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2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重要精神,充分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方法:針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從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尋找課程思政的結合點、靈活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三方面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并在課程
【摘要】目的: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講話的重要精神,充分發揮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作用。方法:針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從“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尋找課程思政的結合點”、“靈活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三方面進行了課程思政改革,并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了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95%以上的學生對“課程思政開展情況”和“課程思政學習效果”這兩個項目的評價均為滿意及以上。結論: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良好,改革取得了初步進展。
【關鍵詞】課程思政;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改革效果;預防醫學
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教育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設,關鍵是利用好課堂這個主陣地,用好教學這個主渠道[2],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發出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動員令。
相關知識推薦:營養學論文怎么發表sci期刊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作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其主要研究食品與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預防疾病的措施、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等[3],其特殊的學科性質,使其與思政內容有更多的融合點,并為大學思政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載體。本文主要描述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中如何實施課程思政改革以及改革的實施效果,為高校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參考。
1對象與方法
1.1實施對象
以石河子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專業2016級學生為課程思政教改對象,在其專業課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中實施課程思政改革。
1.2課程思政的實施
1.2.1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開展課程思政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具體做法為:①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講座;②開展集體備課、同行聽課活動,加強思政課專職教師與本教研室教師的互動[4],搭建通力合作的育人平臺;③組織教師研讀經典,學習《共產黨員如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經典著作;④加強課程思政科研探索,形成教研相長的建設局面。
1.2.2尋找課程思政與本課程的結合點尋找恰當的思政融入點是課程思政改革成功的關鍵。本次改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政元素融入:①在講授營養與相關疾病時,將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李行亮醫生等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事跡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感受“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精神。②在講授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時,融入“雜交小麥之父”李振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事跡,讓學生深刻體會吃苦耐勞、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③在講授臨床營養時,介紹蘇祖斐、查良錠等優秀營養學家的家國情懷和感人事跡,使學生從中深刻感受其身上所體現出的忠厚公正的優良品質。④在講授膽固醇的生理作用、吸收與排泄等知識點時,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對立統一的辯政思維,使學生學會辯政地思考問題。⑤在講授平衡膳食時,介紹中國的傳統美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文化自信。⑥在講授食品安全時,引入“三鹿奶粉事件”、“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事件”等,使學生學習食品安全法規,樹立食品行業良知理念。
1.2.3靈活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思政改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案例教學”、“PBL教學”、“現場教學”、“辯論式教學”等多種方式進行思政教學,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5],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思政改革應使教師和學生均融入其中、品讀其中,教師能夠津津樂道、學生也能夠聽得津津有味;思政改革采用多元化教學可使學生在課前準備中憧憬,在實踐演練中體會,在交流研討中拓展,在是非爭辯中升華。
2結果
2.1“課程思政開展情況”滿意度
總體來看,學生對“課程思政開展情況”的滿意度絕大部分位于“很滿意”和“滿意”兩項,且不存在“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情況。其中,滿意度評價最高的項目是:“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思政活動”和“應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有88.57%的學生對這兩個項目的評價均為“很滿意”;滿意度評價最低的項目是:“利用課程實踐,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只有78.57%的學生對這個項目的評價為“很滿意”。詳見表1。
2.2“課程思政學習效果”滿意度
總體來看,學生對“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滿意度絕大部分位于“很滿意”和“滿意”兩項,且不存在“不滿意”和“很不滿意”的情況。其中,滿意度評價最高的項目是:“樹立了食品安全的理念”,有87.14%的學生對個項目的評價為“很滿意”;滿意度評價相對較低的兩個項目是:“專業認同感提高”和“政治信仰得到培養”,分別有75.71%和77.14%的學生對這兩個項目的評價為“很滿意”。詳見表2。
3討論
3.1課程思政“開展情況”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從總體調查結果來看,有95%以上的學生對“課程思政開展情況”和“課程思政學習效果”這兩個項目評價均為滿意及以上,說明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恰當地將思政內容融入到專業教學中,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促進了其德育的發展。相關文獻也提到,課程思政要堅守課堂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師在各類課程中“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將充分挖掘課程思政要素、有效設計和實施課程思政教學作為常態化教研活動內容[6]。在今后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應繼續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進一步鞏固課程思政的建設成果。
3.2課堂思政應注重對學生“三觀”的正確引導
從“課程思政開展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利用課程實踐,正確引導學生三觀”這個項目只有78.57%的學生評價為“很滿意”。與其他項目相比,學生對這個項目的滿意度較低,這可能與教師教學過程中對引導學生“三觀”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相關文獻認為,教育如果忽視了對樹立正確“三觀”的普遍重視,極易造成邪惡褻瀆正義,謬論代替真理[7]。因此,教師應加強對大學生的“三觀”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課堂思政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應該抓住“三觀”教育的根本性、確保“三觀”教育的現實性、實現“三觀”教育的超越性[8]。教師循循善誘,學生循序漸進,從而實現對大學生“三觀”的正確引導。
3.3思政教育應使學生找準自我定位,提高專業認同感
在“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滿意度調查中,“專業認同感提高”這個項目只有75.71%的學生評價為“很滿意”。相比于其他項目,學生對這個項目的滿意度較低。此調查結果與王璐等[9]的研究結果相似。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可能有,本專業的很多學生是被調劑到預防醫學專業的,可導致其缺乏深入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另外,“預防醫學專業”相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和“口腔醫學專業”較冷門,使得一部分學生常常會有“學預防沒有學臨床、口腔有前途”的想法。長期以來的這種自我認知和妄自菲薄使其常常找不到自我定位,不清楚預防醫學的社會價值。為改變這種現狀,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抓好入學教育,重視專業宣傳;提升教師教學素質,提高專業教學質量[10];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崗前實習,訓練專業技能。
3.4思政教育應加強對學生“政治信仰”的培養
在“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滿意度調查中,“政治信仰得到培養”這個項目只有77.14%的學生評價為“很滿意”,反映出此次教改中,在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養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相關文獻發現,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為:受宗教信仰和迷信思想的影響所表現出對自己有無政治信仰不確定;受外來文化和網絡媒體的影響所表現出的政治參與熱情不高;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影響所表現出的政治信仰功利[11]。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培養要求教師“對癥下藥”,正確引導學生將個人追求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樹立正確堅定的政治信仰。
4結語
從整體調查結果來看,無論是“課堂思政開展情況”還是“課程思政學習效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課程思政融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施效果較好,然而仍有一些地方有待提高,如:“學生三觀的引導”、“學生專業認同感的培養”、“政治信仰的培養”等。目前的改革已初現成效,但課程思政的教育仍任重道遠。——論文作者:邵本瑞楊海清李志威董稱仙牛強胡云華馬儒林王海霞李毓徐上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