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27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超成長系統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的最大貢獻,是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以現代企業發展運營學的新形態,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思維范式、學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實現了企業的邊界、主體、本體、外體和變革五大運營與管理系統的內在耦合,建構了一種大一統的當代
[摘要]超成長系統理論在管理學領域的最大貢獻,是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以現代企業發展運營學的新形態,向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思維范式、學科范式和研究范式,實現了企業的邊界、主體、本體、外體和變革五大運營與管理系統的內在耦合,建構了一種“大一統”的當代管理學元范式和元理論。
[關鍵詞]超成長;管理學;元范式;動力系統;發展運營
改革開放40年來,東西方科學哲學和管理思想在中國波瀾壯闊地交流與碰撞,伴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歷史性的轉型與發展,為當代管理學理論與范式創新,積累了得天獨厚的思想資源和實踐基礎。超成長系統理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所形成的一種原創性管理學研究成果。
該理論建構于《超成長系統——企業強勢永續的奧秘》(路志川,2015[1])一書,其基本特點,是自組織和再組織有機結合的一種生成性思維和過程性結構,即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建構了Y動力、進取人假設、聚勢運營原理、超循環競合理論和遞階變革之“慧”五位一體的現代企業發展運營學說,涵括了動力、基因、邊界、主體、本體、外體和變革等內在關聯的對象系統,概念、假說、原理、過程、機制、模式和方法等依次衍生的知識體系,實現了發展動力學和運營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和戰略管理學、企業理論和管理理論、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內在融合,建構了一種具有本體性和根系性特質的當代管理學的元范式和元理論。
科學范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范式變革意味著一種科學體系的基本觀念、基本結構和基本功能的整體性創新,而科學范式的變革又必然帶來相應理論體系和研究框架的轉變,帶來一組觀念、范疇、假說、準則、理論和方法的系統性創新。當代管理學的元范式,應當是當代管理學中最具本體性和根本性意義的范式,要著重于提出管理學研究的對象系統、觀念體系、關系范疇、真理體系、結構屬性和功能系統等具有元價值的觀點,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研究范式之間的內在聯系。
而當代管理學元理論,作為當代管理學中最具根系性和基礎性的理論,則應當是以元范式為坐標、參照系與基本方式,著重于提出當代管理學的基本領域、基本假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基本理論知識,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理論學說之間的內在聯系。
元范式及其衍生范式的建構需要以元理論及其衍生理論的研究為基礎,而元理論及其衍生理論的建構又需要接受元范式及其衍生范式的指導,所以,元范式和元理論的有效建構,有賴于在兩者之間形成一種有機互動的因果循環反饋機制。
同時,當代管理學元范式和元理論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其研究的對象和領域應當是全面的和完整的,要體現三個方面的基本維度和特征,即:在空間維度上,應涵括微觀和宏觀兩個領域的內容,全面建構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揭示微觀和宏觀之間內在關聯與作用的結構和機制;在實體維度上,應涵括主體和客體兩個層面的內容,全面建構人與各種組織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揭示主體和客體之間內在關聯與作用的結構和機制。
在時間維度上,應涵括生成和演進兩個序列的內容,全面建構組織形成與各種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系統揭示生成和演變之間內在關聯與作用的結構和機制。顯然,能體現上述三個方面的維度和特征的元范式和元理論,必然是一種基于系統科學的復雜性范式,必然是一種以因果關系網絡為基礎的復雜性理論,而建構這一復雜性范式和理論,最科學、最有效的路徑,就是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和方法。
