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1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親密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親密關系即浪漫戀人或夫妻關系。本文梳理了學者對浪漫關系中犧牲研究的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公平理論等)并探討犧牲如何影響伴侶雙方的關系滿意度,研究發現:(1)尋求共有取向的個體會更傾向于在關系中犧
摘要:親密關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親密關系即浪漫戀人或夫妻關系。本文梳理了學者對浪漫關系中犧牲研究的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公平理論等)并探討犧牲如何影響伴侶雙方的關系滿意度,研究發現:(1)尋求共有取向的個體會更傾向于在關系中犧牲,并不求立即回報,令雙方都對關系感到滿意;(2)犧牲動機會影響雙方共同的關系滿意度體驗,當個體出于趨近動機犧牲,并且接受者感知對方為伴侶聚焦的趨近犧牲動機時,雙方都會對關系感到滿意,而當個體出于回避動機犧牲,則可能使關系受損;(3)犧牲者在犧牲時感受到的真實性,以及接受者感知到其伴侶犧牲的真實性,也有助于提升雙方的關系滿意度。未來應考慮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更多開展關于浪漫關系中犧牲現象的中國化研究。
關鍵詞:浪漫關系;犧牲;共有取向;趨-避動機;真實性
一、引言
親密關系是人類關心的重要議題,也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心理學研究將親密關系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親密關系是指與那些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情感意義的人建立密切友好的交往關系,如與父母、朋友的關系;而狹義的親密關系又稱浪漫關系,包含戀人和夫妻關系。在浪漫關系中,犧牲(Sacrifice)指個體放棄自己的直接利益,包括時間、資源、個人目標和偏好等,去提升伴侶或關系幸福的行動[1-2]。
對于個體而言,在一段浪漫關系中,經常會面臨選擇、興趣和目標不一致的情況,為了關系的持續和增長,犧牲必不可少也不可避免。大多數人認為,犧牲能夠幫助雙方學會協調彼此的個人利益而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使關系長久,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犧牲于個體和關系而言,究竟是得還是失?本文將簡要介紹親密關系中犧牲的相關理論,并在此基礎上集中探討在浪漫關系中,個體的犧牲對雙方關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機制。
二、犧牲的相關理論
國外學者運用多種理論研究情侶和夫妻在關系中的犧牲,而國內的相關研究開展較晚,未見提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框架,研究多基于國外的理論展開。
(一)社會交換理論
該理論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創始人為霍曼斯,主要代表人物布勞把社會交換界定為“當別人作出報答性反應就發生,當別人不再作出報答性反應就停止的行動[3]。”社會交換理論關注交往中的回報和成本,認為個體在施惠于他人時其實期待著回報,并且期待回報的最大化,而只有交往雙方互相提供回報才能維持個體間的相互吸引和繼續交往。
個體在交往過程中會不斷評價犧牲的成本和得到的回報,用成本和回報的差值評估關系的結果。當他們發現回報大于犧牲的成本時,則認為在這段關系中的結果是有益的,會選擇繼續這段關系。
(二)相互依賴理論
相互依賴理論是社會交換理論的延伸,由Kelly和Tibaut提出,并應用于對親密關系的研究。該理論更好的描述了關系中的雙方相互依賴的特點。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記錄下自己在關系中的犧牲和所得,即犧牲的成本和得到的獎賞,并對此進行權衡和比較[4]。當個體在親密關系中持續用低成本的犧牲獲得高回報,將對親密關系感到滿意,增加對關系的承諾,從而促使個體不斷去維持關系[5-6]。
