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具有實踐批判品質。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首先,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實踐批判理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批判舊有理論,嘗試理論創新。其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理論批判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
摘要:大學生社會實踐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具有實踐批判品質。在理論上主要表現為:首先,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實踐批判理論。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批判舊有理論,嘗試理論創新。其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理論批判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批判舊有實踐,達到優化實踐的目的。再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自我批判。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批判舊有觀念,磨礪思想品質。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實踐批判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高等教育客體依照高等教育主體的教育目標,在特定的時空內,通過有目的的和能動的認識以及改造現實世界的物質活動來達到特定教育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既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和必要環節,又是高校實踐育人理念的重要體現,還是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有力推手。因此,深入剖析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踐批判品質將有助于明晰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基本育人機理,從而強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理論支撐。
1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闡析
在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出現之前,東西方哲學中的實踐通常是以一種思辨的、形而上學的方式呈現。譬如,王陽明和亞里士多德都將實踐置于道德觀念的指引之下;黑格爾所說的“實踐”乃是“精神實踐”,是一種概念認識。直到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之后,“實踐”這一概念終于恢復了它的真實面目———人的對象性活動。馬克思對于“實踐”概念的正確闡釋,不僅揭示了實踐之于理論的決定意義,而且指明了實踐作為批判手段改進批判對象,使之滿足實踐主體需求的功能,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以實踐批判理論,達到理論創新。“實踐是對理論活動進行批判的活動。”[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來源于實踐。也就是說,從理論與實踐的先后順序來看,具體實踐先于其所對應的理論。同時,具體實踐會根據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而根據舊實踐產生的理論則相對地滯后了。這就為實踐批判理論創造了前提與條件。實踐主體通過實踐對舊理論的批判總結了新的實踐經驗,能夠在舊有理論的基礎之上豐富整個理論體系,從而達到理論創新的目的。其次,以理論批判實踐,達到優化實踐。“實踐批判的自覺形式是理論批判。”[3]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并不是實踐至上主義的“元實踐”理論。它不僅要求通過實踐批判理論,也要求通過理論批判實踐,以期達到優化實踐的目的。從宏觀角度來看,理論相對地滯后于實踐,但并不是所有實踐活動都已經突破舊有的條件。在符合舊有條件下的實踐活動仍需要理論作為指導。最后,實踐主體的自我批判,達到自我更新。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其最終落腳點應當是人。因此,對于實踐主體的自我批判更為重要。毛澤東也曾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實踐批判理論強調實踐主體通過實踐批判完成自我批判,更新自己的理念,從而更好地改造實踐客體。
2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實踐批判理論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主體通過實踐批判舊的理論可以達到優化和創新理論的目的,得到優化的新理論又可以反過來指導實踐。隨著實踐的擴展和深化,理論也得以不斷優化,如此反復,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認識圈”運動。在主體用實踐批判舊有理論的過程中會經歷實踐檢驗理論和實踐發展理論兩個階段。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實踐為手段批判舊有理論的過程也是如此。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檢驗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確定理論知識的適用邊界與范圍;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發展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嘗試理論創新。
2.1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檢驗理論,明晰其適用邊界與范圍
發端于生產實踐的理論有其適用邊界與范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從人類以群體的方式進行勞動時,分工就已經成為勞動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這種以采集經濟和狩獵經濟為主要特征的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出現了自然分工……這種最簡單的分工形式,使勞動生產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從而成為人類社會分工的一個起點。”[4]從事某項具體分工勞動的勞動者在經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相對普遍適用的勞動經驗用以規范早期雜亂無章的生產實踐,提高勞動效率,穩定并擴大勞動成果的數量。為了確保族群的繁衍,這種相對普遍適用的勞動經驗被代際傳遞下去。隨著人類勞動范圍的擴大與生產分工的細化,出現了將勞動經驗升華為規律的腦力勞動人群。關于生產勞動的經驗總結經過腦力勞動者在頭腦中的抽象與加工形成了生產理論。以生產理論為依托,人類關于政治實踐和科學實驗的理論也一并形成了。由此可以看出,發端于生產實踐的理論是具體的,它脫胎于某項具體的生產實踐,以指導某項具體實踐為目的?偠灾碚摰默F實指向性非常強。因此,并不存在先天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真理。
