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23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了探討大學生大五人格、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關系,采用中國版10項目大五人格量表、移動社交媒體錯失恐懼量表和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量表對396名大學生進行施測。結果顯示:(1)大學生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能正向預測錯失恐
摘要:為了探討大學生大五人格、錯失恐懼和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關系,采用中國版10項目大五人格量表、移動社交媒體錯失恐懼量表和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量表對396名大學生進行施測。結果顯示:(1)大學生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能正向預測錯失恐懼;(2)錯失恐懼能正向預測大學生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3)錯失恐懼在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與社交媒體自控失敗間起遮掩效應。
關鍵詞:大五人格,錯失恐懼,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遮掩效應,大學生
1前言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于社交媒體使用,但過度的使用已經超過了滿足正常心理需求的水平(Junghyun,Mihye,&Prabu,2015),導致了“低頭族”群體的日漸龐大。在我國,以微信和QQ為首的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數量占總體網民的九成以上,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年輕人占比最高,且重度使用率也較高(CNNIC,2017)。
大學生多處于成年早期的階段,面臨著親密對孤獨的矛盾沖突,他們常常借助社交媒體來緩解孤獨感和滿足社交需求,而過度的使用往往會給身心健康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因此,本研究擬對大學生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影響因素(大五人格和錯失恐懼)以及變量間的關系進行探討,給高校和大學生本身社交媒體使用的監管和自控提供建議和啟發。自我控制是個體有意識地自主調控沖動行為,抵制滿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
當個體難以抵制誘惑而做出與目標相沖突的行為時,自我控制失敗便發生了。自我控制失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存在,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之一(董軍,付淑英,盧山,楊紹峰,齊春輝,2018)。
在互聯網領域,自我控制失敗也會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問題性或病理性的社交媒體使用。Du等(2018)指出,以非適應性的媒體使用行為作為理論支撐的測量工具在檢出率上處于低水平(2%~6%),這與實際情況不符,因為日常生活中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例子并不少見。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在社交媒體使用上均存在不同程度地自我控制失敗,其本身不是“病理性”的非適應性行為。
作為個體心理與行為穩定的特質因素,包括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神經質和開放性在內的大五人格成為研究者探索特定網絡行為的影響因素的熱點。在基于網絡使用與大五人格的關系研究中,研究者多集中于非適應性網絡行為方面,如大學生大五人格與手機依賴傾向的各維度關系密切(孫瑋瑋,胡瑜,2018),姜永志等(2016)對此的綜述也指出國內外多項研究都發現大五人格與青少年問題性社交網站使用密切相關。此外,國內大學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也與大五人格顯著相關(鄧士昌,高雋,2015)。
因此本研究假設大五人格能顯著預測大學生社交媒體自控失敗(H1)。錯失恐懼,指個體因擔心錯失他人的新奇經歷或正性事件而產生的一種廣泛性焦慮,是一種特質層面的負面情緒(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祺,宋玉紅,孫曉軍,2018;Przybylski,Murayama,Dehaan,&Gladwell,2013)。對我國民眾的調查數據顯示,32.6%的人承認自己常常因為害怕錯過各種信息和新話題而頻繁地刷新社交媒體(壹心理創作部,2016)。
基于錯失恐懼在大數據時代的廣泛存在,錯失恐懼研究的發起者———Przybylski等(2013)指出人格特質和錯失恐懼的關系研究是未來一個有意義的切入點,后續學者也對此進行了探討。在印度尼西亞,大學生的錯失恐懼與外向性和宜人性呈正相關,與神經質成負相關,與盡責性和開放性無關(Liftiah,Dahriyanto,&Tresnawati,2016);針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則發現,神經質與錯失恐懼呈顯著正相關,但外向性與錯失恐懼相關不顯著(Blackwell,Leaman,Tramposch,Osborne,&Liss,2017);在我國,只有江云霞(2018)對大五人格和錯失恐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神經質、外向性和盡責性與錯失恐懼存在顯著正相關,而宜人性和開放性與錯失恐懼相關不顯著。
