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0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就遭遇不了這場特殊而漫長的寒假,我們的孩子也無法與他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這場生活挑戰相遇。泰戈爾曾說:苦難,是化了妝的幸福。是的,這場考試關乎道德,規則,信仰,行動力,不僅教會了孩子們課堂上無法學到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也就遭遇不了這場特殊而漫長的寒假,我們的孩子也無法與他人生中最刻骨銘心的這場生活挑戰相遇。泰戈爾曾說:苦難,是化了妝的幸福。是的,這場考試關乎道德,規則,信仰,行動力,不僅教會了孩子們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甚至促使許多成年人重拾已經遺忘或淡忘的技能。是的,世界安靜下來,你才能聽得到心跳的聲音。
劉慈欣在《流浪地球》里說: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科幻電影里面的世界災難曾經自認為離我們還很遙遠,沒有料到它就這樣猝不及防的走進我們的生活。 疫情不僅僅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態度。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慌之后,當我們靜下來思考的時候,我們終于認識到生命、生活和生態如此緊密的相互印證的道理。如此看來,教會孩子們如何與自己相處,與社會相處,與世界相處是多么重要的課題。如此想來,這個命題不正是國家制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里的目標追求嗎?由此也印證了我國教育高層理念的高瞻性和先進性。
習近平同志曾說: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生活即教育,教育即世界。這場疫情讓我認識到,今天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要因勢利導引導每一個孩子,我們最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幫助自己如何去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當下對疫情的狙擊,既需要精神的感召,也需要科學的方法,更需要切實的行動,孩子們既要有對信念的堅守,也要有對常識的尊重,還要有對習慣的養成和對能力的積蓄。
以下這些技能是一定要學會的:
一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如收拾房間、洗衣做飯、購物、買菜、交水電氣費、簡單的物品修理等,這些生活技能看起來簡單,其實蘊含著很多生活智慧,這比學習課本知識更直接,更具有實踐性,對孩子適應社會,提高獨立生活的自理能力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是教會孩子學會做規劃,要有高瞻遠矚的思想來應對風險,這里面既有對學習的規劃,也有對財物和時間甚至健康的規劃。這次疫情無疑給所有人都上了一堂生動的課,今天我們教會孩子會過日子,勝在將來,這無關貧富,而關乎一個人的生活智慧,關乎一個民族智慧的傳承。
叔本華在《論獨思》中說,不放棄任何一道思想的閃光,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在居家的這一個多月中,在線上線下的學習及實踐當中,我和兒子共同體驗了一場又一場的實踐活動,無論是具有雙重身份教師和母親的我,還是具有雙重身份兒子和學生的他,我們母子都獲得了一場彌足珍貴的升華。我們共同勞動,解鎖了一道又一道美食的烹飪技能,耳濡目染,兒子的烹飪技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完全掌握了獨自在家生活的能力。我們共同制作,開辟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領域,從網上查找資料開始,到反復觀看視頻,到反復動手實操,沒有制作材料,就想辦法克服,完美利用了生活中原本的廢物如水果箱、雞蛋盒和能找到的一切可利用材料;沒有制作工具,就想辦法用其他工具替代,比如買不到熱熔槍,就用蠟燭熔化棒棒膠代替,兒子的手上燙出了很多的泡,心疼之余,正好可以借勢來教會他安全操作和總結經驗的重要性。這種手把手的教育不正是一種典型的養成教育嗎?我們的勞動教育講究學、教、做三者統一,是培養當前中國創造的核心“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教孩子學會行動,有能力適應當今及今后的生活,生活即資源,世界皆課堂,居家防疫時間,不也正是難得的相處時光,幫助孩子合理快樂的規劃好生活,何樂而不為?
再反思一下我自己,線上教學一開始讓我很不適應,雖然勞動教育的四個關注原本就有信息化與教學融合的趨勢這個關注,而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并沒有當前這么深刻的體驗,因此當手頭沒有了電腦只有手機時真是對線上教學一籌莫展;但很快我就意識到一點,再酷炫的技術也要源于生活,最終服務于大眾,當萬維空間挑戰三尺講臺,當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日漸成為主流,傳統的教師怎樣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習近平同志要求在信息時代做好老師,自己所知道的必須大大超過要教給學生的范圍,不僅要有勝任教學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通用知識和寬闊的胸懷視野,好老師應該是智慧型的老師。具備學習、處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魚,又授人與漁,能夠在各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和指導。因此在這場特殊寒假中,我們廣大教師不僅只是傳授科學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參與勞動技能的首創實踐,在線學習,既是對于孩子們學習規劃能力、自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鍛煉,也是對我們教師的一種特殊挑戰。
相關期刊推薦:《中小學教育》是教育部主管,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輯出版的國家一級教育專業期刊。本刊以探尋本真理念、關照教育實踐、引導改革潮流、推動教育創新為宗旨,為理論研究和教育決策提供參考,為教學實踐提供指導。注:《中小學教育》上月刊為資料摘錄,下月刊為學術期刊。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咨詢期刊天空在線編輯。
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引征陸桴亭的話,談到生活和小物件之間的關系:“凡有經驗有得處,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喚作悟,喚做物格知至。”其實就是在說創造源于生活的道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這場疫情之時大有可為,可有大作為,無論是方法探究,還是創意物化,抑或是研學、社區服務,都可引導孩子們關注自身,關注自我和社會的關系,從而幫助他們構筑健康向上的三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靈魂,是讓孩子成為平凡而幸福的人。疫情終將退去,而這一場全民的實踐活動留給我的思考還很多,為人師者,我將盡力成長為指引者、激勵者、發現者,讓我們的勞動教育更加蘊含邏輯、富有張力,成為學生熱愛的學習體驗!——論文作者:謝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