(三)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由心理學家Adams于1965年提出,最初是用于研究員工激勵程度的一種激勵理論,后來Walster等學者陸續將公平理論運用于親密關系的研究中。公平理論認為在不公平的關系中,個體會感到煩惱。當犧牲多于獲得的回報時,他們會體驗到怨恨、生氣和難過;當犧牲少于獲得的回報時,也會感到內疚、羞愧和焦慮。Hatfield和他的同事從公平角度出發,證實了處于浪漫關系中的個體是關心公平感的,公平感的缺失或存在對個體的滿意度會有顯著的差異,公平的關系會更加穩定。所以當人們恰好地從關系中得到他們應得的,不多也不少,他們會感到最舒適[7-10]。
(四)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
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認為浪漫關系是一種相互回應的關系,要使關系順利且對雙方都有益,個體必須學會預期并滿足對方的需求,即相互回應[11-12]。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建立在一個中心假設的基礎上,即以建立相互回應互動的方式來緩和(分散)對自我利益的關注,要求關系雙方都成為有效的動機管理者[13]。
浪漫關系雙方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需要平衡兩種動機,一種是與伴侶聯結,另一種是保護自我利益,只有雙方都成功管理自己的兩種動機,才能夠協調彼此的需求,使雙方共同獲益,對關系滿意。該理論還強調信任的重要作用,在關系中越信任對方的人越能看見更多的獲益機會,越不信任對方的人越能看見更多損失的機會,這是一種風險評估,越信任對方的人可以加強聯結目標,不信任對方的人則會強化自我保護的目標,從而影響個體犧牲的決定和對犧牲的感受。此外,相互回應的動機管理理論強調個體在關系中犧牲越多,投入的成本越多,越相信自己對伴侶的愛[13-14]。
(五)互惠利他主義理論
進化心理學提出互惠的利他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非親緣關系者間的利他傾向以互惠為基礎,施助者認為自己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點獲得回報,即期待現在花費的成本在日后會被回報帶來的利益所補償[15]。所以在浪漫關系中,個體作出犧牲的同時,可能也期待著伴侶的回報,而回報可以是伴侶的感激和愛,也可以是伴侶對這段關系承諾的增加。
(六)自我驗證理論
自我驗證理論(Self-verificationTheory),由WilliamB.Swann[16]提出,主張一旦人們有關于自身的想法,就會努力去證明這些自我觀念。個體進行自我驗證的根本原因是增強對現實的預測和控制,形成穩定的自我概念,并且也有助于使外界對他們的看法和他們對自身的看法一致,從而使社會交往變得可預測,更加順利。在浪漫關系中,犧牲是自我驗證的表現。
倘若個體認為自己對伴侶的關心積極性很高,而犧牲的行為恰好是公認的一種表達關心的重要方式,個體會在關系中通過犧牲使自身感到真實,從而驗證自己是個合格的伴侶。故而通過犧牲體驗到真實性,進行自我驗證,這和個人需要、幸福以及關系的質量有關[17]。盡管為浪漫伴侶犧牲并不是自我驗證的唯一方式,但卻可能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為犧牲是關心對方最強有力的指標。
三、犧牲對關系滿意度的影響及其機制
隨著眾多理論的提出和應用于對浪漫關系的研究,學者們對浪漫關系中犧牲的現象有了不同的有趣發現。大多數短期研究都強調犧牲的重要作用,表明人們越愿意在關系中犧牲,越能和自己的伴侶相伴更久[18-19],那些更愿意犧牲的個體對他們的關系會更加滿意和忠誠,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與伴侶的聯結,而犧牲的接受者也會感受到更多的愛和支持,建立親密感,提升關系滿意度[1,20]。
但另一些學者卻認為并不是所有的犧牲都對關系有益,因為即使是再小的犧牲,犧牲者都需要付出一定代價,而對于接受者來說,對方的犧牲有時候也是一種負擔,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此外,也并非所有的犧牲都是發自內心,而這些并非發自內心的犧牲會讓雙方都體驗到消極的情感,降低關系滿意度[21-22]。因而探究浪漫關系中犧牲對伴侶雙方關系滿意度影響的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闡述三種觀點。
