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06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中醫情志護理旨在通過護理人員的神態、行為、言語及其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從而增加患者對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力,減少或消除負面情緒,使患者可在較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診治,進而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但中醫情志護理在發展過程中理論體
【摘 要】中醫情志護理旨在通過護理人員的神態、行為、言語及其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從而增加患者對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力,減少或消除負面情緒,使患者可在較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診治,進而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但中醫情志護理在發展過程中理論體系尚不完善,臨床應用較為局限。文章綜述了中醫情志護理的起源、護理方法及臨床應用研究成果,以推動中醫情志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志護理;心理;中醫
中醫情志護理以研究人體內心活動為出發點,旨在通過護理人員的神態、行為、言語及其氣質等來對患者的情緒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意志力,減少或消除負面情緒,使患者可在較佳的心理狀態下接受診治,進而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現代社會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謂的健康是指身體、精神、社會適應力的一種完好狀態,而不單單指沒有自然地衰弱狀態及身體的疾病。中醫情志護理側重于調節人的心理,實施科學有效的中醫情志護理,可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
1 中醫情志護理的起源
《黃帝內經》中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之論述,因此情志之為病,或直接累及對應臟器,或間接影響氣機,使五臟生理功能產生障礙而疾病始生。而 “語之以其善,告之以其敗,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因此言語的疏導不但能減少患者負面情緒,而且可增強意志力,從而戰勝病魔。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談及數種情志病, 如百合病、臟躁證、梅核氣、奔豚氣、婦人乳中虛、邪哭,談及“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說明各臟腑疾病有其喜惡不同,“投其所好”更有利于調和陰陽氣血,促進身心健康。七情為機體精神活動之外在呈現,情志的過度和不及,均能致體內經絡不通,陰陽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出現紊亂而致病。情志之為病可中傷五臟之氣血,因此情志護理要依據五臟之特性及情志之為病的病理特點,遠所惡,近所喜,辨證施護,方可病愈。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載“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同樣,現在也有醫者認為安神定志是治病的先決條件,醫者安神定志才能讓患者有較佳的心理狀態,才能共同戰勝疾病。
2 中醫情志護理的七情
“怒、喜、思、悲、憂、恐、驚”祖國醫學稱之為七情,七情為機體對外界客觀事物不同心理狀態的外在表現,為人之常性。超出機體生理活動可調控范圍的持久、強烈或突然的情志刺激則可致機體氣機、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從而可加重或誘發疾病。七情活動的根基為臟腑之精氣,并接受來自五臟之調節,七情對致病產生先導和主宰作用,肝為調暢七情之保障,脾胃為調衡七情之樞紐,肺為輔佐情志活動之臟,腎為七情始發之根,五臟之間相互協調,使七情發生變化。《醫學正傳》認為七情與五臟相通,七情太過,會傷及五臟,基于此理論,祖國醫學將七情歸為致內傷致病的因素之一,稱之“七情內傷”。祖國醫學情志護理與現代醫學的舒適護理相呼應,但更為注重人內心活動的調整,旨在通過護理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積極的精神因素促使疾病好轉,利于機體康復。
推薦閱讀:醫師論文怎么樣投稿
每年醫療人員都會有大量的論文需要發表,但是他們對于論文怎么樣投稿并不是很了解。這里小編給大家介紹下,醫師論文投稿和其它行業都是一樣的。既可以自己聯系雜志社投稿,也可以通過論文發表機構投稿。兩種方式,都是可以將論文順利發表出去的。相對自己投稿,通過論文發表機構發表更省事兒、效率更高,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3 中醫情志護理的方法
3.1 語言疏導
語言疏導指醫護人員在與病人的溝通過程中,用鼓勵性語言對病人進行開導,態度親切而有禮,關心體貼病人,減輕病人的顧慮、緊張,從而調和情志,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從心理上放松。《靈樞》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病人的負面情緒多來自于對病情的不理解,多思多慮,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負擔,無形中加重病情的進展。中醫情志護理要求對患者因人施護、個體化施護,對性情急躁的患者需耐心開導,使其知曉“急易怒,怒傷肝”,應忌怒以養肝,使肝氣順達,利于病愈;憂思多慮的患者需悉心開導,告知“思使氣結,憂必傷肺”,應忌憂思以養脾肺,“肺主一身之氣,通調水道”,氣血暢調,上下疏利,則百病可祛;對喜怒無常、情緒多變的病人要穩定其情緒,使其情志平和,告知“喜則傷心,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大多老年性腦梗死病人易產生恐懼、焦慮、悲觀和自卑等不良情緒,這諸多負面心理刺激可對人體的心理及生理產生不良影響,通過護理人員耐心的講解,解除患者的疑慮,排除患者的心理障礙,最終情志護理組較常規組更能緩解患者的焦抑狀態 [1]。