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的農村老人即使已經進入退休年齡,仍然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嚴重地影響到老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建立農村老人勞動時間供給模型分析影響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的經濟因素,建立交互效應模型分析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的性別
摘要:中國的農村老人即使已經進入退休年齡,仍然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這嚴重地影響到老人的生活質量。本文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建立農村老人勞動時間供給模型分析影響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的經濟因素,建立交互效應模型分析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勞動收入對勞動供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屬于缺乏彈性型,當勞動報酬增加時,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時間不會增加很多,因為他們的勞動供給主要是為了維持生計;子女提供的經濟支持顯著降低了老人勞動供給時間,這說明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主要受貧困驅動,直接的經濟保障對勞動供給時間產生“擠出作用”。最后從家庭和社會兩方面提出改善農村老人生活質量和福利水平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模型;勞動收入;經濟支持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已經成為影響農業現代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隨著中國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漸轉移到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地區,從事收入更高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工作,導致農村地區剩下大量的留守老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加劇了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程度。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優質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雙重壓力下,農村老人一方面要進行繁重的田間勞作;另一方面還要照料未成年的孫輩。與城市老人的養老方式不同,絕大多數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沒有儲蓄可以為他們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所以很多農村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在生活來源無保障以及家庭收益最大化的現實面前,不得不繼續從事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直到身體狀況不允許為止。中國農村老人無休止的勞動供給導致了老年人福利的損失,因此研究影響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的經濟因素,對于建立多元化的養老模式,提高農村老人的福利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一、變量選取和模型設定
(一)主要變量選取
運用勞動時間來衡量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水平,根據CHARLS調查問卷的工作、退休和養老金模塊,把農村老人的勞動分為農業打工、自家農業生產勞動、受雇勞動和個體經營勞動幾個方面。本文研究的勞動類型主要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勞動供給行為,對于沒有收入的勞動類型,如在自己家庭進行的家務勞動則不包含在內。
很多因素會影響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個體特征變量、家庭特征變量和周圍的環境特征變量。本文以勞動供給理論為基礎,選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健康狀況、是否參加養老保險作為農村老年人個人特征的影響因素;農村老年人的農業勞動參與是家庭分工的結果,以家庭成員收入、家庭人口、耕地面積、6歲以下兒童數、恩格爾系數、農業機械作為衡量農村老年人家庭特征的變量;處于不同地區的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也不同,選取道路情況、東中西部地區作為環境特征變量。因變量為一年中從事勞動的供給時間,勞動報酬是主要解釋變量。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HealthandRetirementLongitudinalSur⁃vey,CHARLS)的基線調查數據。各變量賦值及其統計描述如表1所示。
從樣本的個體特征來看,男性占49%,女性占51%。在年齡方面,最小的為60歲,最大的為86歲,平均年齡大約是66歲。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達到80%,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的僅占6%。婚姻方面,已婚的占89%,單身或喪偶的為11%。平均自評健康水平是3.55。農村老年人參加養老保險的只占19%。從子女經濟支持來看,14%的農村老人獲得了子女的經濟支持,但是大部分老人依靠自己的勞動賺取收入養老。
從樣本的家庭特征來看,家庭人口規模平均約為4人,大多數是2口之家,占樣本總數的25%。恩格爾系數的平均值較高為47%,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為47%。這反映了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較低,收入主要是維持生活需求。小孩數量方面,42%的農村老年人家中有15歲以下小孩,其中,15歲以下小孩數量為1個的樣本占27%,為2個的樣本占11%,為3個的樣本占4%。農村老年人家庭所經營的耕地面積偏小,平均為7畝/戶,人均經營耕地面積2.2畝。擁有農業機械的農村老年人家庭所占比例為47%。
從周圍環境特征來看,農村老年人居住的村莊主干道為水泥路或柏油路的樣本占51%,所居住村莊的交通主干道為土路的占33%。從區域來看,東部地區的農村老年人占29%,中部地區為30%,西部地區為41%,總體上看樣本的分布比較均衡。
1.勞動報酬對農村老人勞動時間的影響。首先來看勞動報酬的系數。回歸分析過程中,對勞動供給時間和勞動報酬進行取對數處理,所以勞動報酬的估計系數本質上就是勞動供給彈性,這是勞動供給模型實證分析最重要的一個參數。從表2可知,模型估計的勞動報酬的系數都顯著為正,即農村老人勞動供給彈性為正,其中勞動報酬系數是0.47,即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隨著勞動報酬的上升,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時間將顯著增加。從勞動供給彈性絕對值的大小可以看出,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屬于缺乏彈性型,勞動供給彈性小于1,表示當勞動報酬增加時,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時間不會提高很多,這與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特點相符合,因為對農村老人來說參與勞動主要是為了維持生計和養老,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2.個體特征變量對農村老人勞動時間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性別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農村男性老人要比女性老人提供更多的勞動時間。因為在農業等體力勞動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先天的體能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逐漸減少。受教育程度與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呈負向變化的關系,文化程度越低的農村老人,勞動強度越大,勞動時間更長。因為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的勞動者所獲得的收入報酬就更低,年輕時的財富積累就越少,因此到了中老年時期迫于生活的壓力,就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勞動時間,從而增加收入。婚姻情況與農村老年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供給呈顯著的正向變化關系,因為一旦結婚,養家的經濟重擔就落在農村勞動者身上,就必須通過勞動供給的增加來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健康狀況與農村老年人勞動供給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變化關系。養老保險系數為正,但農村養老保障水平較低,對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沒有明顯的影響。子女經濟支持的回歸估計系數為負,說明有子女經濟支持的老人,所提供的勞動時間顯著減少。