(一)共有取向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浪漫伴侶關系是一種交換關系(ExchangeRelationship),在關系中個體遵從交換取向,只關注能用付出換回多少所得[23];而共有理論則認為浪漫關系并非是交換關系,而是典型的共有關系(CommunalRelationship)[24],個體遵從共有關系取向,以非一致性的付出為基礎,并不期待立即交換[24-25]。在共有關系中,人們感到對對方的幸福有強烈責任,關注的是如何滿足對方的需要,渴望提供幫助,并不求回報,因為他們將犧牲看成是固定有益的[26-28]。
Clark等人的實驗研究證實了具有共有取向的個體對伴侶的需求會更加敏感和幫助其伴侶。更有趣的發現是在浪漫關系中有共有取向的個體在為伴侶犧牲時,當伴侶不回報,他們往往會更喜歡對方[24,29]。在維持還是離開一段浪漫關系時,高共有力(CommunalStrength)的個體也更可能在分手時會因為考慮對方的感受,考慮對方對關系的忠誠,而選擇維持這段關系,即使這違背了他們自己的利益[30]。
由此可見,在浪漫關系中,共有取向的個體會以更親社會的方式表現自己,更傾向于犧牲,對于共有取向的犧牲者本人來說,為對方犧牲,滿足對方的需求是他們的追求,能夠讓他們感受到和伴侶有強烈的聯系和承諾,從而對這段關系感到滿意并且會有更多的積極情感表露[31]。
即使沒有收到來自對方的明確回報,高共有力的個體在為另一半犧牲時也會因為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緒,會更多感到被另一半感謝,獲得自尊和滿足,從而體驗到更強烈的關系滿意度[26,28,32-33],而對于犧牲的接受者來說,由于感到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另一半積極主動的關注,認為對方對自己是積極回應的,因而會充滿感激之情,也會對這段關系感到更加滿意[34]。故這種情況下,犧牲基于雙方都是獲益的,對于關系的持久和質量也是有益處的。
(二)趨-避動機
心理學上通常將動機劃分為兩種類型:趨近動機和回避動機。在社會動機領域,趨近動機引導個體趨向于積極結果如關系中的親密和成長,與個體以及關系幸福的增加有關;而回避動機會引導個體趨向于避免消極結果如矛盾沖突和拒絕,與個人以及關系幸福的下降有關[35-38]。
以往研究發現人們為浪漫伴侶犧牲的原因也可以區分為兩類:(1)趨近動機的犧牲,如為了使對方感到開心,為了提高與對方的親密度,為了感到自己是一個合格優秀的伴侶;(2)回避動機的犧牲,如為了避免產生沖突,為了避免令對方感到失望,為了避免對自身產生的一些諸如內疚之類的不良感覺[32]。簡而言之,當個體由于趨近動機犧牲時,他們關注的是為關系帶來積極結果;而當個體由于回避動機犧牲時,他們關注的是轉移消極結果。
人們潛在的犧牲動機和伴侶感知到的犧牲動機,都會對雙方的情緒和關系滿意度產生影響。已知趨近行為往往和積極情緒相聯系,回避行為往往和消極情緒相聯系[38],當個體為了伴侶的幸福去犧牲時,會體驗到更多積極情緒,強烈的自我實現感和與伴侶更強的聯系;而為了避免沖突去犧牲,則會體驗到更多怨恨,矛盾等。綜合國外的眾多研究,從趨-避角度進行總結,發現當人們為了趨近目標(和回避目標相比)犧牲時會收獲最大的收益[33,39]。
在浪漫關系中,有強烈趨近犧牲動機的個體會報告更高的關系滿意度和穩定性,對伴侶的需求會有較大的行為回應,有強烈回避犧牲動機的個體則報告較低的關系滿意度和較低的對伴侶需求的回應,回避動機的犧牲會增加情侶最終分手的可能性[33,40]。
Impett等人在一項日記研究中,首次研究犧牲動機是否會影響接受者的關系滿意度,又是如何影響。最終發現,除了犧牲者本人在趨近動機的犧牲時會體驗到更多積極情緒和更高的關系滿意度,犧牲行為的接受者也同樣會在對方趨近動機的犧牲中體驗到這些積極結果[41],而當個體出于回避動機犧牲時,例如由于回避沖突或者回避傷害接受者的感覺而犧牲時,接受者會體驗到消極情緒,報告更少的關系滿意度。
因為回避沖突或者回避傷害接受者的感覺,接受者的需求雖然可能依然會得到滿足,但極大可能不會產生感激之情,而犧牲者本人也因為放棄了個人喜好或利益,產生消極情感,從而對關系的滿意度并無幫助。Visserman等人[34]對此現象進一步研究,發現對伴侶犧牲動機的感知(即接受者感知到的犧牲動機),是影響感激產生的重要機制之一,將感知到的犧牲動機結合趨-避動機理論劃分為六種類型,分別為伴侶聚焦的趨近動機(如使對方開心)和回避動機(如避免對方失望)、自我聚焦的趨近動機(如使自身感到是位合格的伴侶)和回避動機(如避免產生內疚感)、關系聚焦的趨近動機(如為了關系的和諧)和回避動機(如避免沖突),并最終得出結論,只有感知到對方的犧牲動機為伴侶聚焦的趨近動機時,才會感知對方對自己需求有所回應,從而對其犧牲行為產生感激之情,而關系聚焦和自我聚焦的趨-避動機的犧牲,被自我利益所污染,不夠直接和強烈,不能令接受者產生感激之情。