由此可見,除了開放性與錯失恐懼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大五人格與錯失恐懼的關系在不同的研究中存在明顯的矛盾,且基于我國大學生的研究也比較有限,因此本研究對大五人格與錯失恐懼的關系進行探索性分析,不對其進行假設。對于錯失恐懼程度高的年輕人,社交媒體的出現仿佛是他們“救命的稻草”,由于社交媒體建立社會聯結和獲取信息的便利性,給人們提供了持續關注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條件,因此高錯失恐懼的個體往往更頻繁地使用社交媒體(Przybylski等,2013)。
在一般性社交媒體使用方面,錯失恐懼能正向預測青少年社交媒體的使用強度(Oberst,Wegman,Stodt,Brand,&Chamarro,2017;Przybylskietal,2013)和大學生課堂上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Alt,2015)。在非適應性的網絡行為方面,錯失恐懼也能直接或間接地預測強迫性社交媒體使用(Dhir,Yossatorn,Kaur,&Chen,2018)和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Casale,Rugai,&Fioravanti,2018)。綜上,本研究假設錯失恐懼能正向預測社交媒體自控失敗(H2)。
Brand等(2016)針對網絡使用障礙提出的I-PACE模型(個體-情感-認知-行為以及四者間的交互作用)認為,與網絡相關的認知偏差(如錯失恐懼)在一個人的核心特征(如大五人格)和網絡使用障礙(如社交媒體自控失敗)中扮演中介作用。我國學者柴喚友等(2018)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錯失恐懼研究的整合模型,該模型指出個體特質是錯失恐懼的影響因素之一,而錯失恐懼帶來的后效會影響個體的社交媒體使用和心理適應行為,即錯失恐懼在兩者間可能存在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理論,本研究假設錯失恐懼在大五人格和社交媒體自控失敗間起中介作用(H3)。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為探索大學生大五人格特質、錯失恐懼與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內在關系。
2方法
2.1被試
采用紙質方便取樣和社交網站滾雪球取樣相結合的方式,共收集答卷462份,剔除非限定人群、規律作答、測謊題出錯和答題時間不足1分鐘(有效網絡答卷用時231.04±114.50秒)的無效答卷,剩余396份,有效率85.71%。其中男生168人,女生228人。大一38人,大二55人,大三143人,大四64人,碩士研究生96人。獨生子女194人,非獨生子女202人。農村148人,鄉鎮105人,城市143人。
2.2工具
2.2.1大五人格
采用李金德(2013)翻譯和修訂的中國版10項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包含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情緒穩定性和開放性5個因子。量表采用1-7級計分(絕對不同意-絕對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在該人格特質上傾向越明顯。本研究中,5個分量表的Cronbach’sα分別為0.71、0.63、0.69、0.53和0.68,由于該量表條目精簡,信度在0.5以上屬可接受范圍(李金德,2013)。
2.2.2錯失恐懼
采用由宋小康等(2017)編制的適用于中國本土社交媒體用戶的錯失恐懼量表,包含心理動機、認知動機、行為表現和情感依賴四個維度。量表采用1-5級計分(很不同意-非常同意),總分越高表示被試對社交媒體錯失恐懼的程度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α=0.89。
2.2.3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
采用DU等(2018)開發的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量表,共3個條目,采用1-5級計分(從不-頻繁),得分越高表示被試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頻率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α=0.81。
2.3數據處理
使用SPSS24.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SPSS宏插件用于簡單中介效應檢驗,Mplus7.0用于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3結果
3.1共同方法偏差
由于本研究所有變量均采用問卷法施測,共同方法偏差不可避免。采用Harman單因子檢驗,將所有條目負荷于一個因子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χ2/df=10.07,CFI=0.40,TLI=0.35,SRMR=0.13,RMSEA=0.15。擬合指標均不合格,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描述性統計
將所有研究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大五人格與社交媒體自控失敗的相關均不顯著,而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與錯失恐懼均成顯著正相關,開放性與社交媒體錯失恐懼相關不顯著。錯失恐懼與社交媒體自控失敗呈顯著正相關。
4討論
4.1大五人格與錯失恐懼
研究結果顯示,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能顯著正向預測錯失恐懼,與前人結果存在跨研究的相符(江云霞,2018;Blackwelletal,2017;Liftiah,2016)。具體來看:首先,高外向性的個體喜歡與人接觸,充滿活力,社交性強,他們會非常關心身邊各種生活事件的新進展,對社交網站上的各種新信息也更為關注,借此維持與好友間的緊密聯系(Marshall,Lefringhausen,&Ferenczi,2015),因此錯失恐懼程度也更高。其次,高宜人性的個體待人友好,善解人意,注重人際和諧。
