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0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摘要】:長久以來,電視新聞一直是大眾獲得新聞信息最直觀的途徑,具有報道性、記錄性、即時性等特征。近年來,隨著各類新媒體、自媒體迅速發展,信息獲取渠道也日趨多元化,對傳統媒體造成一定沖擊。而做好軍事題材新聞報道,是黨賦予軍事新聞工作者
【內容摘要】:長久以來,電視新聞一直是大眾獲得新聞信息最直觀的途徑,具有報道性、記錄性、即時性等特征。近年來,隨著各類新媒體、自媒體迅速發展,信息獲取渠道也日趨多元化,對傳統媒體造成一定沖擊。而做好軍事題材新聞報道,是黨賦予軍事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任務,面對新形勢,軍事新聞從業人員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應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加強新聞現場的協作配合,善于從不同視角展現新聞畫面,體現新聞報道價值、深度和溫度,從而為觀眾帶來更精彩的新聞節目。
【關鍵詞】軍事題材、新聞、報道
【作者簡介】武警上海總隊政治工作部新聞文化站電視新聞記者,從事電視新聞工作7年,累計在中央級媒體刊發電視新聞作品400余篇。
習主席視察解放軍報社時,明確了“政治上更強、傳播上更強、影響力上更強”的目標要求,闡明了軍隊媒體必須緊跟強國強軍進程,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新為要的根本遵循。軍事題材新聞節目較一般新聞節目而言,具有更強的政治性、周期性和規律性,這些特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軍事題材新聞的收視群體。那么如何增強軍事類電視新聞的可視性,使其更加吸引大眾的眼球,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載體,成為軍事新聞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軍事題材電視新聞報道要突出姓“軍”的本質核心
跨入21世紀后,公共媒體和自媒體蓬勃發展的越來越快,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讓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日趨多元。電視新聞作為視頻類信息傳播載體,如今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而作為軍事電視新聞工作者,更應該發揮軍事題材新聞的唯一性、高效性和特色性,突出軍事題材新聞姓“軍”的本質。
首先,報道好重大軍事行動,應把握“軍”的唯一性。隨著我國國防建設的不斷發展,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已成為我軍的一項重大使命,如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赴外維和、與多國舉行聯合軍事演訓等,報道好這些重大軍事行動,不僅要求軍事新聞記者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還應該利用好新聞線索本身的特點,突出唯一性這一特性。作為軍事新聞記者,這種唯一性和獨占性不在為我們宣傳報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的同時也賦予了我們巨大的責任。每一個新聞線索都要把握真實性、準確性和保密性的原則,在此之上還要善于挖掘重大軍事行動中的小細節,找到新的有特色的線索,成為我們報道的亮點,使得此次題材的新聞報道不落入俗套,在展示我國國防軍事力量的同時,收獲更多觀眾的認同感。筆者在參與中俄“合作-2017”聯合反恐演訓新聞報道任務時,充分把握信息唯一性,在外界關注度高的情況下,深入采訪,五天內連續采編五條不同側面的電視新聞稿件,在CCTV1、4、7、13頻道播出,取得的良好的社會反響。
其次,報道好突發性事件,應突出“軍”的高效性。從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以及各類突發性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軍隊在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上快速高效的特點和所取得的成績已經得到了全國人民甚至是國際上的認可。而與此同時在此類公眾關注度極高的突發事件過程中,第一個向外界傳出的畫面往往都是通過軍事記者之手,因此軍事記者獲取消息的方式相對更廣,準確度更高,執行效率也更快。從機動性上看,軍事記者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報道內容的高效性,可以從事發地直接核準消息,協調參與行動的基層報道骨干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展開報道;也可以跟隨部隊機動至事發地點,展開大規模深入報道,增強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從報道方式上,除了畫面加解說的傳統報道方式外,還可以采取口播、電話連線、圖片報道等多種報道方式,使觀眾不斷了解事件發展的態勢,大大縮短了從突發性事件的消息獲取到報道播出的時間。筆者在報道2016年上海松江民房倒塌救援新聞時,在核實情況后直接采取電話連線的方式,從事件發生到新聞播出僅用了兩個多小時。
