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10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在林業院校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入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通過課題選擇、分工協作、收集資料以及課題評價,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開發學生的思維資源,
摘 要:在林業院校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入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通過課題選擇、分工協作、收集資料以及課題評價,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開發學生的思維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證明,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有助于改進現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林業院校 化學課程
快速變化的時代浪潮之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著生產方式不斷變革,同時也促使著人類思維不斷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而決定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方式。想要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人才,讓他們能應對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改變現有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對人才的培養方式進行不斷摸索和改進。現今社會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因此改革學校課堂教學模式是培養具有社會需求的人才模式的重要一環。而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集研討式、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等特點于一身的新型教學模式。針對目前林業院校化學課程課時緊縮的情況下,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入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有助于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研究性學習”的提出與發展
孔子是最早提倡啟發式教學的,他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與孔子同時代的蘇格拉底首創了“蘇格拉底問答法”,他的問答法就是一種在師生共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辯論、討論、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終獲得知識的方法。所以孔子與蘇格拉底都可以稱為研究性學習的最早倡導者,他們的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問答法”可以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最初萌芽。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研究性學習曾有過3次大規模的倡導。18世紀初,法國興起啟蒙運動的浪潮,號召人們從愚昧無知的宗教神學束縛下解放出來,讓理性的光輝照亮人的心靈。法國的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等人都是啟蒙運動的積極倡導者。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經濟異軍突起,教育界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這一次是“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它把研究性學習推到了應用的層面上,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歐諸國,以美國為代表,掀起第三次研究性學習的熱潮,這一次是以 “發現學習”為軸心,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1]。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2]。今天的研究性學習既有歷史繼承性,又有時代發展性,它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也已成為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它將有力推動世界教育及我國素質教育的發展。
2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引入林業院校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意義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是人們在總結發現式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主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3]。化學與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尖端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以及人民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高等學校化學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傳授學生化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一般化學問題進行理論分析和計算的能力,使學生在科學思維能力上得到訓練和培養,為今后學習后續課程、新理論和新實驗技術打下必要的化學基礎。林業院校對大一新生開設的《無機及分析化學》由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兩門課程整合而成,是學生進入大學后首先學習的基礎化學課程,具有內容多、頭緒雜、知識跨度大而授課學時少的特點。如何讓學生學有所獲并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將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引入林業院校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能理論結合實踐,提高應用實踐能力。該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使該課程教學更接近于當代社會發展需求,最終能實現學生與企業的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4]。
3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化學課程中的實施
3.1 構建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課程體系
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所涉及的課程如普通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等,首先對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剖析,找到各門課程之間內容的延續、知識的相互交叉問題。根據新的、整合后的教學內容,從中選擇合適的課程作為進行課題式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圍繞使學生具備適應新世紀人才需求的知識結構、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目的,編寫新的教學大綱,制訂新的教學計劃。基于選擇的課程,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改變先理論、后實踐的做法,堅持研究性學習思維。先進行實踐,再在實踐過程中完成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改變從理論到理論的傳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研究、討論和分析具體案例來實現教學目標;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當研究性學習的主角,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3.2 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準備和實施階段
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過程更復雜,所以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應精心準備課前的備課工作。根據課程性質和整合后的教學大綱,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綱挈領式的講解,不要求將所有內容都展開,將主要知識點分成若干個課題,讓學生展開講解,使學生先掌握好基本理論知識,再通過項目的實施來鞏固所學知識及培養創新意識。
老師按照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擬定課題后,給學生布置任務。介紹課題式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意義、制定項目工作計劃、項目的操作流程、及評價標準。選定的課題可以分成若干個子課題,根據學生的興趣分成不同的科研興趣小組,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了解要研究的內容,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案,交老師審查后開始實施。每個興趣研究小組內成員實行分工協作,各司其職,詳細記錄項目進展情況并及時跟老師溝通,匯報研究情況。課題完成后每個興趣研究小組要撰寫實驗報告,將整個實驗過程以及實驗數據已報告的形式呈交給老師。課題實施結果的評價標準在于學生能否通過對課題的正確分析,運用正確的理論知識,進而選擇合適的實驗手段,得到合理的實驗結果。在效果評價上重在過程的引領和督導,而不僅是完成結果的質量高低[5,6]。所以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概括為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結果匯報—最終評價,同時以興趣研究小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合作與交往能力。
3.3 化學課程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平臺建設
為了推廣課題式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和使該教學新模式常態化,可以按照新的課題式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結合一些必修化學課程的學院,以化學實驗中心為優勢共享平臺,結合學生的專業方向,合理安排教學資源,有效利用實驗平臺資源,為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操作技能創新提供更多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王新民,李運萍.研究性學習的發展及演變歷程[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5):81-84.
[2] Wehbi, S.Reflections on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Linking the Classroom to Practice[J].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2011,31(5):493-504.
[3] 唐繼武.基于項目導向的“CAD/CAM應用”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119.
[4] 傅昕,張何.卓越背景下項目導向教學法在分析化學課程中的研究[J].廣東化工,2017,44(5):208-209.
[5] 劉澤民,馬軍營,尹衛平,等.項目導向教學法在有機化學中的設計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0(36):193-194.
[6] 申琦,楊喜平.淺談在分析化學教學中實施科學創新教育[J].內江科技,2010(4):38.
推薦閱讀:研究教學的新科技應用發展方式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兩種層次的“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課本的教材內容,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學生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的培養,就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于是這種使用課本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被稱之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或方法,簡稱為“研究性學習”.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