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1-21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膽漏是膽囊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無論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均可能發生,其發生率為1.3%~2.7%,常于術后3~7天發生,膽漏不但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生命危險,處理相對棘手,容易引發醫患糾紛,需引起重視。
【摘要】膽漏是膽囊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無論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均可能發生,其發生率為1.3%~2.7%,常于術后3~7天發生,膽漏不但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生命危險,處理相對棘手,容易引發醫患糾紛,需引起重視。
膽漏是膽囊切除術的常見并發癥,無論開腹手術或腹腔鏡手術均可能發生,其發生率為1.3%~2.7%,常于術后3~7天發生,膽漏不但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生命危險,處理相對棘手,容易引發醫患糾紛,需引起重視。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共處理膽漏患者8例,經治療和護理,除1例因晚期腫瘤搶救無效死亡外,均治愈出院。醫學論文發表《現代診斷與治療》為國家出版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性雙月刊,大16開本,每期64頁,逢單月出版,國內刊號:CN36-1160/R,國際刊號:ISSN1001-8174,郵發代號為44-60,國外代號BM137。創刊于1955年,是我國生態學領域創刊最早的專業性學術刊物。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國植物學會主辦。本刊以發揮其在植物生態學領域的導向性、權威性和科學性為指導思想,突出反映植物生態學科熱點和生長點的研究成果。由中華醫學會江西省南昌分會,南昌市醫學科學研究所主辦。有很強的實用性、先進性、科學性和可讀性。
現將膽道術后膽漏的護理體會總結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8例患者中男7例,女1例,年齡39~76歲,平均53.5歲。本組病例膽囊結石1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合并糖尿病2例;膽源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2例;膽囊癌1例;膽管下端癌1例;胰腺癌術后膽總管空腸吻合術1例。全部病例均放置腹腔引流管引出膽汁。臨床表現為膽道手術后患者出現局限性、彌漫性腹膜炎表現,或從腹腔引流管,傷口引流出過多的異常的膽汁。
1.2治療方法 8例膽漏患者均予以非手術治療,即抗感染,營養支持,生長抑制激素及質子泵抑制劑的應用等治療,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沖洗,1例已經拔除引流管者在經原先的引流孔重新置入引流管引流,引流管早期用負壓引流,引流量明顯減少后,改為普通壓引流。
1.3治療結果 8例膽漏中,7例愈合,平均住院25~30天,1例因晚期腫瘤搶救無效死亡。
2 護理
2.1病情觀察 術后應多傾聽患者主訴并密切觀察其腹部體征,以便及早發現膽漏。如患者有明顯的壓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需警惕膽漏的發生。一旦出現腹膜炎體征,應首先考慮膽漏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做好多項配合措施;若患者出現持續性右上腹脹痛,肩背部放射痛,惡心,嘔吐,低熱等全身癥狀時,也應考慮膽漏的可能。
2.2營養支持 膽漏早期應禁食,并行胃腸減壓,可減少膽汁分泌,在禁食期間,采取腸外營養,可靜脈輸入脂肪乳劑,氨基酸等。在患者行腸外營養期間必須做好護理,減少高氨血癥、脂肪超載現象、感染性等并發癥的發生。監測患者的重要臟器功能,24小時體液平衡,實驗室檢查等。