最后,挖掘好軍營生活素材,應展示“軍”的特色性。軍隊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特殊群體,無論是日常訓練還是生活、學習,都會讓外界產生一種神秘感。同時作為軍人的每一個個體,在為國奉獻的同時,背后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和閃光點,挖掘好這類新聞素材,不僅是軍事記者應練好的基本功,更為軍事報道增添了亮點,使普通百姓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現代軍隊建設理念。例如,部隊中有些崗位技術含量高、專業工作強度大,戰士們日復一日地訓練,出現了一批“達人”,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有的百步穿楊,有的可以用大型機械開啟啤酒瓶蓋,這些素材都具有濃厚的軍隊特色、軍隊特點,把這些特色新聞做好,就會在官兵中產生轟動示范效應,提高官兵的訓練熱情,激發官兵的創造力,為部隊建設發展創造良好的宣傳環境。
二、增強軍事電視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要把握好新聞角度的選擇。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可視性,首先要注重選題和立意的角度。選題既要客觀真實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體現事物所固有的內涵,又要竭力突出事物的個性特點,力求新穎巧妙,使電視新聞報道或鮮明活潑、或扣人心弦、或發人深思。其次新聞記者要深入實地采訪,全面、客觀、細致地了解情況,搜集各種相關信息和第一手資料,敏銳地捕獲細節來體現報道的內涵和深度,避免新聞的表面化、淺層化。立題是否新穎,直接決定新聞的成敗,立意是否獨特,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的質量。任何一篇有影響的新聞報道都應該有它自己獨特的角度和特點,只有從中選出最佳的新聞角度,突出特點,探索新徑,才能制作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
針對觀眾的興趣選角度,可以增加新聞的吸引力和可視性。軍事電視節目面向的觀眾主要是部隊官兵和關心部隊建設的群眾,要讓他們成為節目的主體,多反映普通兵、普通事,軍事電視節目才能真正在基層官兵和普通群眾中樹立權威的形象。只有把鏡頭對準官兵,宣傳他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贊揚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才能吸引觀眾,教育、啟發和感染觀眾。我曾經采編過一名入伍前200多斤的普通士兵的故事,通過努力他不僅成功減肥還成為一名特戰隊員,作品播出后在筆者所在部隊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些懷揣特戰夢但自身素質還不達標的戰士再度燃起了斗志,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部隊的訓練水平。
從新聞事實的“新”上找角度,也可以增加新聞的“新意”。寫新聞貴在“新”上,尤其是角度新。軍隊規律性的事務多,一些老內容、老主題年年搞,要想提高報道質量就更要選出新的角度,從新的側面突出主題,用新聞敏感和獨特的思維選擇較好的角度和豐富的內容去組合、去創作,才能使報道既鮮活又有分量,才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年年都要報道的春運執勤,我在2018年就選擇了一個連續在上海南站執勤10年的老兵,用他的視角來看全國春運模式的變化,既表現了官兵的犧牲奉獻也展示了祖國發展成就。
其次要把握好人物事件的細節。細節是刻畫人物、描寫環境和構成故事情節的最小單位。細節雖小,但作用卻很大,在電視新聞中更是提升其可看性的重要因素。一篇優秀的電視新聞稿件除了要有結構主干外,必須要有細節來支撐。
運用在人物報道中,細節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感人;運用在事件報道中細節可以使事件本身更豐富而飽滿,而人物報道可以穿插事件細節,事件報道中也可以穿插人物細節。因此這就要求記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新聞敏感,應該時刻不忘捕捉最能表達新聞主題的畫面和情節,從繁雜的新聞現場中抓住有利于表達新聞主題的場景和細節。忠實地為主題服務,是電視記者拍攝的重要準則,生動感人,富有說服力的細節往往會成為表達新聞主題的點睛之筆。