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從 1978 年到 2007 年的 30 年間,浙江省兩個同步(指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總體呈漸趨惡化態勢,2008 年以來有所減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兩個不同步與要素價格扭曲、分配體制不完善密切相關。 一、影響居民收入與經濟
從 1978 年到 2007 年的 30 年間,浙江省“兩個同步”(指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總體呈漸趨惡化態勢,2008 年以來有所減緩。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兩個不同步”與要素價格扭曲、分配體制不完善密切相關。
一、影響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的原因
(一)產業結構升級緩慢,影響就業擴大
以韓國與臺灣為參照,相對于浙江目前的人均 GDP 水平,三產在 GDP 的比重應該在 55% 左右,但浙江三產比重仍在 48% 左右,遠低于第二產業。三產因資本結構特性,能吸納更多的勞動就業,對勞動報酬與居民收入提高作用明顯。而二產勞動產出中,原材料與固定資產的轉移占比大,同樣的資本投入對就業的需求相對較低,影響到整體勞動報酬與居民收入的提高。
同樣,在第二產業內部,受壟斷、技術與人才等因素,行業轉型升級難。新興產業難以完全填補傳統制造業大量外移留下的空白。
(二)要素價格扭曲,制約居民收入提高
由于土地為政府壟斷,房地產價格上升過快,而工業用地價格由政府廉價提供,不到商業與居住用地價格的 10%,導致國民收入不斷向大企業與政府集中。
我國利率仍未實行市場化,長期人為壓低利率以促進經濟擴張。居民是資金的提供者,人為的低利率促使資金收益由居民向容易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與政府集中。同時,低利率導致資本過度擴張,經濟增長更依賴于資本投入。
根據相關模型分析,房地產價格上升因素對浙江城鎮居民收入 / 人均 GDP 的影響系數為 -0.103867,呈負相關。即商品房價格實際上升 1 個百分點,引起居民收入 / 人均 GDP 下降 0.104 個百分點;浙江城鎮居民收入 / 人均 GDP 與實際利率因素則呈正相關,表明實際利率下降 1 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收入與人均 GDP 比值也下降 0.035143 個百分點。可見房地產與利率價格的長期扭曲,是影響浙江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三)產業組織難優化,業內企業過度競爭
在浙江制造業中,傳統產業集群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產業集群中,眾多的中小企業集聚于同一個行業,在產生緊密的縱向分工協作的同時,橫向的競爭也異常激烈。這種競爭的結果造成業內廠家只重模仿、不敢創新。企業的留利低,技術研發投入少,員工工資難提升,使浙江制造業的增加值比率長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也是浙江產業結構難提升、居民收入滯后于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勞動生產率難提升,制約勞動工資上漲
多年來勞動工資增長緩慢,導致浙江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難以升級。同時使浙江傳統制造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壓力減弱,不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由于中西部經濟起飛,東部地區的外來勞動力大量返流,東部地區的勞動供求趨于平衡。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傳統三產行業,甚至出現了“招工難”,勞動工資出現了較快的上升。由于這些行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過慢,勞動成本上升,導致企業生存壓力加大。
勞動工資的短期決定因素在于供求關系,目前勞動力供應趨緊,勞動力價格上升的供求制約因素已明顯減弱,但勞動生產率增長過慢,將成為勞動工資上升的未來突出制約因素。2009 年,浙江服裝、鞋、帽制造業的勞動報酬收入占勞動生產率之比已上升到 41%(2007 年為 3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為 36%(2007 年為 33%),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為 36%、家具制造業為 34%,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為 33%,橡膠業為 31%,即使在機電產業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從 2001 年的 18%、2007 年的 29% 升至 2009 年的 38%。這也意味著,浙江大部分輕紡產業以及計算機等一些新興產業,因近年來勞動工資較快增長,而勞動生產率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已影響到企業的收益,如果未來勞動生產率不能得到較快提升,將嚴重制約勞動工資增長。
二、實現“兩個同步”的政策建議
(一)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中心
