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1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本文以中級會計學課程為例,以學生為主體分組進行案例設計,嵌入到整個教學過程,做出項目式教學改革,期望提高學生學習過程能更好的達到理論結合實踐的效果。 關鍵詞:中級會計學;項目式教學改革;案例設計 中級會計學課程是全國所有開設了會計學及財
摘要:本文以“中級會計學”課程為例,以學生為主體分組進行案例設計,嵌入到整個教學過程,做出項目式教學改革,期望提高學生學習過程能更好的達到理論結合實踐的效果。
關鍵詞:中級會計學;項目式教學改革;案例設計
“中級會計學”課程是全國所有開設了會計學及財務管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均要開設的核心課程(部分高校稱其為“中級財務會計”),該課程具有銜接“初級會計學”和“高級會計學”的關鍵作用,傳統教學目標設置上要求學生掌握會計準則、根據具體經濟業務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但在會計信息化、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這樣的教學目標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現代企業對經濟業務地處理更多地是依靠軟件和系統自動處理,對會計人員則要求利用數據做決策支持。因此高校在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上也應該與時俱進的發生改變,教學方法上同樣要隨之變革。
一、“中級會計學”教學目標
分析中級會計學是會計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傳統會計高等教育中對中級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常常定位于:學生熟悉財務報告體系,熟練掌握企業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等。近些年來隨著“大智移云”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技能性的會計核算工作逐漸被計算機替代,會計工作的重點由核算轉向管理成為必然趨勢。程瑤(2019)還指出會計基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也面臨著變化,虛擬企業、網絡公司等新興企業組織形式與傳統會計主體形式完全不同,導致貨幣計量、持續經營等會計假設都發生了改變,同時“云會計”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社會對會計專業的人才需求更多地體現在利用財務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管理能力上。因此本門課程應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最終達到使學生既能熟悉會計準則相關規定,掌握各種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編制報表,同時也能達到理解各種經濟業務的發生會對會計報表產生哪些影響、并能結合企業經營現狀思考如何改進管理模式。結合中級會計學教學內容及其在整個會計學知識框架體系中的地位,以及未來學生就業所需具備的能力,本門課程目標應具體分解為以下三點:(1)理解并掌握核心概念,如會計假設的含義及其產生的背景、會計處理的基本原則及其設置的背景及原由、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如何界定成本、費用與支出?什么是廣義的收入和廣義的費用等;(2)理解會計準則產生的背景,及其發展歷程,掌握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理解三大報表之間的邏輯勾稽關系;(3)廣泛收集信息,了解各種行業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能分析業務的實質,對于新興組織形式出現的不同于傳統企業的經濟業務也能合理判斷其業務性質,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并能清晰梳理經濟業務的發生對會計報表的影響。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鄉鎮企業會計》自1993年創辦以來。得到了各級政府部門、全國各企事業、經濟研究機構、全國各類高校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宣傳與介紹鄉鎮企業財務會計的政策法規、理論知識、業務技能、工作方法、實踐經驗、同工作部署相關的業務知識。主要讀者對象:鄉鎮企業各級領導和財務、會計、統計、審計人員。
二、高等院校傳統教學模式及教學效果分析
目前各個高等院校對“中級會計學”課程基本都設置為專業核心課程,其相關知識點較多,一般以制造業發生的經濟活動為對象,教授學生制造業中采購業務、生產活動、銷售活動及投資業務等日常循環發生的經濟業務做會計處理,及對應總賬及明細賬的結算,最后做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其課時安排為48至96學時不等,基本屬于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中課時最多的課程。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技術不斷發展,部分院校對于教學模式發生了一些變革,如線上線下混合課堂,慕課、微課等。不同的高校教學模式上會有些差別,但總體說來都是:教師課堂上講解理論部分,或者部分高校進行課堂翻轉,讓學生進行線上學習教學視頻,課堂上則只針對重難點部分詳細講解,非重難點部分則略講或不講,由學生自學,教師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課后學生需完成配套習題,教師批改,并進行習題講解和答疑。無論哪種教學模式,其教學效果上都差強人意,不能達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足夠扎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1)學生自學能力不夠強。線下教學模式下,教師仍然進行著“填鴨式”教學,在“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主要依賴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難以激發其主動思考的效果,而自學能力對于未來學生進入社會接收新生事物,自我不斷成長起著關鍵作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可能需要依靠在線視頻課程的講解,其實質仍然是學生在被動聽取知識點,不能主動發現問題,其實質同線下教學模式基本相同,只是教師從課堂中有所解放;(2)學生對報表的理解比較淺顯。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學生經過學習和反復的習題訓練可以達到編制完整報表的能力,但是并不能站在更高的視角去思考這些報表對企業經營意味著什么,經濟業務的發生對報表會產生什么影響等深層次問題,這恰恰是現代企業對會計人員提出的要求,畢竟編制報表已經可以由軟件系統完成,手工編制報表的需求已經大大被弱化;(3)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遺忘。學生在學習中級會計學以后,通常還會在后續的學期內分別學習成本會計學、高級會計學等系列會計課程,但是仍然有不少學生在參加校外實習時不能很快上手做具體操作,問其原因就是因為學過的知識基本都忘記了,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并不扎實。