3.家庭特征變量對農村老人勞動時間的影響。家庭總收入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整體經濟狀況越好,老年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供給時間會減少。家庭總人數對農村老人勞動供給有著顯著的負影響,隨著家庭人口總數的增加,老人勞動供給將會下降,家庭規模越大,家庭中會有更多的青壯年成員進城務工養家,所以子女有較好的經濟收入,會增加對老人的經濟支持,從而減少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少兒負擔系數、恩格爾系數這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都為正,說明家庭少兒負擔越重,家庭經濟狀況越差,農村老人將會提供更多的勞動供給。人均耕地回歸系數顯著為負,土地作為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家庭人均耕地越少,說明家庭收入越差,為了生計,農村老人不得不尋找其他的工作來增加收入。家庭機械化變量對老人勞動供給有著比較顯著的正向影響。
4.外部環境特征變量對農村老人勞動時間的影響。反映村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的道路變量的回歸系數為負,村級的交通道路情況越好,說明這個區域經濟發展得越好,農村的家庭收入會比較高,所以對老人的勞動供給有負向的影響作用。東部地區的老年人勞動參與率為30%,中部地區最少為8%,而西部地區最高,達62%。這也符合中國的國情,我國經濟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就業機會比中、西部地區更多,收入也較高;而西部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老年人不得不提供更多的勞動以維持生計。
從表3可以看出,全部樣本的性別交互效應表現顯著的變量是:勞動報酬、人均耕地面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婚姻,說明農村老人勞動供給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特征變量影響顯著的因素主要有:勞動收入、年齡、初中文化水平、健康、家庭人口、農業機械、人均耕地面積、道路和東部地區。
勞動收入的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當收入增加時,不管是男女性老人都會顯著增加勞動供給時間;但是勞動報酬對老人勞動時間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當勞動收入增加相同的比例時,男性老人的勞動時間供給增量小于女性老人,或者說女性老人愿意供給的勞動時間會更多。
從控制變量來看,受教育程度與農村老人勞動時間之間呈顯著的負向變化關系,老人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勞動供給時間會減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教育變量對老人勞動時間供給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交互效應變量系數為-0.81,說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村男性老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勞動時間減少得越多。可能是因為老人文化程度越高,年輕時從事的工作獲得的收入就越高,所以有一定的積蓄養老,或者有退休金、保險金等養老保障,年紀大了就不需要再出去工作。性別、婚姻的交互效應變量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婚姻對農村老人勞動供給時間的影響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婚姻對于女性老年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影響不大,但對已婚男性勞動者影響較大,已婚男性老人平均勞動供給時間將會增加,說明男性在婚姻中會承擔更多的責任,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耕地面積和機械對農村男性老人的勞動供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女性老人的勞動時間有負向影響,說明田間耕種之類的農活主要由農村老年男性承擔,因此男性的勞動強度比女性更重。交通道路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較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有利于減少農村男女性老人的勞動供給時間。東、中部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多,所以男性老人勞動供給時間增多,而女性老人的勞動時間反而減少。
相關期刊推薦:《當代經濟研究雜志》創刊于1990年,本刊為月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應用經濟學建設、農業經濟研究、財經問題研究等。
總體上看,女性老年人參與勞動的時間少于男性,在農村“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比較普遍,女性一般在家從事家務勞動,做飯、洗衣和照顧小孩等,所以她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加其它體力勞動,而男性作為家庭經濟的支柱,只要身體狀況尚可,仍然會堅持參加勞動。
三、結論和啟示
(一)結論
第一,盡管步入老年,農村老人仍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數據表明,60~69歲年齡段的老年勞動者的年平均勞動時間高達2200小時左右,折算成每天平均就是8小時左右,而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每年勞動時間也達到800小時。農村老年人普遍的勞動供給反映出我國老年人福利欠缺、生活貧困的困境。
第二,在該安享晚年生活的年齡,農村老年人仍然繼續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并不是為了實現老年價值,而是生活貧困下的無奈選擇,雖然勞動收入與農村老人勞動時間供給呈顯著的正向變化關系,但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屬于缺乏彈性型,勞動供給彈性小于1,當勞動報酬增加時,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時間不會增加很多,因為對農村老人來說,他們參與勞動主要是為了維持生計和養老,對生活水平的要求并不高。
第三,子女的經濟支持或家庭經濟收入對農村老人勞動供給產生“擠出效應”。家庭整體經濟狀況越好,所在地區經濟越發達,越有利于農村老人勞動供給時間的降低;有子女經濟支持或贍養保障的老人,所提供的勞動供給時間明顯減少。第四,農村女性老人與男性老人相比,勞動時間相對更少,傳統家庭中的性別分工導致了這種性別差異。
(二)啟示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與城鄉統籌發展背道而馳,適度降低農村老年人的勞動供給,將其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釋放出來,成為提高老年福利的重要舉措。對此,可以從家庭和社會兩個角度出發,一方面,倡導子女對老年人的孝敬和贍養責任,繼續發揮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另一方面,加大養老保險的保障力度,完善公共養老服務體系,切實提高農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論文作者:賀青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