作為系統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系統動力學是研究復雜性系統反饋結構與動態行為的一門科學,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對當代管理學的對象結構和行為系統進行全方位、全要素的動力學考察,在非線性相互作用和因果反饋網絡的解析中,全面揭示現代企業發展與運營系統的動力學基因、機理和機制,無疑是建構當代管理學元范式和元理論的本體論基礎和認識論平臺。
超成長理論在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的建構上,較好地體現了元范式和元理論的上述基本屬性以及兩者之間互動統一的關系特征,也較好地體現了復雜性系統動力學研究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特征。從總體架構來看,超成長系統理論,在第一篇總系理論中,從企業的主體、本體和外體三大遞階存在空間,發現了主體動力、運營體動力和超循環體動力三階動力系統的基本結構,并以此結構及其三大分動力系統研究為基礎,在第五篇融貫系理論中,衍生出了功能變革、基因變革和組元變革三級遞階變革的干預體系,進而呈現了一種三階動力疊加遞階變革,即自組織疊加再組的企業發展運營的動力學體系和總體理論架構。
在構成性上,主體動力,涵括了對偶性的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生產者以及股東會、董事會、管委會、職代會四種個體動力和四種團體動力;運營體動力,涵括了六合性的投資、技術、營銷以及體制、管理、文化三種獨立動力和三種統合動力;超循環體動力,涵括了鑲嵌性的生產競合、商業競合、公共競合、生態競合以及產業循環、區域循環、社會循環、自然循環四種互動動力和四種聯動動力,從而建構了一種全方位的根系性的對象體系。
在生成性上,主體性的個體動力和團體動力、外體性的互動動力和聯動動力內聚性地作用于本體性的獨立動力和統合動力,協同性地推動著企業的發展與運營,形成了一種Y型雙螺旋結構的自組織機制;改變三大總系動力之間、六種分系動力之間以及各個動力組元之間地位和作用關系的功能變革、基因變革和組元變革,演進性地改變著企業發展與運營的形態和特性,構成了以三階動力為基礎結構的再組織機制,從而建構了一種動態的、非線性的過程體系。
在作用性上,三階動力及其遞階變革,在屬性依存、形態依存、過程依存和邊界依存的不同基因組和基因鏈,分別全息著或決定著企業的人本性、經濟性和社會性三大價值屬性,成長性和成熟性兩大發展形態,自組織、積累轉換和新陳代謝三大生命過程,以及功能邊界、規模邊界和運營邊界三種邊界形態,從而建構了一種根基性、演進性的原理體系。
應當說,上述對象體系、過程體系和原理體系等基本關系范疇,構成了超成長系統理論所確立的現代企業發展運營學的本質結構和基礎內容,也是當代管理學長期以來最為缺失的觀念體系和認知領域。從衍生架構來看,三階動力系統作為超成長系統理論賴以確立的本體性、根系性的動力學系統,蘊含著與現代企業發展與運營息息相關的豐富信息和深刻機理,并衍生出了當代管理學元范式和元理論的一整套觀念體系和理論體系。
比如,超成長系統理論以主體動力、運營體動力和超循環體動力三大動力系統為基本架構,在對中外管理理論進行綜合評析的基礎上,先導性地提出了從人性假設走向人生假設、從要素結構走向能量結構、從資源空間走向共生空間的基本思維觀念,進而確立了進取人假設、聚勢運營原理和超循環競合理論三大分系理論,揭示了其相應的行為和作用系統,即不同的本性結構和行為機制、目標體系和政策杠桿,不同的作用方式和協同要領、運營模式和效應原理,不同的行為疾患和防治策略、最高愿景和方法體系。
進而由內在到外在、由抽象到具體依次構成了現代企業發展運營學的思想內核、理論支柱和應用體系;又如,超成長系統理論按照三大總系動力和六種分系動力的體系結構,系統化地歸納概括出了三組動力模式框架體系,每組包含兩類8對,共計24對48種企業運營與管理模式,其選擇和運用,分別決定著企業的管理特性、經營特性和運營特性。
以三大動力系統的本體架構為坐標系,我們可以發現,人本主義只是從主體對象系統進行觀察和切入、進而主導性地關聯本體系統和外體系統的一種研究范式,科學主義則是更多地從本體對象系統觀察和切入、進而決定性地關聯主體系統和外體系統的一種研究范式,兩大主流范式以及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研究范式,都可以從三大動力架構的不同范圍、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得到相輔相成的詮釋和解析。具體而言,超成長系統理論在當代管理學基本范式和基本理論上的系統性突破、創新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五大領域:
