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01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課程思政是把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教書育人相結合,將學術文化、學科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中醫婦科的教學也要快速融入全國思想政治工作轉型的大潮中,嚴格把握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以醫德育人為主體,切實履行醫學專科學生培育的社會重任,在
摘要:課程思政是把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教書育人相結合,將學術文化、學科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中醫婦科的教學也要快速融入全國思想政治工作轉型的大潮中,嚴格把握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以醫德育人為主體,切實履行醫學專科學生培育的社會重任,在提升醫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更具立德樹人的實效,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醫婦科;教學應用
2020年的春節,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疫情,對我們的人生經歷來說發起了一場難以抗拒的巨大挑戰!當大家都沉浸在歡度春節的喜悅中,它竟然開始逐漸展露出真面目,大張聲勢地恐嚇著每一個人。一夜之間,各大城市新聞媒體滿屏都在報道這種疫情的最新進展。周圍的很多人們在恐慌中,不斷地在尋找一種能抵抗這種疫情的有效辦法。一些人們蜂擁而至到藥店,口罩、酒精等物品成了高價難求的稀缺必備物品;而在大型商場里、馬路上更是人可羅雀,人人都要佩戴各色口罩,武裝嚴實,用高度警戒的眼神互相打量看著對方,擔心某個不經意間這種病毒就會侵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新型冠狀病毒給大家的日常生活環境蒙上了厚重的一層陰影。應對嚴峻的新冠疫情,醫務衛生工作者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要求成為逆向而行的孤膽英雄,在這場生死時速的艱難戰役中,毅然決定肩負著一起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艱難重任。全國各地的醫務衛生工作者更是奮斗在第一線,他們拼盡全力、不眠不休的與病毒較量,為保護生命筑起堅實的防線。這些逆行者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風景!
然而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為我們生活帶來諸多新的啟示。一是,優質公共醫療服務資源在我省乃至全國地區分布不足。主要原因體現在醫院缺乏各類優秀臨床醫學技術人才,其中既包括各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護理專業工作人員,以及專門從事醫療藥物技術研發、醫療器械設備設計研發等各方面的突出技術人才。在這次舉全國之力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工作過程中,也集中體現了對各學科方面專業人才的大量培養需求。二是,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面對新冠疫情突發險情時緊急應對能力不足,仍需高校醫學專業加強對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完善體系建設及教育培養,并不是簡單地增設預防醫學專業或擴大招生規模,而是要在提高育人質量上努力下功夫。三是,需要加強臨床醫師的公共衛生知識。在這次疫情初期就有部分醫生被感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醫生對防疫知識和公共衛生知識上的相對欠缺,同時也反映了在醫學院校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上我們對相關知識及能力培養上存在不足。但最重要的是,在面臨可怖的疫情時,我們醫務工作人員能主動站出來,臨危不懼、堅守崗位,也充分體現出醫務人員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這是我們今后在高校教育中需要保持和發揚的。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明確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望,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因此,要努力教育培養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重點教育培養一批有愛國理想、有創新能力、有社會責任心、能夠主動承擔中華民族繁榮復興重大任務的新經濟時代優秀接班人,加強和扎實改進做好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理論政治路線教育和優秀人才培養相關工作,這也正是新歷史時期對我們黨領導提出的新政治要求、新發展方向和新戰略任務。因此,推動“課程思政”的開展,推崇“立德樹人”的理念,正是為圍繞這一目標而展開的教育體系改革。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執行《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把高校的思政建設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3]。這為我們構建課程的思想政治平臺提供了指導,課程思政就是把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教書育人相結合,將學術文化、學科資源轉化為思政育人資源[4]。
中醫藥在當今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主導作用,是特殊的衛生技術資源、文化藝術資源、經濟發展資源、科技創新資源以及重要的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在這場新冠疫情中也更加充分體現了傳統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所以更加迫切需要我們繼承、發展、發揚傳統中醫藥,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在我國醫藥衛生管理體制建設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引導作用。2016年,國務院正式發布《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中的戰略書和規劃中的綱要(2016~2030年)》,指出當前中醫藥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缺乏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而素質教育是培養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必經之路,并且肩負著實現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使命。