例如個體為了不使伴侶感到失望(伴侶聚焦的回避犧牲動機)或對自己生氣(自我聚焦的回避犧牲動機),而放棄自己喜歡的球賽,答應伴侶去參加一個無聊的聚會,這時雖然其伴侶的需求得到滿足,但由于這種犧牲不是完全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而是被關系利益和犧牲者的自我利益所污染,因而不夠直接不夠強烈,所以不能令對方感到需求是被回應和關注的,故而不能產生感激之情,從而對關系滿意度并無提高。馮青青等人基于行動者-對象相互依賴模型,探究犧牲動機對親密關系滿意度的影響,也發現個體的犧牲動機會影響其伴侶對犧牲的感知,從而影響關系滿意度;并且經常使用趨近犧牲動機的人對他人的趨近犧牲動機的知覺敏感性也會提高[42]。
故從趨-避動機理論來總結犧牲對于浪漫關系中的犧牲者和接受者的影響,會發現個體出于趨近動機犧牲,尤其是當接受者感知到的也為伴侶聚焦的趨近犧牲動機時,會令犧牲者和接受者雙方都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提升對關系的滿意度,并且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39];回避動機的犧牲往往會使犧牲者和接受者都體驗到消極情緒,減少對關系的滿意,并且具有較強回避動機的人特別容易與親密伴侶進行不斷升級的負面溝通,會導致強烈的消極認知、溝通困難和回避的持續[43]。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一些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趨近動機和關系質量、關系滿意度存在顯著正相關,但是回避動機與關系滿意度、關系質量的相關卻均不顯著[42]。
這究竟是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還是其他的一些因素造成,有待后續更多的研究進行探討。無論如何,趨近動機的犧牲帶來的結果往往使雙方和關系都獲益。犧牲本身對于關系并無幫助和傷害,對關系滿意度存在重要影響的機制之一是個體的犧牲動機和對方感知到的犧牲動機。
(三)真實性
真實性(Authenticity)指一個人的行為是由真實的、內在的力量驅動的存在狀態[44]。個體在犧牲時的真實感受對個人的幸福以及關系的質量有重要影響[17],壓抑自己在犧牲時的真實感受對伴侶雙方和關系都是代價高的[22]。在浪漫關系中,個體在犧牲時體驗到的真實性是行為的自我驗證的反映[29],如個體認為自己對伴侶非常關心,則會通過犧牲來驗證這種想法的真實性,因為犧牲是公認的表達關心的重要方式。以往研究證實自我報告的真實性程度能夠預測關系結果。
Brunell等人[45]發現真實性基線水平高的個體在兩周和四周后,會在關系中報告更多的積極結果和更高的總體幸福感。上文提到浪漫關系中高共有力的個體會比其他人在犧牲的時候有更多積極體驗,Kogan等人[26]對此進行了驗證并作出解釋,高共有力的個體之所以會體驗到更多積極結果,是因為在犧牲時感到更加真實,可以驗證自己。
此外,研究發現,在浪漫關系中,個體由于回避動機犧牲時,會感到與自我需求背道而馳,從而體驗到不真實感,會產生消極情緒,減少親密[39,46],但Impett等人[47]的日記研究證實了,回避動機的犧牲并不總意味著得不償失,取決于個體在犧牲時體驗到的真實性。Wickham[17]則發現了個體感知伴侶的真實性也會對關系有影響。如果個體在一段關系中感知到伴侶的犧牲是出于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出于妥協,會更加信任伴侶,視這段關系更加穩定,更不容易結束這段關系。故在浪漫關系中不論是犧牲者在犧牲時體驗到的真實性還是接受者感知到的伴侶犧牲的真實性都會預測這段關系,使雙方和關系都獲益。
四、小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在一段浪漫關系中,犧牲并不意味著一定能使雙方感到滿意,關系獲益。具有共有取向的個體會傾向于在關系中為對方犧牲,往往不求回報。而個體犧牲時的動機,會塑造雙方共同的情緒體驗和關系的滿意度體驗。個體的犧牲可以分為趨近的犧牲動機和回避的犧牲動機,伴侶感知到的犧牲動機也可以結合趨避角度分為六種類型。