肖彩紅等[2]對神志清醒的急性期創傷性腦損傷患者,運用勸說疏導之法,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認識,減少病患不良情緒,樹立與疾病對抗的信心。樊嬌嬌[3]通過收集患者心理狀態, 對其進行說理疏導,使患者的焦慮、擔憂、不安等不良情緒明顯減少。劉婷[4]認為對急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及焦慮情緒,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提高滿意度。李瓊仲等[5]對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辨證采用開導法,使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得到緩解,提高護理滿意度,增加患者依從性。劉丹等[6]認為對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患者辨證采用說理開導法能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同時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寧翠霞等[7]認為肝硬化患者大多易焦慮、抑郁,采用疏導法來使其氣機條達,心情舒暢,利于病情恢復。姜華奮[8]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辨證采用話語支持法,提高了病患術后康復的積極性,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毛祚燕[9]采用開導、分析、安慰的方法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施護,起到提高臨床護理及患者滿意度的效果,值得積極推進。可見語言疏導在臨床中的運用是廣泛的,效果是顯著的。
3.2 移情易性
移情是使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使病人心神分散;易性,指改變或轉移病人的負面情緒、誤解或固守己見的看法。《臨證指南醫案》道:“郁癥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憂郁的病人移情易性更能舒緩情緒,緩解身心的壓力,促進身心和諧。《理瀹駢文》認為“七情之為病,看書解問,聽曲消悉,有勝于服藥者矣”。“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將注意力轉移到感官上,通過閱讀、音樂等緩解內心的壓力,對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馮玨等[10]在研究中發現,在手術中采用移情易性之法可減少或消除患者焦慮、緊張及恐懼的情緒,讓痛感減輕,提高了手術的耐受力。樊嬌嬌[3] 對重癥年老患者實施移情法,釋放了不安情緒,調動了病患的積極性,提高臨床療效。譚國瑜[11]等對高血壓病患采用音樂療法及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病患的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劉婷[4]認為對急診病患可采用轉移注意力之法,緩解病患痛苦感受。曹翠琴[12]對女性 PICC 置管患者辨證采用移情法,使氣機紊亂和負性情感得到調理和糾正。賀倩倩[13]采用“以情移情”的方法可明顯改善胃脘痛病患的不良情緒及遵醫行為。移情易性為現代心理學調節不良情緒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良好的外界環境來轉移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從而減少甚至消除不良情緒的負面作用,使患者可保持較好的心態。
3.3 情志相勝
情志相勝法來源于中醫五行相克的理論,旨在有意識地激起病人一種短暫的情志去壓制、戰勝另一種過剩情志,從而起到弱化原有偏激情緒所帶來的負面情緒的作用,使正常的心理狀態得到恢復。《醫方考》記載:“情志過極,非藥可愈須以情勝”。所謂的過猶不及,如范進中舉喜極而瘋,極端的情緒超過了身體的調節能力,陰陽失衡、氣機紊亂,情志無法調和而瀕于發瘋狀態。此時可用另外一種情緒替代原有的情緒,平復病人的心理狀態,可減輕對機體的傷害。《素問》載“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即面對暴怒之人,感之以悲傷之言語,面對思慮過度之人,激之以憤怒之言語。《儒門事親》認為“悲治怒,怒治思,思治恐,恐治喜,喜治悲”說明情志相勝,用一種情緒淡化另一種情緒的負面心理效應,才能調節機體平衡。王慧馨等[14]通過采用情志相勝之法,對產后抑郁病人行心理疏導治療,結果顯示情志護理組的抑郁總分低于觀察組,生活質量總分明顯高于觀察組,情志相勝對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預有一定療效。李永英等[15]認為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前大多抑郁、焦慮明顯,使用以情勝情的方式-喜勝悲憂療法可以明顯減少患者心理壓力,有利于身心健康,有事半功倍之效。肖彩紅等[2]對恢復期創傷性腦損傷情緒波動較大的患者辨證采用情志相勝法,取得較好效果。曹冬梅[16]對抑郁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解思療法,減少了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了護理質量,提高了臨床療效。梁詠雪[17]對老年骨折病人采用情志相勝法既可減少不良情緒,還可提高睡眠質量。劉丹等[6]認為對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圍神經病患者辨證采用情志相勝法能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同時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趙景云等[18]對預防車禍骨折病患的不良心理應激反應采用情志相勝法,能改善病患的負面情緒,利于病患身心健康的恢復,值得推廣應用。
中醫情志護理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協調人體的內心活動,是具中醫特色文化的護理實踐,為全面促進健康的集中體現。盡管中醫情志護理在發展過程中理論體系尚不完善,臨床應用較為局限,缺乏大樣本的實驗研究,但中醫情志護理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良好的臨床效果,使患者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保持了最佳的心理狀態,通過推動中醫情志護理應用于臨床,可以更好地促進病人的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