中醫婦科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學形成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建立和豐富。中醫婦科是一門以中醫學為基礎,運用中醫理論研究和治療婦女生殖、生理及病理特征的臨床學科。中醫婦科教育以培養技術人才為目的,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問題的發展能力,探究鉆研的精神,使學生既能解決問題,又能提出新的問題。醫學院校肩負著培養優秀醫生的重大使命,新時代的優秀醫生擔負著建設“健康中國”之路的重要任務,首先就要具備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我們中醫婦科的教學也要快速融入全國思想政治工作轉型的大潮中,嚴格把握課程思政的發展趨勢,以醫德育人為主體,切實履行醫學專科學生培育的社會重任,在提升醫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更具立德樹人的實效。
中醫婦科學的理論課授課內容比較多,課程安排比較緊湊,所以如何讓課程思政在短暫的時間里,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所有中醫婦科學授課老師所斟酌的。經過一段時間“課程思政”的實施,我們總結了以下這些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
1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利于開展國情教育
傳統的中醫婦科教學課程比較枯燥,沉悶不堪,所以課堂開始時,教師們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時事話題,激發他們對課堂氣氛的興趣,吸引學生對課堂氣氛的沉悶感,調動他們對課堂氣氛的積極感。讓學生不再抵觸專業課,同時還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關于時事話題的選擇,教師需要考慮的國家環境、背景特點等因素,以便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利于開展國情教育,并且可以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學會理性思索、批判思考。例如,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初各大學校首次采用了在線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法其實不利于師生互動,以及監督學生的專注性,不少學生也會出現人在線、思維上的不在線情況。我們的教師把科學家們如何努力攻克防疫問題的融入課程,提問學生我們婦產科在疫情期間應該如何防控,從而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引發學生們的思考,激發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感,啟發學生以醫學科學家為人生榜樣,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人生奮斗目標,引發學生內心的作為一名醫學生的自豪感及愛國情懷。
2案例教學是思政融入專業課教學的重要方式
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不難發現,在課程設計和實際教學中,往往通過案例教學和分析的過程,更容易融入社會價值觀念、職業道德教育等,以便讓學生習得批判性思維、悟得正確價值觀。例如,我們在講授異位妊娠這節課程時,先舉例既往急診處理異位妊娠破裂患者的案例,從成功搶救病人,收到病人紅包并退回,最后受到患者及家屬誠心感激送錦旗的真實故事,不僅可以引發學生對專業課的興趣,還能引發作為醫學生治病救人的成就感,以及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和職業操守。
3秉持潤物無聲的理念,實施課堂思政
面臨即將畢業的學生,都很迷茫,認為就業困難,其實許多人只想悶著去大醫院鉆,不僅看中的是大醫院先進的條件,更多的是專業培訓機會,對自己的發展亦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事實上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所以如何正確引導學生的就業態度也尤為重要。我們教師經常下鄉支援地州的醫院,有些醫院硬件設施都很完善,但是缺乏人才,使得當地居民就醫困難。我們向學生例舉“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吳登云的事跡,給學生看我們與吳登云老人的留影,讓學生們知道這樣真實感人的故事主角不是虛構的,期待著大家以吳登云為榜樣,學習他情系患者、熱心為民的仁愛情懷,勤奮刻苦、精益求精的務實作風,甘于奉獻、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奮斗精神。告知學生們是金子在哪里都能發光,希望廣大學生繼續在吳老精神的引領下,做一名肯于奉獻的醫務工作者。
4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
我們教師在課程思政的開展中,不是空放一些口號,讓學生死記硬背政治精神,而是運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課程思政的內容。例如,課前利用網絡推送抗疫小電影,在課上可以與學生互動討論或者讓學生分組討論。也可以發布一些對有杰出貢獻的醫務工作者的新聞采訪,引發學生對本專業的積極性。還可以在課間休息時播放抗疫歌曲的MV,讓學生在輕松舒適的環境中,觀看疫情中一些令人感動的畫面,引發作為醫學生的自豪感,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另外,還可以引用微信、微博、抖音中正面的小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拉近師生距離,讓交流、互動變得更容易。
總之,課程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思想受到澆灌、心靈滋養,對醫學生責任意識、人文關懷、獻身精神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積極的作用。如何推動高校教師對思政工作的認識轉換,建立起與專業思政工作者相配合的角色,需要進行更多理論研究、更全面的體制設計,以及在大學內部建立有效文化認同。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論文作者:萬莉,馬曉蓉,韓璐
相關期刊推薦:《新疆中醫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藥學會主辦,雙月刊,刊號ISSN1009—3931,CN65—1067/R。辟有理論探討、臨床報道、實驗研究、針灸經絡、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方藥研究、名老中醫經驗、醫林新秀、中醫護理、中醫教育、文獻綜述、醫院管理、治驗集萃、醫案醫話(絲路醫話)、譯文、圖書評介、港臺中醫等20多個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