當然這些問題的產生,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教師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落后,長久以來,我國青少年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整個的教育過程基本都是與社會脫節的,學校學到的知識與企業構建、運作等毫無干系,等到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時,突然讓他們理解企業會發生哪些業務,運作流程是什么,確實會讓他們感到陌生和抽象。而會計學本身就是一個實操性非常強的專業,需要學生能理解企業這種微觀組織的具體業務,再做出技術處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首先構建學生理解企業運營過程的一個環節,這個過程除了安排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環節以外,也可以體現在課程設計中。
三、對“中級會計學”課程做項目式教學改革設計
項目式教學是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設計若干個具有明確目標任務的獨立項目,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組合作或獨立進行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學生通過項目實施,可以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個環節基本要求,達到掌握學科知識、提高技能技巧、提升綜合素養的目的。其顯著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師生共同完成項目,并達到最終共同提高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通常都是由教師精心設計,基本以傳統制造業發生的經濟業務為對象。而項目式教學則更多的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要求他們主動去了解各種不同行業的特點,不同行業中企業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等。這樣的教學過程非常適合實操性較強的會計學專業,基于這樣的特點,可以將“中級會計學”做項目式教學改革設計。“中級會計學”的教學目的是學生能在會計準則框架下處理經濟業務、理解經濟業務的發生對會計報表產生的影響、會計報表的編制、以及報表中的數據如何影響企業經營決策等。教師在課堂中教的過程中除了傳授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以外,應加強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探索。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應加強自主學習,結合實務擴展思考范圍等,教師和學生均不應滿足于理解會計準則,及編制會計分錄和報表。
具體設計為:在正常課程內容學習的同時,本項目要求學生分組分別設計一個案例,以制造業中某一行業為背景,了解行業特征后,虛擬一家企業財務狀況,設計其某一會計期間的期初財務報告、本期不少于60筆的合理經濟業務,并編制對應會計分錄、登記賬本、編制期末財務報告及做出相關分析。案例設計內容及課時安排如表一所示:
教學組織形式為:(1)學生需要分組,教師可根據教學班級人數的多少,分為若干小組,每小組人數應為2至5人不等;(2)各小組需選擇制造業中某一行業為案例對象,根據行業特點設計一家企業的期初財務狀況(可參考相關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本期不少于60筆的經濟業務(要求形成較為完整的供產銷及投資等業務鏈條),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編制總賬和明細賬,編制期末會計報表及分析報告。(3)各小組需在規定的時間點上匯報本組案例設計的階段性成果,并計入其項目考核分數。以各小組所設計的整個案例的完整度,經濟業務的邏輯相關性、合理性及財務報告是否符合行業特點為標準評判小組案例得分。在一個小組講授時,其他小組可以對案例設計的合理性及業務的完整性提出有意義的反饋,最后教師對各小組的分享進行點評,并總結相關知識點。項目考核得分點見表二所示:
四、結論
對“中級會計學”課程進行項目式案例教學改革,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人工核算已逐步被機器替代,會計人員的培養應更趨向于決策支持型人才的情況下設計的,其中設計案例要求學生不僅要懂得會計業務的處理和編制財務報表,更是要求他們主動尋找案例的過程中,關注到案例企業的行業背景,行業特征,企業運作模式及各個經濟業務之間的關聯等。在了解具體業務有哪些形式的情形下,再做經濟業務處理及編制財務報告,并對企業經營狀況做出具體分析,在學生主動尋找案例的過程中,他們會關注到案例企業的行業背景,行業特征等信息。一定意義上起到了現代企業財務要求“業財融合”的作用。跟以往教學模式比較,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扎實和牢固。其他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均應轉變教學目標和改進教學模式,推廣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行設計相關案例的形式均可以達到加強學生理論結合實際能力及自學能力的目的,并且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透徹。——論文作者:何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