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學科建設是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文章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為例,通過分析其學科建設現狀及成效,找出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堅持融合優化與協同聯動、堅持人才培養與動態調整、堅持平臺建設與實力創新、堅持科學管
摘要:學科建設是農業科研院所建設和發展的核心。文章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為例,通過分析其學科建設現狀及成效,找出學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堅持融合優化與協同聯動、堅持人才培養與動態調整、堅持平臺建設與實力創新、堅持科學管理與評價激勵等促進學科縱深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地方科研院所學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優勢;學科建設;縱深;發展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學科建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既是體現科研單位自身學術地位和科研水平,也是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1]。農業科研院所的學科建設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建設規律有別于以人才培養為目的的高等院校[2]。因此,結合農業科研院所學科的自身特點和地方農業生產特色,推進學科建設縱深發展對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搶占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引領農業現代化發展,推動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擦亮四川農業大省“金字招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稻所”)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下屬的農業科研與服務機構。水稻所歷來高度重視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找準學科建設的結合點和著力點,把握優勢和特色,突出建設重點,努力構建富有特色和競爭力的學科體系,不斷推動科技事業持續快速發展[3]。
1學科建設現狀及成效
1.1學科建設現狀
水稻所加強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學科建設成效日益顯著。科研經費實現“十連增”,重大項目爭取競爭力明顯增強,牽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立項經費2787萬元,牽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5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青年基金2項。科技創新團隊不斷壯大,2人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1位專家擔任省級育種攻關項目首席,在第三輪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創新團隊中,有1位首席專家,5位崗位專家。
1.2學科建設成效
作為西南地區科研實力較強的科研院所,水稻所在農業部“十五”和“十一五”科研綜合實力評估中,連續被評為“全國百強研究所”,科技創新方面處于西南乃至全國的前列。近年來,結合地方區域特色培育的水稻新品種在優質、高產和高產與優質相結合上取得顯著性突破,農業農村部認定6個超級稻,1個綠色超級稻,審定5個國(部)標一級優質米、3個鎘低積累粳稻品種,2個品種獲四川省“稻香杯”特等獎,全省占比達25%,為川米優化提質增效、農田安全利用、提升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品種和技術支撐;培育出適宜機械化生產的釀酒高粱品種2個,為全省釀酒高粱集約化、全程機械化生產提供了品種和技術支撐,也打破了“十二五”前南方育成高粱品種難以在北方種植區推廣應用的限制[4]。
相關期刊推薦:《四川農業科技》ScienceandtechnologyofSichuanagriculture(月刊)創刊于1971年,是由四川省農業廳主管,四川省農業廳、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農業技術推廣期刊。主要刊登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科研簡報、綜述以及技術文章、管理經驗等。設有:有農業論壇、調查研究、專題研討、致富能人、市場觀察、優新品種、種植技術、養殖技巧等欄目。
2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2.1團隊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水稻所加強重點優勢學科建設取得較好效果,居國內領先水平,項目經費達全所科研經費的69%,但對于優異種質資源和品種的產量、品質、抗性等相關性狀缺乏深度研究,栽培生理與環境互作、栽培生理與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等交叉學科融合方面涉獵不夠,土壤微生物、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熱點領域有待擴展,特種稻、專用稻育種學科建設起步較晚,人才團隊實力偏弱,基礎研究積淀不足,導致發展后勁和潛力不足、學科發展滯后。
2.2科技人才和結構不合理
科研人員數量不足。現有專業技術人員78人,占在崗職工比例的61.4%,科技人才數量不能適應學科發展的需求,科技創新事業面臨人才匱乏的局面;人才結構有待優化。高級職稱、博士、碩士分別占比43.6%、10.27%和25.3%,有影響力的優秀領軍人才少,能帶領團隊在全國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科學家不多;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不夠。由于缺乏充足財政經費支持,福利待遇水平偏低,對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夠,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后備人才儲備不足,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5]。
2.3學科建設管理不夠規范
