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現有研究很少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層次性問題。錨定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可以分為總體目標、底線要求和主要任務三個層次。總體目標內涵豐富,而兩個底線要求,分別是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
[摘要]現有研究很少關注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層次性問題。錨定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可以分為總體目標、底線要求和主要任務三個層次。總體目標內涵豐富,而兩個底線要求,分別是“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堅決守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對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分析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總體目標和底線要求的基礎上,提出了穩慎優化農業農村/城鄉國土空間開發關系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8項主要任務。
[關鍵詞]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產業鏈供應鏈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首次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到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17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要求,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那么,如何看待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本文將在對前人研究進行簡要述評的基礎上,就此進行專門研究。
一、簡要述評
近年來,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研究迅速升溫,且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
(一)“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鑒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可以簡單等同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有些學者圍繞“十四五”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對此進行了研究。魏后凱等①將“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概括為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穩固提升、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全面改善、農村基層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并將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一個重要要求。高強、曾恒源②認為“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突出抓好4方面的主要任務,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鄉村基礎、推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并將“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重點概括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這是他們所理解的“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袁賽③基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3個維度來評價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鑒于農民增收、農村增綠超出了農業現代化的范疇,可視作他們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任務包括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增綠。
(二)從“五位一體”角度來理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任務
王兆華④構建了我國新時代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線圖,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疊加。金文成、張燦強、王莉⑤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既不是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又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而是農業發展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的有機統一,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農村的全面體現。秦國偉、董瑋⑥認為,農村現代化是人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治理理念,改善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全面提高農村居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并最終實現農村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新時代的農村現代化是涵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全面現代化,是鄉村產業、生態、鄉風、治理、生活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其內涵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5個維度,與國家現代化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5大特征一脈相承,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從實際內容來看,秦國偉、董瑋⑦討論的農村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秦國偉、董瑋⑧還認為,中國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體系應該是農村產業現代化、農村生態現代化、農村文化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和農民生活現代化各方面系統構建的一個有機整體。
(三)從國情農情和中國特色來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王亞華、侯濤⑨認為,要立足基本國情農情推進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走生態農業和綠色鄉村發展道路;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走鄉村產業振興之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走城鄉共同富裕之路;繼承和發揚農耕文明既有成果,走鄉村文化復興之路。陸益龍◈10認為,在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仍要選擇走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這應該是以糧食安全為核心、以小農戶發展為主體、具有多樣性的自主發展道路。
總體而言,當前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研究仍然較少,且與關于農業現代化目標任務的研究相比明顯薄弱。在研究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時,多數沒有注意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層次性,很少重視底線要求和目標任務的差別。從研究對象的性質來看,關于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任務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課題,亟待通過進一步深化研究,開展討論爭鳴,達到求同存異、深化認識的目的。鑒于這一點,本文錨定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將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分為3個層次,即總體目標、底線要求和主要任務。
二、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底線要求
(一)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到2035年,我國將結合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堅實支撐。概括起來,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居民高品質生活、“三農”高水平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構建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取得系統性突破,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城鄉融合融通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基本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格局穩定形成。農業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鮮明,鄉村經濟業態更加豐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體面就業的作用進一步彰顯。鄉村建設行動扎實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明顯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的生活、生態、文化功能得到有效彰顯,社會穩定器作用更加突出。鄉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日益普遍,農村生態環境和文化建設實現根本性好轉,生態為底、文化為魂、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民收入中位數增速接近或超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農民生活更加美好,生活質量大幅提高。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鄉風文明程度和農村社會的穩定程度明顯躍升,農村居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健康鄉村、數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農民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取得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農村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結合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此處關于總體目標的分析比較容易理解,只是有三點需要稍加解釋。第一,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居民高品質生活、“三農”高水平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放在一起,作為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應該是農業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農民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將形成鄉村居民高品質生活格局,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出發點落腳點,致力于提升鄉村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居民高品質生活這兩個方面比較容易理解,但為什么要把“三農”高水平安全與此放到一起呢?2020年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要求時強調,“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①。因此,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要求將形成“‘三農’高水平安全格局”,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內容,并將其與“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鄉村居民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二是提出“生態為底、文化為魂、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較之于以往,更加重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繁榮興盛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第三,將“農民收入中位數增速接近或超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作為目標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從國際經驗來看,平均數容易出現掩蓋大多數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容易擴大,導致中位數收入者和平均數收入者之間差異拉大,從而導致平均收入更加遠離居民實際生活經歷①,據此難以準確把握大多數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活改善狀況;因而中位數相對于平均數,更能反映在實現共同富裕方面的進展。
(二)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底線要求
1.底線要求一: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所謂有效供給,即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從國內外經驗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多元化不斷深化,對保障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性也會迅速凸顯。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糧食單產水平、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糧食產業鏈供應鏈損耗的降低,有利于棉、油、糖、肉蛋奶供給能力的增強,因為前者有利于拿出更多的耕地或資源用于支撐棉、油、糖、肉蛋奶生產。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應該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底線。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糧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上看,必須從政治上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又強調,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是戰略問題;不能把糧食當成一般商品,光算經濟賬、不算政治賬,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要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安全要實行黨政同責,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確保糧食安全,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要注意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要用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確定性,有效應對未來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
相關期刊推薦:《東岳論叢》創刊于1980年,是山東社會科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設有:哲學研究、經濟學研究、文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歷史學研究、儒學研究等欄目。
需要說明的是,將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一條底線而非主要任務,并非輕視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而是更加重視糧食安全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更加強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況且,確保糧食安全,并非意味著糧食產量多多益善;通過增強糧食綜合生產和流通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比片面追求糧食增產更加有效可行,也更加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重視糧食安全的同時,也要防止片面追求糧食增產、盲目擴大糧食面積,擠占棉、油、糖等非糧重要農產品生產空間,影響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業結構多元化的推進,甚至影響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的提高。在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夯實糧食安全戰略儲備、并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前提下,堅守糧食安全底線關鍵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效激發種糧農民和地方政府重糧抓糧積極性。為此,不僅要注意打好種業翻身仗,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還要注意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市場調控及流通能力建設,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
2.底線要求二:堅決守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的底線
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②;“三農”工作重心正在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但是,擺脫貧困也有“創業易,守成難”的問題。相當一部分脫貧戶、脫貧地區的脫貧基礎仍不穩固,稍有風吹草動仍有可能重新返貧致貧。未來發展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部分地區政府工作力度的放松和工作重點的轉移,都會加大出現脫貧戶、脫貧地區的返貧風險。部分脫貧地區鄉村產業內生發展意愿和自主穩定發展能力不足,產業規模仍在加快擴張,但產業同質競爭和質量效益下降的問題已經凸顯,產業發展風險不斷集聚,甚至存在因資金鏈斷裂、營銷渠道不暢、供求對接和市場拓展難度加大出現“爆雷”的可能性。近年來,部分地區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有效解決了“搬下來”的問題,但能否“穩得住、能致富”仍然不可大意。部分脫貧地區發展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農民文化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差,加之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突出、社會發展滯后、人才支撐力和對外部人才吸引力弱,容易形成區域性、規模性返貧風險。這些情況到2035年前都是存在的。因此,要實現“十四五”規劃關于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目標,必須牢牢守住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能出問題的底線。具體來說,即堅守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現象的底線,確保農村脫貧人口收入達標并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①。——論文作者:姜長云1,姜惠宸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