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1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提要:外國語學社是建黨時期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為全國各地離開家庭和學校、要求進步的青年搭建赴俄學習的平臺,也為處于秘密狀態的上海黨組織提供了公開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這所學校從創辦之日起就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呈現了獨特的辦學特色,體現為辦
提要:外國語學社是建黨時期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為全國各地離開家庭和學校、要求進步的青年搭建赴俄學習的平臺,也為處于秘密狀態的上海黨組織提供了公開開展革命活動的場所。這所學校從創辦之日起就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呈現了獨特的辦學特色,體現為辦學理念具有開創性,重點開設俄語課程以利革命青年留俄之需;課程設置凸顯靈活性,把外國語教學與革命理論相結合;課外活動體現革命性,強化青年團員的實踐歷練;合作辦學彰顯國際性,培養中國革命亟需的領導型人才。外國語學社推動了黨的干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干部隊伍的壯大,對中國革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建黨時期外國語學社革命學校辦學特色
外國語學社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創辦的革命干部學校,呈現了獨特的辦學特色,這與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領導是分不開的。1920年8月上海正式創建了全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月,建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緊接著在團址上創辦培養青年赴俄留學的外國語學社。這所由上海黨組織創辦的革命干部學校,從創辦之日起就烙下了深深的紅色印記。
一、辦學理念具有開創性,重點開設俄語課程以利革命青年留俄之需
從外國語學社在當時報刊,尤其是上海有重要影響的報刊《民國日報》兩次刊登的招生廣告中便可得知,涉及的外國語語種較多,體現了新型學校的辦學特色。兩次招生廣告都列出了開設的外國語語種。第一次在《民國日報》第一版的招生廣告中,提到“英、法、德、俄、日本語”①五種外國語班。隨著外國語學社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時隔9個多月后,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連續刊登近兩個月的“外國語學社添招新班”的廣告,提到“英文、俄文、法文、日文”①四種外國語班。兩則招生廣告中,都提到了英、法、德以及日本語等外國語語種,其中,俄語課在上海各類學校中尚屬首次開設。以致有些學生把這所學校稱為“俄文專修館”②。
上海近代教育的發展,既有外力的推動,也建立在傳統教育的根基之上。上海由一個小漁村發展為東南名邑。由浦而得名,進而由鎮(南宋末年建鎮)建縣(元朝建縣)設市(1927年設特別市)。上海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則是在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之后,上海近代教育由此肇端。③中國人在上海開設學習外國語的學校,可追溯到1863年創辦的“廣方言館”,這是洋務運動的領袖李鴻章奏請清政府在上海設立的近代新式學堂,開始稱“上海外國語言文字學館”,簡稱“上海同文館”。1867年改名為上海廣方言館,“所開外語有英、法、德等語種”④。
在廣方言館之后,是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和徐壽創辦于1876年的格致書院(今上海市格致中學)。這是一所中外合作辦學以學習近代自然科學為主的科技學校。⑤先是1874年,英國駐滬領事麥華陀首倡其議,中外紳士議定募捐銀兩,創立格致書院,并推選理事。其后兩年董事會開了9次會議,經過選址造房、購置設備,方才準備完成。1879年11月1日,格致書院在《申報》刊登招生啟事,內稱課程分西國語言與格致實學兩種,學制三年,書院提供飲食。
格致書院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主要教學內容。傅蘭雅曾專門開列一個《格致書院會講西學章程》,詳細規定了講授西學的內容和講授方法。講授內容凡分6門:一是礦務,二是電務,三是測繪,四是工程,五是汽機,六是制造。⑥
其后,是創辦于1878年的正蒙書院,1881年改為梅溪書院,創辦人是張煥綸,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1884年后添設英文、法文等課程”⑦。
再次有創辦于1896年的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這是中國人在上海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創始人為洋務派實干家盛宣懷。早在前一年,盛宣懷就請求在京師、上海各設一所達成館,取成材之士,專學英、法語言文學。
中國人還于1898年在上海開辦了第一所女子學堂,取名中國女學堂,創辦人是浙江商人經元善。學堂開設英語、算術、地理、圖畫等課程。
從廣方言館、格致書院、梅溪書院、南洋公學、中國女學堂等,可以看出,這些由上海官方、中國知識分子以及地方士紳興辦的學校,呈現出共同的特點:一是辦學目標明確,都是為了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二是教學內容多參照西方學校,外語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設置與傳統私塾有著質的區別;三是教學方法靈活,注重向西式學校靠近。
單就外語課程來說,廣方言館涉及到了英文、法文、德文等外國語語種的教學;格致書院開設英語教學;梅溪書院開設英文和法文課程;南洋公學師范生開設外語課程,主要包括英文和法文;中國女學堂也開設了英語課程。不難看出,這些新式學校都沒有涉及俄文的課程。而外國語學社不僅開設英文、法文的教學,而且還開設了俄文以及日本語的教學課程,充分體現了外國語學社辦學理念的開創性。