例如我在報道武警部隊“十佳忠誠衛士”武警上海總隊某部因公犧牲戰士李保保的時候,發現他生前所在班的一名戰士總是在聽一首名為《夜空中的最亮的星》的歌曲,經過了解后得知這首歌正是李保保生前最愛的一首歌曲,這個細節成為了新聞的點睛之筆,同時還以此為主線創作出了專題片《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再次要把握好鏡頭運用的方法。對于電視新聞記者而言,鏡頭運用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因為精彩的畫面表達永遠是電視新聞不可缺失的語言。電視新聞的優勢是畫面圖像,電視新聞能形象地展現事物的原貌,既可目睹,又可耳聞;它能把觀眾帶到事實發生的現場,使人猶如身臨其境。如今隨著攝影設備的高速更新,給了記者更多的選擇空間和拍攝手段,航拍、穩定器甚至是手機拍攝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軍事類電視新聞的制作中。而正是因為如此,更應該把握住紀實性的鏡頭運用方法。習主席反復強調: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那么兵怎么練我們的鏡頭就應該怎么去捕捉。作為軍事記者要客觀的記錄好一線官兵,而不是為了追求個別鏡頭的美感而讓官兵反復擺拍,更不能用記者的主觀思維去代替事件的原本發展。記者不是導演,新聞也不是電影,不需要過多的藝術加工,在實際拍攝中因更多的運用“跟”的運鏡方法,增加觀眾的臨場感,代入感。
相關知識推薦:哪些人有資格參與新聞出版職稱評審
三、做好軍事題材電視新聞攝像與采訪的技巧
在實踐工作中,電視新聞攝像與采訪人員應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加強新聞現場的協作配合,善于從不同視角展現新聞畫面,并體現新聞報道深度,從而凝聚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優勢,滿足觀眾的新聞訴求。
第一,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新聞工作需要采訪人員深入一線,直接與被采訪者進行溝通交流,通過恰當提問,傾聽被采訪者的心聲,詮釋新聞主題。同時,攝像人員也要及時捕捉新聞現場畫面,全程跟蹤記錄新聞現場情況,收集寶貴的新聞素材。為加強對新聞現場的駕馭,實現攝像與采訪的默契配合,攝像與采訪人員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根據新聞主題,深入調研相關背景資料,與被采訪者及相關人員取得聯系,以利于采訪順利開展。例如,在制作演訓類新聞時,必須要提前與相關導調人員取得聯系,明確大致的流程和時間節點,從中選取具有新聞價值的攝制內容,同時也要與部分參加演訓的官兵提前溝通,了解信息,擬制采訪提綱。
第二,新聞現場的協作配合。進入新聞現場,攝像與采訪人員應圍繞新聞主題,與被采訪者展開溝通交流。采訪過程中,在向被采訪者提問的同時,攝像人員也需要緊跟節奏,記錄采訪畫面。這就要求攝像與采訪人員實現密切的協作配合。很多時候,新聞現場環境較復雜,盡管攝像與采訪人員提前進行了相關準備工作,但現場環境具有多變性,甚至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很多寶貴的新聞素材也由此產生,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敏銳的反應能力以及團隊意識,善于在各種紛繁的環境中把握攝像與采訪的關鍵。攝像人員在圍繞采訪拍攝時,也要注意全面收集信息,并根據采訪人員的推進,隨時捕捉畫面。例如在運動采訪過程中,被采訪者往往會提供現場的其他相關信息,這時就要求攝像迅速轉換鏡頭,將包含采訪者講述信息的畫面呈現給觀眾。
第三,從不同視角展現新聞畫面。新聞采訪過程中,采訪人員需要與被采訪者進行廣泛的交流對話,從中挖掘新聞素材,為觀眾傳遞真實的心聲。其畫面看似簡單,卻可以從不同視角加以展現,從而增強新聞節目的藝術效果。而且,相比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簡單瀏覽新聞信息,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在于通過動態的畫面,增加新聞內涵,體現新聞的內在價值。所以,攝像人員要善于使用多種不同的拍攝技巧,使新聞采訪過程更具吸引力。例如,攝像人員可借助各類對比手法,突出采訪重點。再如,攝像人員對畫面層次效果的營造,也有助于體現采訪的空間感,讓觀眾能切實感受到當時的情形,使整個新聞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第四,體現新聞報道的深度。新聞內容越是同質化,越需要深度報道來體現電視新聞節目的特別之處,從而為觀眾帶來不同的新聞感受。特別是對重大事件、突發事件,簡單的新聞信息已經不能滿足觀眾需求,只有通過深度報道才能更好地解讀新聞事件,展現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例如我在制作《上海武警引入國際CQB反恐戰法》這篇新聞稿件時,除了新聞主題外,還專門制作了國際CQB戰法的起源發展并協調總部邀請了特警學院的反恐專家進行了解讀,多層次的展開深度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論文作者:鄭張昀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