(一)突破了規模邊界思維的局限性,從功能邊界的視野揭示了企業三大邊界形態及其本質內涵和形成機制經典的交易費用理論所詮釋的企業邊界,是單純規模經濟的考量,早期的分工理論、產權理論以及后續的能力理論、成本理論等都局限于單一因素的分析,至于動態邊界說、漂移說、模糊說、甚至無邊界說等都無形中步入了不確定性和不可知論的泥沼。以功能邊界為視野的企業邊界三態說,按照企業的輸出、轉換和輸入三大功能,提出了相應的職能邊界、規模邊界和運營邊界三大形態,系統厘清了企業邊界。
其中,職能邊界以生產經營體為內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種經濟性、社會性或人本性的價值需求(輸出)系統,由企業性質(包括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所決定,反映著企業社會性價值需求和社會性制度供給之間的邊際關系,其最大最小最優界面由契約調節機制決定;規模邊界以經營一體化為內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種專業化或外部化的效率需求(轉換)系統,由企業產權、包括企業物權和企業股權所決定,反映著企業內部化效率需求與外部化市場供給之間的邊際關系,其最大最小最優界面由價格調節機制決定。
運營邊界以利益相關體為內涵和外延,在功能上是一種市場性、資源性或環境性的分享需求(輸入)系統,由企業能力(包括其核心能力和一般能力)所決定,反映著企業競合性分享需求與競合性資源供給之間的邊際關系,其最大最小最優界面由稟賦調節機制決定。該理論還進一步從三階動力系統不同連鎖組態的層面,揭示了三種邊界不同組合形態的動力學基因,如“開放型、內向型、均衡型、激進型、機會型”等五種動力基因鏈,分別造就了“社會型、保守型、生態型、公益型、寄生型”五種最基本的企業邊界類型。企業邊界三態說,深化了對企業的性質、形態、職能和地位的認知,揭示了企業邊界形成與變化的基因、機理和機制,為建立內外和諧統一的企業邊界化運營與管理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突破了人性假設理論的局限性,從人生假設的視野揭示了人的進取性及其本性結構和行為機制國內外管理理論對人性的詮釋,基本上都是沿用了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思維平臺,由此形成了相應的管理理論、價值判斷和政策體系。經典的經濟人假設,后續演進的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文化人等豐富多彩的各種人性假設,先天地筑就了人的屬性態與生活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鴻溝。
與傳統人性假設不同的是,人生假設中的人性涵括了投資方、經營方、管理方和生產方等企業所有成員及其構成形態,變被管理者的人性假設為所有成員——包括不同個體和團體的人性假設,進而走向了人性的互動整體和現實。提出了人生中的人性就是進取性、人生假設就是進取人假設的基本觀念,構建了人性與人生的內在聯系,抽象的人和現實的人的內在統一,強調在生動現實的人生假設中去重新發現人性和更全面地把握人性。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最新穎的觀點,是揭示了進取人或企業主體化運營的本性結構有三維或三組,即經濟人和社會人的統一、自由人和契約人的統一、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統一,人的三維二元本性結構的揭示,凝聚了人生取向、人生方式和人生態度的內在統一。以人的本性結構為思想基石,進取人假設進一步系統化地概括和解析了“利益追求、優勢潛能、機會條件和情緒情感”四種行為機制,“情治、道治和法治”三大政策杠桿,以及“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大目標體系,實現了進取人在動因、過程、作用和目標整個因果反饋網絡上的內在統一;谌松僭O的進取人假設,還逐級演繹出了企業主體運營中的動力特性和作用方式、動力模式和管理特性、動力疾患和防治路徑、最高愿景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從而開創性地建構了企業主體化運營與管理的整個理論體系。
(三)突破了要素結構理論的局限性,從能量結構的視野揭示了企業運營的聚勢性及其本性結構和行為機制統觀國內外的管理理論,無論是職能理論、戰略理論,還是運營理論、發展理論,基本上都是以靜態的生產要素為基礎和對象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但要素結構的魔力與迷戀,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和困惑,如,要素構成的不確定帶來的概念性迷茫,要素衍生的發散化帶來的本體性迷失。
以能量結構為視野的聚勢運營原理,則深入解析了生產要素與作用結果之間各種能量的多樣化組合、復雜化過程和序列化機制。指出企業的能量結構是以“投資、技術、營銷、體制、管理和文化”六大聚勢體為基本組元的一種交匯性分布形式,六大聚勢體分別聚合著不同層級的主體因素、外體因素及其相應的各種生產要素,作為役使性的序參量,直接推動著和決定著企業的生產、運營與發展。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最新穎的觀點,是揭示了聚勢運營或企業本體化運營的本性結構有四維或四組,即資本性和人本性的統一、多體性和整體性的統一、強勁性和穩定性的統一、外源性和內生性的統一,凝聚了價值取向、運營秩序、生命活力和生存條件的內在統一。以企業的本性結構為思想基礎,聚勢運營原理進一步系統化地概括和解析了“誘發激活、同化整合、極化帶動、分化擴張、異化轉型、融合創新”六種行為機制,“役量、役質、役局”三大政策杠桿,以及“效率、效益和效能”三大目標體系,實現了聚勢運營在動因、過程、作用和目標整個因果反饋網絡上的內在統一。
