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1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243次
摘 要: 摘要 大學生宅現象趨勢蔓延,對高校大學生質量管理提出挑戰。網絡快速發展、壓力釋放需求、從眾心理等原因,促進了大學生宅現象的發生和發展。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管理質量,立足心理學背景,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四方面提出對策,降低大學生宅行為發生率
摘要 大學生“宅”現象趨勢蔓延,對高校大學生質量管理提出挑戰。網絡快速發展、壓力釋放需求、從眾心理等原因,促進了大學生“宅”現象的發生和發展。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管理質量,立足心理學背景,從個人、學校、家庭、社會四方面提出對策,降低大學生“宅”行為發生率。
關鍵詞 心理學;大學生;“宅”現象;研究
一、“宅”的由來
“宅”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縮略,最早由日本漫畫家中森明夫在漫畫作品提出的,主要描寫那些對動漫等著迷幾乎不顧時間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經過歷史的演變,“宅”就逐漸演變成對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個人的興趣、愛好,而與社會脫節的青年的稱呼。 各國學術界普遍認為:“御宅廣義上指一種熱衷于非職業文化的亞文化,以封閉性和自我滿足性為特征,屬長期性、習慣性行為”。[1]
相關知識推薦:心理輔導師如何發表論文
“宅文化”的誕生是網絡技術和社會發展的共同產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網絡、動漫、夸張的電動玩具等給孩子、成人以強烈的刺激,逐漸掌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導權。同時,伴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人們更愿意在網絡上尋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導。
二、“宅”現象的原因分析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選擇“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機制中的退縮在起作用,是為了逃避現實世界中的壓力和失敗,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勝利帶來的滿足和成就感,這種行為可能由于在社會中受挫或人際關系失調而引發的,同時也是社會性衰退的表現。[2]當代大學生“宅”現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網絡快速發展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宅”現象提供“溫床”。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3]在新一代大學生群體中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驚人的百分之百,豐富的網絡資源以及大學生手機普及化,一方面提高了大學生對內對外的聯系,另一方面給大學生帶來了豐富多彩娛樂網絡生活。網絡成了大學生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網絡游戲更是成為大學生流行休閑的放松方式。大學生更愿意呆在宿舍,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網絡上。互聯網的發展對“宅”現象的形成起著基礎性作用,也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壓力釋放需求
當代大學生面臨壓力眾多:如學業、就業、情感、人際交往等。在壓力環境下,大學生容易受到挫折和失敗。根據大學生個性差異,不同性格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所采取方式不同。面對逆境,有的人積極面對,迎難而上,用奮斗改變境遇,用知識改變命運;而有的人渾渾噩噩,不敢面對,選擇了逃避,“宅”也就成了大學生的一個“避難所”。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看新聞,了解社會動態,做到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可以與朋友、網友溝通交流,通過寫博客、發朋友圈、寫日志記錄下自己的生活;可以網上購物,不用出門就可以購到所有的生活用品,降低了成本。同時網絡可以讓不同地域、年齡和身份的人因為某個共同的興趣愛好聚集一起,如網游,他們可以在游戲中競爭、交流,這可以讓人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愉悅和成就感。在網絡中學生可以逃避現實中學業、就業、人際關系等的壓力,并且可以通過游戲來找到自己的成就感,這也就為“宅”提供了心理需求。
(三)從眾心理
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實驗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夠保持獨立性,不被從眾,因此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良好的群體氛圍對個體的行為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亦然。大學生具有回歸群體和被群體認同的需要,作為群體中的一員,他們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擊,所以他們需要與其他成員保持步調一致,這種從眾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對群體行為的判斷。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分人,或幾個關系較好的同學都變成了“宅一族”,其他人都跟著宅也并不奇怪。
三、“宅”現象的對策思考
(一)個人方面
在遇到壓力與挫折時,要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以樂觀的心態去解決,決不可選擇避世的方式。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生力軍,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積極的人生觀,在新時代要有所作為、有擔當、有責任、有使命,不能以消極、懶惰的態度行為處事,更不能讓別人的生活方式影響自己,以自律的意識和能力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從個人細節出發,從做好身邊的小事情出發,通過打掃個人衛生和宿舍衛生來嘗試,良好的宿舍衛生和整潔的床鋪能洗滌人的心靈。
(二)學校方面
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彰顯人文關懷。要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到學校管理中,在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中學校和學生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變傳統的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樹立服務意識。學校要重視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要加強大學生閑暇時間的規劃教育,就業教育和勞動教育,他們可以利閑暇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還可以通過建設體育設施與場館、提高大學生社團質量、舉辦有新意的集體活動等方式,使大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人際交往中。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政教育要注重點面結合,不僅要宏觀把握,還要關注到重點人群,對于那些人際交往上存在障礙和宅居狀況嚴重的同學,要給予積極的幫助,還可以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早日走出困境。
(三)家庭方面
大學生離開父母,去離家較遠的地方上大學,雖然開始獨立生活,但家庭的影響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家長應時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系,通過電話、信件等方式與孩子交流,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特別是寒暑假期間,這段時期是大學生宅居高發期,也是父母與孩子增進親子關系的一個契機,需要父母們好好把握,可以通過旅游、運動等方式,既可以帶領孩子走出“宅”,又可以增進感情。
(四)社會方面
社會要給大學生“宅一族”以客觀的評價和定位,切勿把它當作一種流行趨勢加以渲染,造成“宅一族”是時尚典范的假象,使得大學生跟風效仿。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與其他“宅一族”所處的環境和人生階段不一樣;同時,社會也要保持理性,不能對大學生“宅一族”一味的進行批判,不能認為他們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不良青年。作為公眾和媒體要去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并關愛他們。——論文作者:王永亮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