單一的評價考核制度使評價考核客體主觀地夸大理論的適用邊界與范圍。這種單一性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從評價考核層面上看,片面強調考察理論的掌握熟練程度。理論本身脫胎于實踐,是對特定實踐經驗的凝練與抽象,因此,超出應用范圍的理論就會由真理轉為謬誤。但是,強調考察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的考核評價大多是在以理論為正確的前提下進行的,而長期受應試思維影響的評價客體很難意識到這一點。因此,長期沉浸在這種考核評價之中的評價客體有可能產生一種錯覺,即理論是絕對正確的。第二,從評價考核內容上看,單純以某些特定學科為主要的考核內容。在分科教育制度下,大量的?迫瞬艊娪慷,這種教育模式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分科教育所帶來的單一評價體系也使得受教育者幾乎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些特定學科。久而久之,受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和眼界格局被局限于自己所屬的特定學科。由知覺的主動性原理可知,人類總是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對刺激作出解釋。這在實踐中就表現為,特定學科的人很容易產生一個錯覺,片面夸大自己所屬的學科的適用范圍。
相關期刊推薦:《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主辦: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周期:雙月,出版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環境保護、城市建設、林業技術、農業研究、旅游研究、應用技術、實踐探索、政法研究等
綜合考核評價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引導評價客體從理論的實踐源頭理解理論的內在機理,明晰理論的適用邊界與范圍。這種綜合考核評價制度是由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的現實性所決定的。而現實的實踐成果“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5]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實踐預定目標的完成程度是進行評價的重要標準。從考核評價層面來說,不同于強調考察理論掌握的熟練程度和單純以某些特定學科為主要考核內容的理論檢測,知行合一始終貫穿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全部過程。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熟記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善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評價客體不僅驗證了理論知識的正確性,而且還直觀地體驗到理論知識與現實實踐的內在聯系。從考核評價內容上說,達到社會實踐預定的目標需要學生掌握多學科知識。實踐相較于理論是復雜的,影響實踐目標完成的因素也更加紛繁。這就要求評價客體不僅要掌握多學科的理論知識,還要靈活地將多學科的理論與復雜多變的具體實踐相聯系。只有如此,評價客體才能夠達成教育主體預先設定的目標。以專業技能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為例,無論是鋼鐵化工的大工廠還是人文氣息濃厚的藝術設計,大學生通過實地參觀或者親自操作能夠深入理解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理論只有與實際同步一致才能解決現實的實踐問題。這就使得大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理論的適用邊界與范圍。再者,由于實踐工作相對的完整性,參與技能實踐類活動的大學生可以將點與點的理論知識串聯為線與線的理論邏輯線。一些參與動手操作的大學生甚至能夠形成面與面的理論知識體系,最終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總之,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大學生通過專業技能的實際應用既可以驗證書本之上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刻洞悉理論的“前世今生”和“因果緣由”,提高了大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2.2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展理論,嘗試理論創新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要求理論不斷創新。實踐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特別是實踐的主體和客體都處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之中。實踐主體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總是在改造實踐客體。而為了更好地改造客體,實踐主體需要時刻保持理論符合實際,并創新理論。因為當實踐客體成為一種對象性的存在之后,必然隨著實踐主體需要的變化而不斷地被改造。如果不能及時掌握新的理論以作指導,那么落后于實踐的理論就會導致實踐不能達到主體預設的目標。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批判理論認為,驗證理論只是第一步,關鍵在于拓展原有理論的適用范圍與應用邊界,豐富理論知識體系,從而為不斷發展的具體實踐提供及時準確的指導,此即發展理論。
單純的理論灌輸只是原有理論的循環重復,不利于理論創新。由上述所知,理論創新主要源自于對新的實踐經驗的抽象總結。因此,解決實踐問題是理論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單純的理論灌輸并不涉及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它只是對符合一定實際的相對真理的循環重復以加強學生的理論認知程度。囿于書齋之中清談論道和空有蠻勁的“創新激情”離開實踐不能創新理論。當然,這并不是說理論灌輸對于理論創新毫無用處。新事物總是脫胎于舊事物,舊有理論只有在其針對的實際領域發生變化時才能被稱之為“謬誤”。一旦具體的實踐領域回歸至舊有理論的適用范圍,那么舊有理論又可以被稱之為“真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理論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舊有理論。關鍵在于要找到理論的適用邊界和范圍,在實踐中勇于破除教條主義的桎梏,發展舊有理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理論氣概,在領導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革命實踐中領悟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的適用范圍與應用邊界,從而創造性地發展出毛澤東思想。