基于能量結構的聚勢運營原理,還逐級演繹出企業本體運營中的動力特性和作用方式、動力模式和經營特性、動力疾患和防治路徑、最高愿景和管理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論和應用理論,從而開創性地建構了企業本體化運營與管理的整個理論體系。
(四)突破了資源空間理論的局限性,從共生空間的視野揭示了企業外部競合的超循環性及其本性結構和行為機制國內外企業外部環境與運營理論,如交易費用、競爭戰略、供應鏈、價值鏈、網絡組織、競合博弈、商業生態、客戶關系、公共關系、社會鑲嵌、外部動力、環境分析等各種主流和非主流理論,存在著嚴重的碎片化問題,且都無從揭示推動企業運營與成長的外部動力如何形成、演變和作用這一基本問題。以共生空間為視野的超循環競合理論,則完整性地揭示了企業與外部環境競合共生的結構及其生成與作用的內在機制。指出企業與外部環境的整體存在形式,是生產競合、商業競合、公共競合和生態競合分別圈層性地鑲嵌在產業循環、區域循環、社會循環和自然循環中的一種超循環競合共生結構。
(五)突破了組織創新理論的局限性,從系統再組織的視野揭示了企業遞階變革的機制和道路國內外有關企業變革與創新的研究,較為集中地涉及了技術與流程、人員與文化、戰略與策略以及組織結構等四類要素,以及作業、管理、理念或公司、業務、功能三大層次,其他還涉及了產品和服務、市場與環境等元素,分類的角度和層次、因素的選擇和依據不盡相同,缺乏系統化的基礎理論的支撐。
以系統再組織為視野的遞階變革學說,全方位地揭示了企業變革在局部與整體、目的與方式有機統一的完整機制和道路。總的來說,超成長系統理論以動力形態、動力行為和動力作用三大系統的本體性研究為基礎,建構了企業的邊界、主體、本體、外體和變革內在耦合的五大運營與管理體系,突破了傳統經營管理學局限于職能管理和部門管理的基本體系,也突破了傳統運營管理學局限于生產運營或生產作業的基本結構,并以一種“大一統”的企業發展運營學的全新架構和內容體系,破解了“學術叢林”狀態的困局,使得各路企業理論和方法如同“萬鳥歸林”一般,有了一個共同的家園。就學術研究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論的建構,有利于不同的理論范式和學說流派在這一系統平臺中定位自身,發現各自的地位、價值、局限和不足,平等而有效地開展交流與對話,完善和發展相應的思想體系,進而促進管理學理論與范式的進一步深化、融合和發展。
就學科建設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論的建構,為企業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管理學專業,組織行為學、戰略和戰術管理學、運營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專業課程,繪就了一門具有基礎課意義的綱要藍本;就理論應用而言,元范式和元理論的建構,為企業成長理論乃至一般社會組織成長理論研究工作者定性定量地開展相關研究與交流,打造了一個由抽象到具象的系統平臺,也為企業運營管理以及企業咨詢診斷工作者深入淺出地從事相關決策與分析,提供了一個由理論到應用的綜合框架。
[參考文獻]
[1]路志川.超成長系統——企業強勢永續的奧秘[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5.
[2]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第13版)[M].劉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第6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4]F.羅伯特·雅各布斯,理查德B.蔡斯.運營管理(第14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5]季建華.運營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管理學評職知識:管理學cssci期刊目錄
cssci也就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主要收錄管理類,經濟類,統計類,綜合社科,高校學報等刊物,而且2019-2010版期刊目錄早已經更新,最近就有作者咨詢管理學cssci期刊目錄,為此期刊天空小編也查閱了相關資料,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了最新的管理類期刊目錄,并且對認可度高的刊物進行了簡單介紹,希望能幫助到要投稿的各位作者。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