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12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公民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與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國家時教育的塞本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民主政治的建設需要由具備相應素質的公民來實現。文章主要分析了當前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大學生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和諧社會,公民教育,道德規范
論文摘要:公民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國家與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培養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標,也是國家時教育的塞本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民主政治的建設需要由具備相應素質的公民來實現。文章主要分析了當前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大學生進行公民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途徑和方法。
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鄧小平曾提出帶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即“大學究竟起什么作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些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反映了高校的辦學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以及關于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模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關系問題。在面向21世紀的過程中,大學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應是如何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
一、大學生缺乏公民素質的主要表現
1.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缺乏法治意識
市場經濟在充分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同時,社會主義的道德信仰也受到市場經濟中物質利益和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沖擊,原來建立的計劃經濟基礎上的道德倫理,正在失去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而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公平正義、規范誠信等道德與倫理建設滯后。特別是當失信所帶來的收益遠遠要大于由此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時,更促使市場主體作出逆向選擇,完全背離基本的社會道德準則。大學生對社會缺乏理性思辯和分析選擇能力,也容易將觀察了解的一些社會消極現象當作社會本質,從而誤導他們失去公德意識,甚至做出與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相背離的行為。因此,與構建和諧的社會生活秩序這一外在內容相配合,構建人們內心的精神和諧秩序即社會主義道德信仰是建設和諧社會更高層次的精神動力。
2、相當數量的學生缺乏法治意識
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反復強調崇尚法律,服從法律對法治的作用。他寫道:“法律能見成效,全靠民眾的服從。”“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行法治”。fzl然而在我國長久人治社會模式下,公民對法治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先天不足。加上公民所獲取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并不系統,在處理涉法問題時,也不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近年來,隨著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增多,他們年輕氣盛,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極易采取極端手段。
3.人文素質教育缺失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利用人文科學的優秀成果,通過知識傳授、親身實踐和環境熏陶等途徑,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的相應方面。其核心就是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藝術審美教育,傳統與文化教育,科技與社會教育,政治、法律、經濟基礎知識教育,文史哲基礎知識教育,心理與人格教育等。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在為國家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過去盲目照搬蘇聯的辦學模式,片面強調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在專業劃分上過細過窄,文、理、工徑渭分明,各自封閉,使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受到了很大影響,雖然近幾年高等教育在努力糾正這一偏失,但由于長期的惡性積累,收效不佳。
二、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公民素質培養應采取的具體措施
第一,培養公民的科學理性精神。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的個勝化社會。復雜的現代社會對分辨能力、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較之傳統社會要高得多,一個人如果缺少這種能力,哪怕再善良,也無法履行對于社會的種種義務。康德說過:“無規則即是無理性”,從辯證法的意義上也可以說,“無理勝即是無規則”,在一個理性缺失的度里,規則的普遍運行只能是一種奢望。理性的實質是人類思維與行為的根據。眾所周知,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困境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重情感輕規則的價值取向。中國社會仍處于轉型時期,社會分化和社會重組正在向縱深發展,盡管社會成員的規則意識有了明顯提高,但廣大基層社會成員在圈子社會中依賴親緣等關系開展社會交往的習慣并未真正改變。西方人有一套對所有的人都適用的行為準則。中國人則本能地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與之已有固定關系的,另一類則是與之沒有固定關系的。這些關系就像一根根看不見的線,把中國人緊緊串連在一起。如果一個人理性素質不高,會表現為行為散漫、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無法遵守紀律,因而導致其行為缺乏應有的可預見性、可協調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傳統上講究私德、輕視普遍規則的國家來說,如果教育公民真正做到遵守規則、一視同仁、公私分明,就會產生非常積極的效果。
第二,著力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借鑒國際上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應清醒地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在一流大學的形成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和功能。綜觀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學,它們不僅以公認的自然科學成果引領世界科研,而且均擁有享譽全球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例如:哈佛大學的哲學、法學,牛津大學的文學,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育學,耶魯大學的政治學、法學,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等。在哈佛人看來.,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而不是成為一個什么專家。具體而言,哈佛的教改有四大目標:
(1)培養全球性的公民;(2)發展學生適應變化的能力,(3)使學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4)讓學生意識到他們既是文化傳統的產品,又是創造這一傳統的參與者。哈佛課程因此求廣不求深。一個重要理由是,大學要為學生面對現實生活作實際的準備,而不僅僅是提供專業知識。為此,要進行兩方面的探索。其一,加強科學人文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尊重人、關愛人,講誠信、講奉獻,熱愛祖國和人民,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既是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把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精華進行梳理和歸納,結合中國國情,結合當代大學生成長的特征,結合各地區、各學校的實際,開展多種有效的宣傳教育。其二,加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這就要努力做到兩個“充分發揮”,即: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切實解答好“大學究竟起什么作用?培養什么人?”以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課題和根本問題。
第三,加強社會主義公民意識的教育。社會主義公民意識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其要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民主意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公民應認識到自己是國家權力的主體,樹立起“人民主權”的意識,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重視、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政治權利。
(2)平等意識。平等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經濟平等、政治平等、人格平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公民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平等意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要求懂得尊重人、關心人,愛護兒童、尊重婦女、尊敬老人、扶助病弱殘疾人,等等。(3)權利義務意識。權利問題是現代文明的中心議題,公民權利和義務意識是現代文明中的重要觀念,也是貫穿于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中的核心內容。權利意識的確立,有利于公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公民樹立義務觀念,有利于形成維護法律秩序和法律尊嚴的良好素質,同時養成對國家和社會履行義務的自覺性和主動性。(4)法治主體意識。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公民只有樹立起法治主體的意識,才能激發起參與法治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公民只有樹立起法治主體意識,才能尊重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因為尊重和維護法律的權威,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維護公民作為法治主體的權威。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制度,依法辦事,實質上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辦事。(5)政治參與意識。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有序的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是公民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體現著政治關系的本質,也是衡量政治體系民主化和現代化程度最主要的標準之一。公民的參與意識越普遍、越自覺,參與的行為越廣泛、越深人,政治文明就越進步。(6)全球意識。21世紀將是以成熟化、信息化、合作化為特征的“新國際化”時代。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要求愈加具有國際性,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培育和樹立大學生的“全球意識”。全球意識教育的內容有:關心地球、適應變化、友愛合作的國際態度以及相互理解、相互依存、求同存異的國際意識教育和國際活動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幫助學生了解世界的現狀,預測世界發展的趨勢。同時要積極培養學生海納百川的開闊胸懷,讓他們以世界人的胸懷迎接未來世界的挑戰。
目前,我國高校中尚未形成獨立的公民教育課程體系,對大學生進行公民教育,主要依靠對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創新,將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與學校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幫助大學生培養起良好的現代公民意識,理解公民的深刻內涵,真正認識到作為一個公民所應有的權利和所應承擔的責任,從而自覺地將黨和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行動,這是大學公民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標。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