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0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本文將詳細介紹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現狀,針對當前灌區管理的現狀,指出建設專業化管理團隊、改進收費機制、拓展投資體系、完善巡查制度及設置科學配水系統五項完善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綜合措施,進而改善農田灌溉,保障灌區的安全用水。 關
摘要:本文將詳細介紹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現狀,針對當前灌區管理的現狀,指出建設專業化管理團隊、改進收費機制、拓展投資體系、完善巡查制度及設置科學配水系統五項完善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綜合措施,進而改善農田灌溉,保障灌區的安全用水。
關鍵詞: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綜合措施
前言:臺蘭河灌區作為溫宿縣兩大灌區之一,在促進溫宿縣農民持續增收、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統籌城鄉和諧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臺蘭河大型灌區目前實行三級管理,溫宿縣水利局作為行政主管單位,臺蘭河水管站作為整個灌區水利管理機構,歸屬溫宿縣水利局領導,在各個鄉、鎮、場設有鄉級水管站,負責配水及水費收繳,管理體系較為完善。但臺蘭河灌區的管理中也面臨著工程產權單一、經營機制僵化、供水價格長期不到位、融資渠道不暢、隊伍不穩等問題。作為灌區的主管部門,十分有必要加強對該區域的綜合管理,及時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為科學的管理措施,推動灌區的健康良性發展與建設。
加強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重大意義
臺蘭河灌區為地區重要的大型灌區,對保障區域內的糧棉生產安全意義重大。通過提升管理質量,推動農業用水水價綜合改革,可有效改善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抗旱減災,同時有利于增加行業的收入,改善灌溉設施和農業的生產條件,促進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完善臺蘭河大型灌區灌溉管理的綜合措施
設置專業化的管理團隊
實施灌溉管理政策的主體為人,臺蘭河大型灌區需設置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加強管理與灌溉人員的基本素質。在灌區開展管理的過程中,應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的灌溉教育培訓,用以加強其對管理知識的了解與灌溉知識的應用,并設立科學的考核機制與獎懲制度,從而保證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管理素養。針對工作人員的考核工作,灌溉人員需予以足夠重視,并采取多種實踐訓練,以提升其真正水平。而對于管理團隊,不僅要將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提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更是要增強服務意識。由于灌溉供水的服務性較強,只有保證服務到位,才能改善工作與管理效率[1]。
此外,基于灌溉管理工作的復雜,臺蘭河大型灌區內部的多個部門應協同合作,進而保障灌區灌溉的合理性。比如,內部審計人員需加強資金與水費方面的監督,各級管理人員應嚴格維護與管理相關水利設施,進而推動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完善收費機制
當前臺蘭河大型灌區的水資源市場并不合理,管理人員應完善收費機制,改進水費收取的方法與力度,使該灌區內部的灌溉管理變為良性循環,促進區域性發展。在學習沙雅試點項目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管理部門結合臺蘭河灌區實際,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權改革和水市場建設指導意見(試行)》精神,制定出適合區域發展的《農業初始水權及水權交易管理辦法》。完善當前的水資源市場建設,推行分類水價和差異化水價,借助水資源的杠桿改善灌區水資源的收費機制。到2020年糧食作物按成本水價的70%收取,經濟作物按成本水價收取,同時多種方式有效結合,如“浮動水價”、“超用水價”或“基本水價”等,使水費收取制度愈加完善,臺蘭河大型灌區的水資源市場也會更加完善,并朝著市場化的方向發展。
擴充投資體系
在建設灌溉管理的過程中,臺蘭河大型灌區不能僅依靠政府投入,還要擴充投資體系,將社會資本、金融機構與公共財政等形式納入投資體系中,并及時開展資金籌集工作。針對臺蘭河大型灌區的工程配套建設,管理人員應爭取地方財政的支持,并借助多種渠道,如銀行貸款、社會資本與以資代勞等進行籌資建設,而工程內部的小支渠,可吸引社會中的資本,在經營的過程中依照“投資者-受益者”的原則,對灌區進行全方位的產權改革,鼓勵個人、社會團體或企事業單位開展供水設施的經營與開發,使投資愈加立體化、層次化。
與此同時,在加強投資的過程中,管理人員也要對灌區實行信息化建設,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進入諸多領域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為使大型灌區持續穩定的發展,應加強信息化的管理與建設,使灌區管理更加制度化與現代化。管理人員在大型灌區內部開展科學化的信息系統,優化水資源的管理,并實時監控灌區的灌溉情況,為抗旱防汛提供數據支持。信息化技術還能幫助灌區管理人員迅速應對當前水資源的變化,并對其合理分配,針對水資源的收費與計量也會愈加合理、準確,該方式不僅能改善配水效率,還能降低因不合理用水而帶來的損失[2]。
加強巡查制度
灌區管理人員應加強通水巡查制度,將區域合理分配成多個責任段,并個人負責對應的區域,巡查人員應對該負責的灌區擔負全責,全力確保該區域的工程安全,及時記錄巡查數據,并將相關信息上傳到內部的網絡平臺中。在巡查的過程中要注意建筑物上下游水位的變化,如發現由于污物、柴草冰塊等壅塞而造成水位壅高,應及時打撈清除;完善和維護灌區量水建筑物,做到量水到村,量水到戶。
設立科學配水制度
首先,以行政村為單位全面推行“灌溉面積、用水總量、灌溉定額、灌水時間”四控制措施,依據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指標,全面加強冬灌、春灌、夏灌、秋灌的過程管理,科學進行配水,對超限額用水的采取“壓閘減水”或“關閘閉口”措施,確保用水總量得到控制。大型灌區管理人員應設立科學的配水制度,配水工作的方法應為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借助組織化的配水流程,將水分發到各用戶手中。對于水資源的分配工作要做到定時配水、定量配水,而用戶則為適時續灌、節約用水與計劃用水。
其次健全基層用水管理體系,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依法登記、規范運作”的原則,積極培育組建農民用水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單位配給水量,若處于用水緊張,灌溉人員應采用輪灌的方式合理利用水資源,比如,輪灌的形式為農、斗與支,其用水量可按段分配。
最后,對于配水與調水,大型灌區管理者需遵循“統一調配、水權集中”,針對管理部門的調度權力,其擁有指令性的調度指揮,各級分段應嚴格服從,調水中的各項環節,工作人員需堅決服從調度命令,有效加強配調水的管理工作。
設置科學的配水制度,由專業人員分配與管理該區域的水資源,在實行水資源調度時,在每項環節中,如農、斗、支渠閘門、退水閘與各節制閘等的啟閉都加強管理,從而使該區域的配水制度更為科學。
推薦閱讀:寫節水灌溉論文投稿可以評水利職稱嗎
總結:綜上所述,加強水利灌溉可有效促進農業發展,在灌溉管理中,安全生產更是其中核心,管理人員應采用嚴謹、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灌溉管理,維護臺蘭河區域的經濟效益與用水效率,不但節約水資源,還能防止產生水資源浪費的不良現象,維護水利工程的建設與運行。——論文作者:陳豪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