勞動生產率提高是企業員工工資提高的基礎,也是居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基礎。必須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著力點。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鼓勵與引導企業間的兼并與重組,以提高企業的規模效應;參與重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提高產業集聚效應,推進企業分工協作,優化產業組織;促進企業研發,優化產品結構;加強對員工的培育,提升員工素質;加大企業品牌打造力度,提高產品檔次與售價,從而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品增加值率與勞動生產率。
(二)通過制度創新來彌補要素價格的扭曲
1、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從嘉興等地的改革試點中總結經驗教訓,推進符合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建立。尋求農村宅基地有限制性的流通,使農村居民可以將多余的農村宅基地與住房(例如在城鎮有基本穩定的工作與住房的農村戶籍居民)申請轉變為可流通的城鎮住宅用地與商品房,在交納給村與鄉本級集體以一定的提成作為鄉村發展集體基金后,可換領國有土地證與商品房產權證,進行流通。這樣做,有利于提高農村居民財產性與經營性收入,避免土地價格過大的剪刀差而剝奪農村居民的權益,對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抑制房地產價格泡沫均有著積極的作用。
2、試點城市房地產稅改革。在目前房地產稅缺失,短期內難以在全國統一推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在房地產價格畸高的城市試行房地產稅改革,對房地產泡沫形成制度性抑制,同時為縣、市政府提供穩定的地方財政收入來源,引導房地產理性消費,從而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源,也為居民收入與消費的增長提供良好的保障。
3、改革工業超廉價用地制度。通過工業專門用地的招投標制、工業園區民營開辦制、開發鄉村民營中小企業園等制度性改革,改變長期以來工業用地價格畸低的現象。同時,嚴格土地用途管理,嚴格對土地交易增值稅的征管,抑制工業大中企業圈地占地沖動,以推進行業間和企業間的公平競爭,減輕對小企業的政策歧視,減少國有資產流失,避免社會財富以極不合理的途徑過快、過度向大企業集中。
4、開展地方金融機制改革。爭取央行政策支持,在溫州率先進行地方金融改革試點,緩解小企業融資難;為浙江地方商業銀行爭取央行政策支持,試行浮動存貸款利率,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促進居民儲蓄收入的提高;穩步推進企業直接發債融資,減少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居民債券投資收益;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理財型投融資業務,以市場化開辟銀行融資渠道,為居民提高財產性收入提供更廣闊的渠道。
相關期刊推薦:《觀察與思考》(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刊物。本刊著重對新時期中國的改革一放、市場經濟建和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以及法制建設等進行“現狀的深入觀察和理性的深入思考”。設有:編者的話、觀察與新聞、觀察與論壇、觀察與生活等欄目。
(三)優化財政收支結構,調節收入分配
對小型、微型企業與自然人新辦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清理非稅收費。針對近幾年城鎮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下降的趨勢,大力鼓勵自主創業。重點針對農村居民與城鎮中下崗居民、大學畢業生與科技人才的創業,通過創業專項貸款、稅收減免優惠、土地與辦公場地優先供給、管理培訓等政策措施進行扶持。
增加對農村居民與城鎮低收入居民的轉移性支出。嚴格財政支出管理,盡力壓縮行政支出,尤其是 “三公”支出,增加對農村居民與城鎮低收入居民的各項轉移性支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四)保障積極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工資收入
是居民收入的主要組織部分,有效的積極就業政策可以明顯改善勞動者的收入狀況。沒有好的就業,不論對個體還是對家庭乃至社會,都將失去 “兩個同步”的基石。即使高福利的發達國家也都相當重視就業,因為就業是整個福利體系運轉的根基。
在保障積極就業方面,我國臺灣地區以及韓國的主要經驗是:通過完善勞動法規,改善員工勞動條件,確保收入的合理增長;推行“工資集體談判”制度,企業的工資應以勞資雙方集體談判為基礎,工資增長的幅度由雙方根據勞動生產率變化、生活費用調整指數等來確定;政府對工資的干預表現在確定和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勞資雙方發生嚴重沖突時,政府通過立法或行政措施、窗口指導等進行干預;通過強制實行勞動保險、安全保險、衛生條件門檻等措施,保障勞動者的健康權和生命權;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引入強調“工作義務”的新的就業政策,將稅收優惠與企業就業狀況相結合。——論文作者:徐劍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