通常當個體出于趨近動機而犧牲,并且對方感知個體的犧牲為伴侶聚焦的趨近犧牲動機時,會對雙方都有一系列積極影響,會提高對關系的滿意;而個體之所以在關系中犧牲并體驗到積極結果,是因為自我驗證的需要,犧牲能夠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受到真實性,從而對這段關系保持更加積極的態度。當然,目前關于浪漫關系中的犧牲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也還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尚未作出解釋,需要后續進一步探究:
(1)目前對于浪漫關系中的犧牲研究,多以問卷和日記研究的方式,范式比較單一,很少用實驗去操縱相關變量,未來可采用合理的實驗范式考察犧牲行為的特點及影響因素;其次對于研究對象選擇,國內外研究多選擇戀愛關系中關系滿意度可能更高的大學生,涉及的犧牲范圍比較小(相對于夫妻群體),當涉及比較大的犧牲時,對犧牲者本人和接受者的影響可能會不同,其作用機制也可能變化,因此未來有必要增加樣本選擇的多樣性。
(2)在腦科學領域,雖然存在有關浪漫關系的一些有趣的發現,但并未關注“犧牲”現象,如近期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與執行控制有關的腦區和男性對戀情的忠誠相關[48];Goldstein等通過實驗發現女性和愛人牽手時,感知到的疼痛程度會顯著低于沒有握愛人手時,并且女性報告疼痛最低的夫婦,其腦電圖輸出也最為相似[49]。鑒于腦與浪漫關系的這些有趣發現,未來研究可探索犧牲影響關系滿意度和關系質量的腦神經機制,考察在關系中習慣犧牲的個體其某些腦區的活動是否存在相似性。
(3)本文中提到的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尤其在中國犧牲可能更多地受男女性別的影響,這其中涉及男尊女卑、男女依附的一些傳統觀念和家庭角色的分工等等因素,導致中西浪漫關系的相處模式可能存在極大差異,從而犧牲的結果也可能會產生不同于國外研究的結果。
此外,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多直接采用國外學者提出的“犧牲”概念,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小而平凡的行為,而在中國語境下,犧牲更多地喻指為正義事業獻出生命,有著更崇高的意義,用于描述伴侶之間的相處可能稍顯沉重,不能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筆者認為未來研究中采用“付出感”更適合中國文化背景,并可以借鑒“付出-回報失衡理論模型”[50],該模型用于研究工作中付出與回報失衡狀態對工人自尊、工作倦怠的影響,來建立浪漫關系中的付出-回報模型,考察浪漫關系中的付出與回報的關系。
總之,影響中西方浪漫伴侶間犧牲的機制可能存在差異,而目前國內對于浪漫伴侶間犧牲的研究開展較晚也較少,多是在西方基礎上進行總結,并未提出新的視角和新的范式去開展中國化研究。未來可以考慮文化背景的差異性,研究中國人在浪漫關系中的犧牲現象及其影響機制。
參考文獻:
[1]IMPETTEA,GORDONAM.Forthegoodofothers:towardapositivepsychologyofsacrifice[M]//LOPEZSJ.Positivepsy-chology:exploringthebestinpeople.Westport,CT:Praeger,2008:79-100.
[2]RIGHETTIF,VISSERMANM.Igavetoomuch:lowself-esteemandtheregretofsacrifices[J].Socialpsychologicalandpersonal-ityscience,2018(4):453-460.
[3]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孫非,張黎勤,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140
相關刊物推薦:《應用心理學》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季刊),曾用刊名:外國心理學,1980年創刊,主要刊登心理學應用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論文、評述、研究報告和學術動態。特別歡迎認知心理、管理心理、工程心理、教育心理、社會心理、心理測量、醫學心理、心理衛生和咨詢、體育運動心理、文藝心理、司法心理及心理學在其他領域的運用等方面的文章。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