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1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長久以來,很多教師對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一句的理解頗有爭議,筆者綜合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及文言文工具書的說法,竭力嘗試合情合理的對此句詮釋,給學生一個簡單清楚又易于接受的解答。 關鍵詞:赤壁賦;一葦;定語后置;語言環境 2014年第3期的
摘要:長久以來,很多教師對“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一句的理解頗有爭議,筆者綜合不同版本的教科書及文言文工具書的說法,竭力嘗試合情合理的對此句詮釋,給學生一個簡單清楚又易于接受的解答。
關鍵詞:赤壁賦;一葦;定語后置;語言環境
2014年第3期的《語文月刊》上發表了曾坤老師的《<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新詮——兼談舉例法在句意理解中的運用》一文,對“縱一葦之所如”一句提出了新的理解,認為各家課本把“縱”釋為“任憑”是錯誤的,正確的解釋是“縱橫”,把“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譯為“縱橫于小船所到達的地方,凌走于浩淼的波浪之上”。這一“新詮”,愚以為值得商榷。
先說“縱”。各個版本的課本,各個工具書,都把“縱”釋為“任憑”,“任”,或“聽任”,這是正確的。“縱”有“縱橫”的意思嗎?答案是否定的。查各工具書,均沒有查到“縱”有“縱橫”的意思,把“縱”釋為“縱橫”,是沒有任何的根據。釋為“縱橫”合理嗎?答案還是否定的。“縱橫四海”中的“縱橫”是“奔馳無阻”的意思,這里的“縱橫”在古代指的是“肆意橫行,無所顧忌”。“縱橫”的“縱”是“恣意”的意思,“橫”是“橫行”的意思。只不過到現代,“縱橫”的感情色彩變為中性的罷了。在“縱一葦之所如”一句中,“縱”絕沒有“縱橫”的意思,小船也不可能“縱橫”,即小船不可能“肆意橫行,無所顧忌”。這是其一。其二,如果說這里的“縱”是“縱橫”的意思,那么“縱橫于小船所到達的地方”一句的主語是什么?是小船嗎?如果是,這個句子等于說“小船縱橫于小船所到達的地方”,這是什么話?如果不是小船,那主語只能是“我(蘇軾)”,這個句子的意思就是“我縱橫于小船所到達的地方”,這樣句子就有些不通了。
期刊推薦:《科學大眾.科學教育》主要刊登國內外科學教育研究報告,教師教育教學論文,教師教育教學教案與教學感想,校本教研成果介紹,理科教育教學研究,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教育教學評價與測量,科學教育研究綜述,學生科學探究實驗報告等中,英文稿件。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說實話,《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還真的有些難解,有些問題一直沒有說清楚,筆者不揣淺陋,試作解釋。
“縱”就是“任憑”的意思,此不贅述。“一葦”,粵教版的課本注為:“像一片葦葉那么小的船”。這個注釋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說“一葦”指小船,這是沒有問題的,但說比喻船像一片葦葉那么小,不符合“一葦”的出典。“一葦”出自《詩經·衛風·河廣》:“誰渭河廣,一葦杭(航)之。”對句中的“一葦”,孔穎達是這樣疏的:“言一葦者,謂一束葦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葦也。”從孔穎達的“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一葦”之所以能代指小船,是因為古人靠“一束葦”,即一捆蘆葦來渡過寬廣的河流,其作用相當于一只小船。所以《漢語大詞典》對“一葦”的解釋是“后以‘一葦’為小船的代稱。”如果是一片葦葉的話,如何能渡過寬廣的河流?課本的編者之所以會誤注,或許與小時候用蘆葦葉折疊小船玩有某種聯系吧。對于句中的這種“之”的用法,一直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有人認為是用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結構助詞,不譯;有人認為是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對于這兩種說法,筆者認為,理解為“用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結構助詞”,庶幾可通。因為有人主張“所字結構”可以具有動詞性,在句子中做謂語。﹝參見朱英貴《“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結構嗎》,2007年09月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按照這一理論理解,所謂“一葦之所如”,就是“一葦如”,即“小船行駛”的意思。粵教版的課本把“縱一葦之所如”注為“任憑小船漂流”,等于默認了句中的“之”是用在句子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結構助詞。這樣理解,雖然勉強可通,但不易于理解,也不容易為學生所接受,還和大多數人對“所字結構”定性的認知相背離,而且和“凌萬頃之茫然”一句結構上也不對稱,因“凌萬頃之茫然”是定語后置句,一般的語序是“凌茫然之萬頃”。把“縱一葦之所如”的“之”理解為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的結構助詞,雖然容易為學生所理解,但卻是完全錯誤的。為什么呢?因為說“任憑小船到達的地方”不成話。其實,筆者認為這里的“之”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比較合理的解釋,即把這個“之”理解為定語后置的標志,所謂“縱一葦之所如”,即“縱所如之一葦”,譯為“任憑行駛著的小船”。這樣理解,和下一句的“凌萬頃之茫然”結構完全相同,都是定語后置句,意思也通暢。所字結構作后置定語,雖然比較少,但還是存在的。如“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孫文《<黃花崗烈士事略>序》)中的“所積”,就是“怨憤”的后置定語。
那么,此句中的“凌”字如何理解呢?筆者以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不必拘泥于字詞典等工具書上已有的義項,而應當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由“凌”字的本義來推求。“凌”的本義是“冰”,冰是浮在水面上的,因此,“凌”可以引申為“飄浮在水面上”。這個義項在工具書中雖然查不到,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找出這樣解釋的可靠依據。根據王圣美的右文說理論,我們可以推出凡是以“夌”作聲符的字大多含有“在……上”的意思。如“陵”是大土山。大土山,當然是在平地之上。“菱”是一種水生植物,其葉子也浮在水面上。“棱”有“物體上呈條狀凸起的部分”的意思,“凸起的部分”當然也在平面之上。“稜”是田埂,田間土壟。“田埂”當然也在地面之上。
“凌”有飄浮在水面上的意思,我們還可以從由“凌”構成的詞語中窺見它的端倪。如“凌云”,含有在云之上的意念。“凌駕”意思是“高出(別人)”,含有在別人之上的意念。還有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的“凌絕頂”,也含有“在絕頂之上”的意思。
這樣理解,把前后兩句合在一起解釋,就非常通順了。所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調整一下語序,就是“縱所如之一葦,凌茫然之萬頃”,可譯為“任憑行駛著的小船,飄蕩在無邊無際的廣闊江面上”。這樣理解,文從字順,合情合理。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