀略、經營觀察、經營診所、營銷企劃、營銷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等欄目。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第五,規范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是生態農業質量安全的保障。深入推進農業清潔生產。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是農產品能否上市的前提,為確保該縣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積極鞏固提升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創建成果,建立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溯源體系,提高鄉、村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7%以上;實施“兩減三基本”計劃,推進農業種養循環,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綠色原料基地認證與保護,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防控面積已達3.5萬畝。
對策與建議
第一,緊緊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農牧業產業調整為抓手,合理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種植業方面,主要以糧食作物為主調整為以特色經濟為主,擴大特色水果、綠色蔬菜、有機食用菌、道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養殖業方面,主要以生豬養殖為主調整為以藏香豬、肉牛、山羊、放養雞為主。同時,合理布局農牧業產業,大力實施脫貧奔康百公里產業帶建設,提高農戶收入,促進脫貧奔康。
第二,加快和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制定有關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實施方案,全面落實新型經營主體相關優惠政策。同時,免費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提供生產用水,按照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提供生產生活用電。
第三,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完善縣、鄉農技推廣機構設置和崗位管理,及時科學配足縣、鄉農技人員,強化農技人員管理考核和知識培訓,重點從“土專家”、致富能手中擇優為每村選聘1至2名村級農技員,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農技服務。同時,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領辦創辦經濟實體;實施農業產業科技扶貧,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轉化應用,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2個,每年培育50戶以上農業科技示范戶;加快農技推廣信息化進程,發揮“四川科技扶貧在線”縣級運管中心作用,構建便捷的農技推廣信息網絡平臺;加大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專題培訓不低于40期;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強農機農藝結合,積極爭取擴大農機購置補貼,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此外,要統籌各縣直部門資源力量,建設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加強耕地和田間灌溉設施建設和耕作保護,改善土壤,控制農業污染;加大救災、產業帶、產業區、產業鏈的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論文作者:蔣柯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