研究表明宜人性和基于與他人交流和聯系為動機的Facebook使用呈正相關(Seidman,2013),因此,為了維持人際和諧和利他行為的需要,高宜人性的個體常常使用社交媒體與他人維持和發展人際關系,也容易產生錯失恐懼,如此類人格的個體常常在社交媒體上轉發正能量的事件。再次,盡責性是一種可信賴的、細致謹慎的人格特質,高盡責性的個體常常更自律且有責任感。
結果顯示盡責性顯著正向預測錯失恐懼,可能是因為當代高校的各種事務信息均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高盡責性的個體為了任務的即時和高效完成,不得不頻繁刷新社交媒體以獲得最新的信息;也有可能是個體為了在完成任務上審慎起見,需要利用社交媒體協調各方以獲得最理想的結果(江云霞,2018)。最后,情緒穩定性,即神經質的反面,高情緒穩定性個體的情緒狀態較少因外界事件的變化而波動,而低情緒穩定性即神經質高的個體情緒則易起伏。
Liftiah等(2016)認為神經質和錯失恐懼存在高相關的原因可能是:高神經質的個體普遍缺乏他人的信任感,社會資本較少,這限制了他們使用社交媒體與熟人交流的頻率,而當前社交媒體更多的是一種面向熟人之間的交流平臺(CNNIC,2017),因此高神經質的個體錯失恐懼的程度也較低。
4.2錯失恐懼與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
結果表明,錯失恐懼能顯著正向預測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H2得到證實。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類存在自主、勝任和關系歸屬三種基本心理需要,這三種需要是個體成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而錯失恐懼往往來源于三種基本心理需要未得到充分滿足(Przybylskietal,2013),社交媒體則是獲取基本心理需要滿足的重要方式(柴喚友等,2018)。此外,自我控制是個體心理上有限的內部資源,個體在反應限制和抑制沖動行為的過程中會消耗自我控制資源或能量(董軍等,2018)。因此,當個體因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錯失恐懼時,將會頻繁地刷新社交媒體,當自我控制資源消耗殆盡,自我控制失敗便產生了。
4.3錯失恐懼的遮掩效應
研究結果顯示,大五人格對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的總效應均不顯著,此時進行廣義的中介效應分析,探討的則是“大五人格為何不影響社交媒體自控失敗”的問題(溫忠麟,葉寶娟,2014)。
首先,在外向性方面,納入錯失恐懼為中介變量后,外向性對社交媒體自控失敗的直接效應變為負向顯著,并與中介效應異號,即錯失恐懼存在完全遮掩效應。該結果與網絡使用的補償假說相符,該理論認為內傾和缺乏社會支持的個體更愿意用社交媒體發展關系,而外傾者社會資本豐富,更愿意發展線下關系,較少出現社交媒體上的自控失敗。
其次,宜人性方面,雖然中介效應與直接效應異號,但直接效應不顯著,說明錯失恐懼起到部分遮掩作用。再次,在盡責性方面,納入錯失恐懼為中介后,盡責性則能顯著負向預測社交媒體自控失敗,說明錯失恐懼的完全遮掩效應。研究表明,Facebook用戶的盡責性得分低于非盡責性的得分,且高盡責性每日使用Facebook的時間也更少(Ryan&Xenos,2011),盡責性自律性的特點也說明了他們自我控制的水平也更高。
最后,在情緒穩定性方面,納入錯失恐懼為中介后,情緒穩定性則能顯著負向預測社交媒體自控失敗,說明錯失恐懼的完全遮掩效應。研究指出,神經質能正向預測社交網站過度使用(姜永志,王海霞,蔣懷濱,劉勇,2018),而高情緒穩定性,即低神經質的個體出現過度使用和自控失敗的可能性也更低。
綜上所述,H1和H3得到部分證實。對于錯失恐懼存在遮掩效應的結果,更可能的原因是社交媒體的使用動機問題,由前所述,高外向者的錯失恐懼可能來源于對于線下關系延伸到社交網站中的輔助維系,高盡責性者的錯失恐懼僅僅是為了信息的獲得和任務的即時完成,高情緒穩定性的錯失恐懼則可能來源于一種對社交網站的和諧型熱情(Vallerandetal,2003)。因此,基于良性使用動機的社交媒體用戶出現社交媒體自控失敗的頻率更低,同時這種與以往研究不盡相同的結果也暗示著社交媒體自控失敗確實與非適應性的網絡使用行為有著不同的心理機制。
5結論
(1)大學生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能正向預測錯失恐懼;(2)錯失恐懼正向預測大學生社交媒體自我控制失敗;(3)錯失恐懼在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情緒穩定性與社交媒體自控失敗間起遮掩效應。
參考文獻:
柴喚友,牛更楓,褚曉偉,魏祺,宋玉紅,孫曉軍.(2018).錯失恐懼:我又錯過了什么?心理科學進展,26(3),527-537.
鄧士昌,高雋.(2015).大五人格對沖動消費的影響:一個中介模型.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3(6),1098-1101.
董軍,付淑英,盧山,楊紹峰,齊春輝.(2018).自我控制失敗的理論模型與神經基礎.心理科學進展,26(1),134-143.
江云霞.(2018).微信用戶的人格特質與錯失焦慮癥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昌大學.
姜永志,白曉麗,阿拉坦巴根,劉勇,李敏,劉桂芹.(2016).青少年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心理科學進展,24(9),1435-1447.
心理咨詢師評職刊物:《心理科學進展》(月刊)創刊于1983年,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心理學學術刊物。辦刊宗旨:反映心理學各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主要刊登:能夠反映國內外心理學各領域研究的新進展、新動向、新成果的文獻綜述、評論和理論性論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