外國語學社之所以開設多語種課程,尤其重點開設俄語課程,其原因就在于俄國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革命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明確了國家發展的方向。恰在這時,俄共(布)和共產國際派出代表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民族國家建立新的政黨組織。1920年春,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吳廷康)一行來華,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領導下創辦外國語學社,以重點學習俄語和革命理論,組織優秀革命青年赴俄留學,了解俄國革命斗爭的豐富經驗,盡快培養革命亟需的年輕干部,推進中國革命事業發展。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匯聚地,海納百川的獨特氣質,引時代潮流之先河,創辦這樣一所順應時代潮流的革命學校便是順理成章了。
二、課程設置凸顯靈活性,把外國語教學與革命理論相結合
外國語學社在課程設置上安排了外國語課程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這與1921年《關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中規定的“除了非常必要的情況外,不必教若干門不同的課程”①的要求是一致的。
按照招生廣告中所宣傳的,外國語學社分設英、法、德、俄、日本語各班,除星期日外,每天每班授課1小時,文法讀本由華人教授,讀音會話有外國人教授。的確,“當時教的也不止俄文一種,英、法、日文都教”②。
李達在1957年回憶說:“當時也真的學了外國語——俄文。由維廷(經)斯基夫人任教。”③1958年他又在七一回憶中講道:“上海的團部設在華龍路(霞飛路)銘德里六號兩樓兩底的房子里,掛了‘外國語學社’的招牌,團員有二十余人,由威丁斯克(維經斯基)夫人教授俄文。”④李達提到的維經斯基的夫人,正是與共產國際代表團一同來華的庫茲涅佐娃,她被安排在外國語學社講授俄語讀音和會話。
之后庫茲涅佐娃回國,陳獨秀出面聘老同盟會員王維祺之女王元齡教俄文,她是張作霖派駐蘇俄公使李家鰲的外甥女,哈爾濱中東鐵路公司女子商務學校畢業的高材生。
據外國語學社學生許之楨回憶:“樓下廂房是教俄文的,也有教法文的。俄文由楊明齋和維經斯基的夫人教,袁振英、沈雁冰講授英文,李漢俊講授法文,李達講授日文。”⑤后來因發展了,樓下課堂也做了教室,請王元齡教俄文。⑥
相關期刊推薦:《觀察與思考》(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刊物。本刊著重對新時期中國的改革一放、市場經濟建和發展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以及法制建設等進行“現狀的深入觀察和理性的深入思考”。設有:編者的話、觀察與新聞、觀察與論壇、觀察與生活等欄目。
外國語學社還開設了世界語,由俄國的一名新聞記者斯托帕尼(Stopani)教授。斯托帕尼是意大利人,出生于俄國,據說他為了躲避兵役而從高加索去符拉迪沃斯托克,后來到了上海。①斯托帕尼來滬之后,先后在外國語學社、新華世界語學校等地講授世界語。
1921年3月9日,外國語學社學生廖化平在赴俄時的信中提到,沒有動身去俄國的學生,“只好在上海學習俄語和世界語,俄語是楊明齋教授,每月學費1元,講義費8角。世界語是一個俄國新聞記者教授,不收學費,每星期兩種語言”②。
該社的秘書俞秀松就是一位世界語的愛好者。他在1920年6月29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我又定了每天的功課,早晨讀世界語;上午先讀英文,后看報紙;下午做四小時工,再預備每夜的教材;夜看書及記日記。”③俞秀松在日記中提到的世界語,就是斯托帕尼為學生義務開設的課程,不收取任何費用,很受革命青年的歡迎。
據旅英學者李丹陽講,1920年夏建立的上海“外國語學社”是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為培養留蘇預備人員而設的青年干部學校。斯托帕尼不僅義務給學社的部分學生開設世界語課程,還熱情鼓勵學生們去蘇俄學習。④
外國語學社的學生除了學習外國語之外,還要求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
據肖勁光回憶:我們在這里除了學習俄文,還聽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課。我讀的第一本馬克思列寧的書就是外國語學社發的《共產黨宣言》,書的封面上有個大胡子的馬克思像。對《共產黨宣言》我們讀起來很費解,盡管字都認得,但好些術語并不明白。書是由陳望道翻譯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課也由他主講,每個星期講一課。那時陳望道是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我們都很尊敬他。⑤
在外國語學社學習期間,學生常抽空閱讀《新青年》雜志、上!睹駠請蟆犯笨“覺悟”、《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等,還借助詞典為楊明齋主持的中俄通訊社翻譯、校對文稿,配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勞動界》周刊做收發、進行謄寫。
日本學者石川楨浩講,外國語學社名義上教授外國語,李漢俊、李達、楊明齋等都在這里講授過初級外語;但“實際上是各地學生運動家和沖突封建家庭藩籬的青年慕陳獨秀之名來上海后的避難所,或者希望赴蘇俄的青年們的留學介紹所”⑥。
的確,外國語學社對學生側重于講授外國語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學習外國語,特別是俄語,是為學生赴俄留學做好語言上的準備;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學習,是讓學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信仰,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指導中國革命。
誠然,外國語學社充分利用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中精英人才的優勢,免費為學生傳授知識,這在課程設置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論文作者:陳安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