2.3藥物治療的護理 生長抑制激素臨床最常見的是醋酸奧曲肽,可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從而促進漏口的愈合。藥液應達到室溫再用,以減少局部不適感;避免同一部位短期多次注射;直到馬上用藥前方可打開,任何剩余不用的藥液都應拋棄。其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腹瀉、腹痛、惡心、頭暈,偶有過敏反應。有些藥物(如氯化鉀)靜脈輸注時對血管刺激大,常引起患者局部或同側肢體疼痛,因此患者感覺不愉快,甚至拒絕治療的情況,我們采用2%利多卡因于針眼上方沿血管走向濕敷并抬高輸液的肢體,以減少液體在局部停留的時間,從而減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臨床護理工作效果。
2.4引流管的護理
2.4.1普通腹腔引流管的護理 膽道手術后一般放置腹腔引流管進行腹腔引流,而引流管一般放置48~72小時,引流液顏色由血性液向血漿樣變化。膽漏時,引流液顏色為棕色或金黃色膽汁樣,這是膽漏早期表現,引流液的性狀是診斷膽漏的直接依據。護士應了解腹腔引流管的放置部位,進行正確連接,然后用別針妥善固定于床旁,保持適宜長度,防止翻身活動時牽拉滑脫,密切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定期擠壓引流管一次每小時,觀察記錄引流液量及性狀變化,同時應避免引流液回流和負壓器無負壓。壓力一般維持在0.01~0.04Mpa。
2.4.2腹腔沖洗的護理 腹腔沖洗的目的是及時,徹底地排出外漏在腹腔的膽汁及壞死組織,使創腔縮小,促進漏口愈合。一般1~2小時進行腹腔沖洗一次,若引流液較粘稠或伴有血凝塊時,可適當增加沖洗次數。沖洗后必須觀察沖洗液是否能被順利吸出,否則液體積聚在腹腔內,引起腹脹,患者予以半坐臥位或平臥位,每2小時更換體位一次,有利于徹底沖洗及引流,預防膈下膿腫的發生。膽漏時沖洗出的引流液是黃綠色或金黃色膽汁樣液,隨著沖洗時間延長,漏口的愈合,引流液的顏色應變淺。負壓連接管及引流瓶每天更換,更換時連接管口用安爾碘棉簽消毒,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引流瓶內液體不能超過3∕4,避免發生逆行感染。
2.5皮膚護理 注意保護引流管周圍皮膚,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炎癥表現,可用凡士林紗布覆蓋或涂氧化鋅軟膏,如傷口有滲血滲液應及時換藥處理。
2.6心理護理 觀察了解病人及家屬對手術的心理反應,耐心傾聽病人及家屬的訴說,根據具體情況給予詳細解釋。鼓勵病人保持樂觀情緒,正確對待疾病和預后,尤其對晚期腫瘤患者,心理上給予開導,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盡量滿足其要求,鼓勵其主動配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3 討論
膽漏是膽汁或者含有膽汁的液體持續通過非正常途徑流出。術中膽管損傷未能及時發現,組織水腫脆爛致縫合不滿意,常于術后早期發生膽漏,多數膽漏發生在術后3~7天,與組織壞死、結扎線脫落、局部感染等有關,對年齡大、全身情況差、合并糖尿病以及黃疸較重的病人,因其組織愈合能力差,還應警惕遲發膽漏的可能,對這類病人只能放置腹腔引流管并推遲拔管,從而降低漏一旦發生之后的危害,即使引流管無液體引出,也宜推遲至術后一周之后拔除引流管。黃權[3]在報道膽漏的綜合治療中,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且非手術治療中關鍵是充分引流,原腹腔引流管繼續引流或換成雙套管引流;黃志強則以其經驗提醒人們:“事實上,我們并未見正確的腹腔引流帶來嚴重并發癥,而只是遇到引流不當或不引流造成的嚴重后果。”已拔T管者,置帶側孔導尿管于原竇道處引流,直接或超聲波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非手術治療費用省,恢復快,醫患糾紛相對少,已作為治療術后膽漏的首選方法。26例T管長臂旁常規置管竇道造影術,發現竇道完整形成所需時間懸殊,臨床上可以根據T管竇道造影顯示的竇道形成狀況作為拔T管的客觀依據,是預防拔除T管后膽漏的根本性措施。
總之,術前充分準備,術中仔細操作,術后完善處理以及可能引起膽漏各種因素有深刻的理解,提高警惕,強化責任心,才能從跟不上預防膽漏的發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