社會實踐為大學生發展理論提供了可能。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夠明晰原有理論知識的適用范圍與應用邊界,找到發展理論的起點。再加上高校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為大學生發展理論提供了平臺支撐,使他們的豐富知識儲備與探索精神于理論創新有了用武之地。大學生在應用理論知識完成相關實踐的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原有理論知識不再適應新實踐的情況。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夠進一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進行檢驗,并根據客觀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體系。”[6]在技能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參與到專業實踐之中,親身體驗專業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既能發現與理論知識相適用的一部分具體實踐,又有可能敏銳地觸碰到與理論知識不太適應的具體實踐部分。大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深入思考,通過修復具體實踐的“漏洞”,深刻反思原有理論,在總結修復實踐“漏洞”經驗的基礎上,嘗試拓展原有的理論知識體系。
3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理論批判實踐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與理論是相聯系而存在。既不能簡單推崇實踐而輕視理論,也不能過分地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必須二者兼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既要通過實踐批判理論,達到發展理論的目的,又要以理論來批判具體實踐之中的不恰當做法,達到理論指導實踐、更好地促進實踐的目的。
3.1實踐具有的主觀能動性要求主體以理論批判實踐
“馬克思的實踐批判理論不是唯‘實踐’論(或實踐至上主義),而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批判理論。”[7]從實踐的本質來看,實踐從來都是人的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如果將馬克思主義實踐批判理論僅僅理解為利用實踐批判一切,賦予實踐以先驗性,那么實踐就會滑入唯心主義的深淵。實踐本身并不具備天然的“合理性”,只是因為有人類意識的指導,實踐才具備檢驗理論的功能。換句話說,沒有無意識的實踐,人類的全部實踐都是有意識的物質活動過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實踐與理論是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任何將實踐與理論關系極端化的理論都是有失偏頗的。實踐的確是人類意識指導之下的物質活動,但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具體的人的意識并不總是正確的。在正確意識指導下的實踐固然可以達到人類預期的目的,然而在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會偏離人類預期的目標。從理論的形成過程來看,盡管最初的理論來源于實踐,但是理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納入新實踐、新情況,從而不斷擴充理論自身體系的過程。而在具體實踐中雖然存在著理論未提及的情況,但是多數實踐或多或少仍帶有“同質重復”的意味。因此,具體實踐仍需要理論的正確部分來指導。這也是俗語“以史為鏡”所暗含的理論指導實踐的道理。所以,為了達到促進完善與發展實踐的目的,大學生必須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自己長于理論的優點,找到具體實踐之中的不足,利用理論指導來改進具體實踐之中的不足。
3.2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以理論批判實踐的具體過程
在具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以理論批判實踐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觀察具體實踐。相比于操作工人,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較為薄弱,無法直接參與到生產實踐中去。因此,觀察生產實踐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在這一階段,大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和認識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過程。其次,思考具體實踐。隨著觀察生產實踐的深入,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儲備的大學生會主動驗證理論與實踐的契合程度。符合理論的具體實踐自然會加深大學生對于理論的認識,然而更多的情況是具體的實踐與理論不完全符合,甚至是不符合理論。具體實踐與理論的不完全符合成為大學生思考具體實踐的端口。最后,批判具體實踐。經過觀察和思考具體實踐階段,大學生已經初步熟悉生產實踐并對具體實踐有了一定的思考。對于不符合理論導致的具體實踐的不足,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改進欲望。在批判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深入生產實踐,不僅完成具體實踐中的任務,并且在具體實踐中將自己的思考付諸行動,嘗試優化具體實踐。
4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自我批判
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是人作為主體通過實踐將客觀世界納入主體意識并重新建構客觀世界的創造性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主體改變著客觀世界,而且客觀世界也同樣改變了作為主體的人。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實踐既能鍛煉其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思維能力,又能強化他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促使其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4.1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批判自己的舊有思維方式,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辯證唯物主義學說認為,只有感性的實踐才可以實現主客體的統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里所說的“實踐”與黑格爾所說的“實踐”大相徑庭。黑格爾所說的“實踐”乃是“精神實踐”,是一種概念認識,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實踐”是感性的,并且是自由自覺的。它是“對象性的活動”。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實踐。“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8]由此,馬克思通過實踐將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統一起來,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被稱之為“實踐哲學”。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根本上來說起源于對對象的改造。在改造對象的過程中認識對象,而后在思維中形成了概念、判斷和推理等一系列運動,進而形成理論,最終指導實踐達到人類預期。同時,更高層級的理論與實踐的螺旋式運動再次發端,循環往復。這種螺旋式的理論實踐運動是一種合乎規律的運動。