雖然出臺一系列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有效地規范和促進了學科建設,但學科之間聯動性差、學科內部協作性不夠等問題依然存在,研究目標與產業對接不緊密,不精準,育種研究方向、方法重合,選育的材料及品種無明顯差異,存在交叉現象,造成不必要的資源、資金、人力浪費;對學科發展規劃成績突出的團隊或科技人員傾斜力度不大,各學科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多樣化人才激勵機制有待加強。
3加強學科建設對策措施
學科建設是提升科研單位學術地位、科研水平和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所在,加強學科建設是推動院所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建設強院目標的重要保障,推動構建全面、完整、協調的縱深發展體系對于增強科技創新后勁,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學科鏈對接產業鏈,提升全所綜合競爭實力和影響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6]。
3.1堅持融合優化與協同聯動
立足省情、院情、所情,強化學科建設頂層設計,緊緊圍繞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需求及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緊扣當前農業科研發展趨勢和未來學科發展需要,在鞏固提升具優勢學科領域的基礎上,堅持融合優化,加強向上向下延伸,打造新興交叉學科,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學科融合機制,促進課題組之間、學科之間、學科建設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縱深融合和合作攻關[6-8];加強與龍頭企業、種業企業、大型農業經合組織協同聯動,探索科企深度合作新模式,發揮“科技+”的動力優勢,開展農業多種功能,培育發展“農業+”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采用科研單位+企業+基地+農戶+訂單+電子商業平臺創新模式,與農戶簽訂訂單生產協議建立可持續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實現科研單位科技成果產業化,創建優質稻米品牌,通過電商銷售優質產品,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實現優質稻米優質優價農戶、公司雙贏,提升種稻效益,借力擴大科研院所在全國農業界與同行中的知名度。
3.2堅持人才培養與動態調整
人才作為激發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是有效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的現實途徑。緊緊圍繞“優先發展,引育并舉”的人才策略,優化人才配置,加強高級專家培養選拔推薦,在科研立項、創新平臺、榮譽獎勵、重大成果培育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充分利用“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等政策優勢,著力培養有一定影響力的高端人才;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國際國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部(省)重點實驗室體系等平臺和科研項目引領,加大重點領域杰出科研人才培養,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利用好激勵措施,發揮職稱評定的導向作用,加大青年人才培養力度,充分調動和激發青年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實現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協調發展,為后續科研創新及發展積蓄人才[9]。
3.3堅持平臺建設與實力創新
增強現有科研平臺的完善與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現有科研設備和儀器設備共享制度,增強現有學科平臺的系統性、開放性和共享性,進一步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增強學科創新硬實力;充分發揮各級科研平臺的示范引領作用,依托已建設運轉的國家級、市級科研平臺,促進科研創新和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無縫對接;充實提升平臺建設,篩選在本領域具有一定造詣,具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和凝聚力,且具有市場開拓精神的中青年人員擔任科研平臺負責人,積極申報建設高標準的科技創新平臺,爭取財政資金支持,不斷完善科研設施設備條件和管理水平。
3.4堅持科學管理與評價激勵
推行學科建設責任機制,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設立學科團隊首席專家制,主要負責學科建設規劃、學術發展計劃、研究方向的頂層設計、科研課題設置,重大項目聯合申報,重大成果的凝練等,同時,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咨詢作用,對學科規劃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查評估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加強學術道德監督;推行學科建設運行機制,學科團隊按照發展目標設置相關研究方向,遵循發展規劃開展工作,充分發揮方向主體作用,各研究方向工作避免重復交叉,同時保持定期交流和材料交接,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員聯誼會的橋梁作用,在學科內部定期召開學術交流會,增強學術氛圍,拓寬研究視野,鼓勵青年科技人員對學科發展建言獻策,共謀學科發展;推行科學考核評估機制,全面實施量化考核,深入調研分析,制定符合學科發展規律和自身建設要求的方案,建立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考核制度,對建設成效顯著或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學科給予重大專項資助和激勵表彰,使學科管理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加快推進學科建設高質量發展,全面促進科技事業再上新臺階。——論文作者:陳琳,蔣鵬,郭小蛟,高必軍,李尚英,張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