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2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125次
摘 要: 摘要:語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語文教育專業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
摘要:語文,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語文教育專業是“語文”和“教育”的綜合,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文學)。學制:三年。與其相同的本科專業為:漢語言文學,同屬于文學類專業。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管理,職稱論文發表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范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高職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的任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入學成績普遍偏低,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有待提高,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高職院校要加強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既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也培養學生做人的修養”「1」。在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如何利用高職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高職語文教學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職院校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聯系失衡
目前的高職院校過分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與掌握,強化專業知識訓練,只注重教會學生“做事”,人文素養教育方面存在著弱化現象,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令人擔憂。
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重心,必須放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進一步培養上「2」。面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偏低的現狀的同時,最能發揮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作用的高職語文教學卻顯得無能為力。究其原因主要有:(1)對高職語文教學的認識存在模糊認識。很多院校只認識到高職語文是一門文化基礎課程,忽視了高職語文的技能性,導致“大學語文學科處于邊緣化位置”「3」。(2)高職語文教學存在學科定位不高、開設課時不足、教材老套,教學形式單一等諸多問題。(3)高職學生語文運用能力不足與社會對職業能力要求不斷提升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與語文教學之重要性分析
1、高職語文教學更能直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職業教育是全面性教育,既要立足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豐富他們的思想,不僅教會學生“做事”的能力,更能培養他們“做人”的精神涵養。因此,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高職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文學作品充溢著著豐富的人文精神—關注民生、愛國孝親、理想遠大、精誠團結、積極進取、友善互助、誠實守信、樂觀堅定等。通過語文教學,可以讓學生們領略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守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先代圣賢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進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
2、高職語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完善
文學作品具有“趨美向善”的教育功能,傳遞的是“真、善、美”,鞭撻的是“假、丑、惡”,能夠教育人們追求生活的美好,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提升道德境界。高職語文教材一般都是選取古今中外一系列與人格修養、性情陶冶有關的文學作品,作為加強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范本,歷久而彌新,隨著時代和生活的變遷,仍然閃耀著高尚的令人動容人格魅力。高職語文課程包含的自然的美好,社會的秩序,自我的修煉,人生的豐富等等內容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完善自我、提高境界、豐富人生。
3、高職語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點和能力
“語文是工具,但語文首先應是美育工具,它的最大作用應是人文熏陶和情感的傳導”「4」。高職語文教學中選用的多是經典的作品,作品里情感世界的美好表現,樂觀情緒的盡情渲染,和諧生活的唯美寫照,高尚人生的聚焦展現等等,為學生展現美好的生活圖景,提供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標準,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美感,陶冶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三、改革高職語文教學,促進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提升
1、高職語文教學要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突出基礎性
高職教育語文課程必須堅持其“載道”的基礎性,實現與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已經很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這不利于學生整體文化素養的提升。許多學生畢業后除了掌握一技之長外,在職業素養、舉止談吐、語言書寫等最基本的素質方面卻與企業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是高職語文的教學目的,也是學生綜合素質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語文課程的改革要圍繞這個主題去進行,在學生專業課學習之余,多開設一些諸如演講辯論、漢字書寫大賽、成語大賽、文學名著欣賞、詩詞欣賞、傳統文化講座,使學生學出興趣,豐厚知識,提高修養。
2、高職語文教學要在適應學生發展方面突出專業性
語文出版社原社長王旭明認為,語文實際上也是人的一種技能,更應該把語文當作一種技能進行學習和傳授,而不僅僅是基礎。語文課程要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語言能力、閱讀理解分析能力、寫作表達能力、口語交流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獲得理解他人信息而自如與之交流的水平,成為學生適應職業需求,實現個人職業價值最大化所必備的的最根本的技能。對此,高職語文課程可結合不同專業而開設,如各種高職專業均應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掌握各種常見的應用文體知識,提高寫作水平。
3、高職語文教學要在適應就業需要方面突出說、寫能力
高職語文教學要以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訓練為根本目標,同時有所側重。打好聽、讀訓練基礎,進而強化學生的說、寫能力。“說”的能力主要是訓練學生熟練運用職業口語表達,實現良好人際溝通,從而被用人單位接納。此外,學生踏入職場必備的應用文體寫作能力也是必備的,據調查,高職畢業生應用文體寫作能力不足的問題成為一個普遍現象,有些學生對于最常見的應用文體知識根本就一無所知,就連最簡單的求職信、請示、通知等都不能自如完成,因書寫錯誤,格式混淆等問題,影響了用人單位的接納態度。因此,從適應就業需要出發,高職語文在“說”和“寫”等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是極其必要的。因為,不管學生將來要從事那一種職業,變換多少個工作崗位,總是免不了要和上級、同事、客戶等人群進行交流,說和寫的能力就是一張代表個人水平的“名片”,流暢的表達和自如的交流、熟練的應用問題寫作必定是他們享用一生的、適應職場變化的的特別有用的本領。
參考文獻:[1]石玉秋. 論構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J].職業教育研究,2014,(3):16.
[2]徐中玉.大學語文(高職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于曉楠 楊冬 范晰 孫小越.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J].職教論壇,2013,(32):82.
[4]肖敏.試論高職語文教學中的美學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4,(2):90.
作者簡介:楊同軍,1970年10月出生,男,漢族,河北藁城人,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職業教育。王宏杰,1972年12月出生,男,漢族,河北靈壽人,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職業教育。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