由此可以看出,只有保持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思維模式,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10]因此,大學生必須在社會實踐中完成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并以此訓練出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正確思維模式。豐富的知識儲備是大學生的優點。但是如果大學生僅僅止步于知識的儲備,那么,這將阻礙他們進一步全面發展,甚至可能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紙上談兵”式的失敗。一方面,長期機械地大量記憶理論知識極有可能導致大學生倒置實踐與理論的關系。理論之所以成為理論,是因為理論源于實踐,它本身就是符合部分實踐的經驗總結與邏輯抽象。所以,理論本身是具有相對的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正確性。這種相對的正確性經過大量的邏輯檢驗與感性觀察會給大學生造成“理論先驗”的錯覺,片面夸大理論的應用范圍。這在實踐中表現為,部分大學生只從書本出發,當具體實踐出現新情況時無法靈活應對,仍然照搬書本,試圖用理論去套用具體實踐。另一方面,主客觀不統一的思維模式抑制了大學生創新思維的迸發。理論是對舊有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練。在指導未知實踐的過程中,理論只能對同過去實踐相符或部分相符的未知實踐發揮正確的指導作用。一旦面臨同過去不同的情況,理論的指導作用便會大打折扣。如果此時仍舊從理論出發,就會導致實踐失敗。創新從本質上來說是對新實踐和新情況的探索與應對,需要創新者掙脫不適應新實踐的理論的桎梏,大膽地從新實際出發,認真思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拓展理論的使用范圍。任何偏重理論與實踐一方的思維方式都無法實現創新。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培養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的思維方式。社會實踐要求大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成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大學生勢必不斷地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他們的主觀與客觀無限趨近。以社會調查類的實踐為例,社會調查之前,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對我國國情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在進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大學生通過訪談、實地勘察和數據收集會得到大量感性材料。社會調查結束之后,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感性材料進而得出符合實際的相對理性的結論,最終驗證大學生最初的認識或推翻社會調查之前片面的認識,完成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4.2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批判自己的舊有道德觀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所謂核心價值觀是一定社會群體對于判定一定事物意義的根本標準。每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上層建筑都有適應其經濟基礎的核心價值觀。為了保證社會主義事業永不變色,培育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至關重要。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11]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物質資源豐裕、多元思想碰撞的時代。盡管大部分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行都基本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有些大學生受西方敵對勢力的蠱惑,奉所謂“民主自由”為圣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持懷疑態度;有些大學生混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將黨內個別貪腐分子的不法行為無限擴大化;有些大學生受工具理性的影響,過度關注個人利益,罔顧國家和集體利益。部分大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真正認識中國實際,而是將自己的認識拘泥于片面信息,從而得出不符合中國實際的錯誤結論。此外,大學生的身心發育已經逐漸成熟,相對于思想道德的理論灌輸,他們更加渴求于思想道德的邏輯驗證與實踐體驗。不同于中小學生,大學生對于說教式的道德灌輸持有較強的抗拒態度,很多大學生在接受道德灌輸之前已經預設其“無用、無趣和無聊”的“三無”立場。他們更加傾向于認同經過自己邏輯推演得來的結果,以此表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見,僅僅憑借理論灌輸法已經不太能夠滿足在高校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因此,大學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批判自己的原有價值觀,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也正是開展道德情感類社會實踐的初衷。在道德情感類社會實踐過程中,原本基本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通過公益活動尋找到了道德實踐路徑,強化了他們的道德體驗感。與此同時,將少部分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置于道德情感類的社會實踐中,有利于他們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環境下,自主體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性和舊有價值觀念中的不合理之處,促使他們形成一種合乎邏輯的道德情感認知。以西部某高校開展的“母親河的徒步”社會實踐活動為例。高校組織帶領大學生實地觀察黃河因污染而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問題。在觀察過程中,書本上關于生態問題的文字表述與冰冷的統計數據轉化為觸目驚心的實景,極大地震撼了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促使大學生真正開始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深化了大學生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辯證認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深化了對于道德的認識,將抽象的道德概念具體化為道德實踐,批判了口號式的道德吶喊。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領域中“政治正確”現象的出現,使大學生深刻領悟經濟基礎之于道德觀念的決定性作用,更加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文作者:王毅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