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2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翻譯實踐中要準確傳達信息,并保證譯作質量,其中一個前提應是協調處理譯者主體創造性地誤解源文本與目標讀者的可接受性。 《中國翻譯》 將繼續秉承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辦刊宗旨,關注理論前沿,貼近翻譯實踐,促進翻譯教學,報道行業發展態勢,加強編讀
摘 要:翻譯實踐中要準確傳達信息,并保證譯作質量,其中一個前提應是協調處理譯者主體“創造性”地“誤解”源文本與目標讀者的可接受性。
《中國翻譯》將繼續秉承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辦刊宗旨,關注理論前沿,貼近翻譯實踐,促進翻譯教學,報道行業發展態勢,加強編讀互動交流,以滿足業界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
關鍵詞:文學翻譯,翻譯標準,翻譯策略,中國翻譯
從范疇理論視角看,依據內容及其相關文體特征,翻譯可大致分為文學翻譯、科技翻譯等。然而,文學翻譯與科技翻譯又可謂有著本質性的區分。與科技翻譯相對,文學翻譯更傾向于主觀體驗,具有藝術性、多元性、模糊性等特質。因此,文學翻譯實踐中,應充分再現文學文本的音韻特點。那么,文學翻譯標準是什么?不同語類的文學文本在翻譯過程中應或可采取什么范式的翻譯策略?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文學翻譯標準
各類文學文體,如小說、散文、詩歌等,其翻譯不僅需要再現、重構源文學文本語符的基本概念意義和文化思想,更要對源文本文化語境之上的“言外之意”進行解讀。作為中國著名的近代翻譯家,嚴復先生在其翻譯赫胥利的巨著《天演論》明確提出了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為后世翻譯業界實踐者指明了一項標準的文學譯本范式;后續文學翻譯研究者中,錢鐘書的“化境”及傅雷的“神似”,皆為文學翻譯標準的探討,提供了價值不可估量的意義。
二、不同文學文本之翻譯策略
翻譯實踐本身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在此過程中,譯者在源語文本與目標語文本之間的傳承方面有著巨大的主體作用。英國文藝理論家瑞恰茲曾指出,文學作品的把握是較為困難的,但并非完全不可能。首要的要義,在文學作品翻譯實踐中應是準確,而非曲解性把握。這樣方可實現源作品概念意義及文化意義。
1.詩歌意象
美國漢學家兼翻譯家Burton Watson認為,中國古詩這一獨特文學體裁,以其高度凝練的文學形式體現極為豐富的文學內容。從語言學界、文學界當前普遍接受的觀點來看,意象指主觀情意與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術語。因詩歌文體中蘊含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故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注重“意象”的表征手段運用。即使研究東方學的權威,亞瑟·韋利也認為,“意象是詩歌的靈魂”。
2.隱含之意
鮑里斯·托馬舍夫斯基曾經提出:“文學生產的條件對其獨立性的束縛是有限度的,即文學獨立并非完全限于其生產條件。不能忘記的是文學獲得的理解,需置其自身于特定文化與社會團體水平中。只有在某一寬泛的歷史階段,文學才是不變的。”因此,在翻譯實踐中,把握好對隱含意義的處理是翻譯成功的關鍵所在。翻譯實踐不僅要盡量保持源文本語言風格及其獨特的表層表達,從而使譯文盡可能接近原文,更應注重源文語言深層結構蘊含的情感信息。
中國古代文人多用梅、蘭、竹、菊、荷等表達情感,將自然之事物人格化,從而賦予作品強烈而又豐富的引申含義,是漢語文化創作的一種傳統,更是漢民族對周遭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模式。因其個人語境決定著一部作品的整體風貌、藝術品位和思想情感的深度。可見,洞悉作者的意圖對源作翻譯的重要性。
3.不確定性
文學文本的模糊性與含蓄性,使其成就了本身的審美與詩學功能,故文學文本的理想讀者對文本不確定性、含蓄性的挖掘性解讀,本身也是獲得審美價值、享受審美樂趣的過程。作為文學翻譯實踐者,若常規性采用化隱為顯的策略,則易造成源文本文體價值、審美效果及應有的詩學功能缺失。因此,對源文學作品文本進行細致分析,準確把握該作品的模糊性審美構成,變得舉足輕重。
4.修辭
修辭策略的運用不僅讓文學文本凝聚了獨有的藝術感染與說服力,更極大增強了表征效能,。修辭格受其語用規則、結構特征及修辭功能的束縛,所以在翻譯文學作品的實踐過程中,鑒于這些可能的管約性因素,進行創造性翻譯,不但可準確傳達源文思想,達到“忠”于源文的效能,而且意境突顯,在表征源文學作品的詩學價值之際,又可取得應有的美學效果。英語源文本中“雙關語”運用恰到好處,諧音之妙、之幽默,皆蘊含其中。觀漢語譯本,則未能再現相似的語音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削弱源文本的藝術魅力。
三、結語
概論而言,中國文學翻譯界一度存在“重歸化、輕異化”的傾向。然而,歸化、異化兩種翻譯策略本應相得益彰。唯有二者相互結合并正確運用,方可稱為上乘之譯作。任何文類、文體的翻譯,文學、科技等,對翻譯實踐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均應對目的語與源語具有較高的造詣。翻譯實踐者主體差異,包括文化修養、審美能力與藝術表現力等方面,必然影響其對源作的闡釋及翻譯。誠然,對文學作品的翻譯標準及策略,實踐者主體之間是爭議的。但不爭的事實在于,基本的翻譯理論與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信、達、雅”永遠是文學翻譯實踐者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參考文獻:
[1]許淵沖.漢語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許鈞.譯者、讀者與閱讀空間[J].外國語,1996(1):36.
[3]張延琛.接受理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