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1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經三次追蹤研究發現,經過2012-2019年近十年的努力,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培養在博士點和學科建設,以及導師隊伍的性別、年齡、學歷、學緣、職稱等結構優化方面均有所建樹;導師的男女比例更加均衡;年輕化趨勢更加凸顯;博士生導師的學歷結構已經居于國際領
摘要:經三次追蹤研究發現,經過2012-2019年近十年的努力,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培養在博士點和學科建設,以及導師隊伍的性別、年齡、學歷、學緣、職稱等結構優化方面均有所建樹;導師的男女比例更加均衡;“年輕化趨勢”更加凸顯;博士生導師的學歷結構已經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占比逐年增高;博士生導師遴選對學歷要求愈加嚴格,對職稱的要求逐漸放寬。但是,學緣上的“近親繁殖”現象、西北地區體育學博士點空白、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數量增速乏力、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的科研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棘手問題依然存在。
關鍵詞:體育學;博導隊伍;發展狀況;追蹤研究
本文是在作者前兩次(2012年和2014年)對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隊伍的自然特征、教育背景和個人專業素養等發展主因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的第三次追蹤研究,分析其在三個時段的統計數據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內外誘因,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我國27所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的482位在職博士生導師。
(二)研究方法
1.數據采集
研究數據于2019年11月10日至12月30日通過各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的官方網站、CNKI及國家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金等網絡平臺獲取。
2.數理統計法
利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
3.邏輯分析法
綜合運用了比較與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邏輯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導師自然特征比較分析
1.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區劃分布情況分析
截止2014年,我國有21所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2017年和2018年,增加了西南大學、揚州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和吉首大學、哈爾濱體育學院5所院校,增為27所。
2.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學科分布及性質情況分析
目前我國的27所體育學博士授權單位中,除首都體育學院外,其他26所院校均成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統計顯示,這次新增的6所體育學博士點中,有3所綜合性大學,2所體育學院,1所師范學院;自此,我國培養體育學博士的院校性質為:12所師范院校,8所綜合性大學,7所體育院校。
3.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導師人數分布情況分析
本次從我國27所體育學博士招生院校共統計新增體育學博士生導師263名,目前,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數量已達562人(其中有約80人左右已因年齡等原因離職),在職482人。就全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數量增長情況看,2012-2014年兩年間共增加101人,年均增加50.5人;2014-2019年五年間共增加了263人,年均增加52.6人,年均增長速度變化不大。
前期研究提到的“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分布呈高度集中狀態”[1]的現象仍然存在,仍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華東兩地。
4.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性別分布情況分析
表1統計表明,2012年全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中的女性導師占17.2%,2014年占22.8%,2019年占28.5%,女性導師占比逐年增長,并且女性導師所占比例遠高于全國博士生導師中女性所占13.4%的比例。[2]男女導師2012-2014年兩年間分別增加78人和23人,年均分別增加39人和11.5人;男女導師2014-2019年五年間分別增加188人和75人,年均分別增加37.6人和15人;男性導師的年均增長程度有所下降,女性導師明顯提高。
5.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各學科博士生導師人數分布情況分析
由表2可知,目前我國體育學的四個二級學科的博士生導師人數占比由大到小排序分別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導師共190人,占33.8%;運動人體科學導師共171人,占30.4%;體育人文社會學導師共168人,占29.9%;民族傳統體育學導師共33人,占5.9%。排序結果較之五年前,民族傳統體育學仍居最后。
相關知識推薦:體育教學論文怎么投稿
“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經過多年不斷努力,建立了一支高水平、高質量、梯隊性運動人體科學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教師隊伍”[3]。并且,運動人體科學近年來受其“母學科如生物學、醫學、物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快速發展的影響,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劇”[4]。
反觀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由于長期以來國家層面一直采用‘奧運優先’戰略,所以民族傳統體育一直處于弱勢地位”[5]。因此,科學高效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系,培養高端專業人才,是今后我們亟待解決的任務。[1]
6.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各年齡段博士生導師人數分布情況分析
表3顯示,目前我國各年齡段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的總體分布狀況是:1961-1970年出生的導師有240人,占42.7%;1951-1960年出生的導師有182人,占32.4%;1971-1980年出生的導師有98人,占17.4%;1981-1990年出生的導師有4人,占7%;1941-1950年出生的有38人(基本都已退休離職)。
本次研究表明,前兩次研究發現的“我國體育學博士導師隊伍年輕化趨勢”[1]更加凸顯。具體到各院校的導師隊伍年輕化、梯隊性建設來看,后五年增加的3個“80后”均出自上海體育學院。
(二)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教育背景變化狀況分析
1.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各年齡段和各學科博士生導師學歷情況分析
表4統計顯示,2012年、2014年和2019年統計的有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導師分別占:56.1%、79.2%和96.2%。
“國外一流大學師資隊伍學歷水平普遍較高,美國一流大學教師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一般在90%以上,哈佛大學達到100%,斯坦福大學為97%,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也達到93%”。可見我國的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的學位水平已經居于國際領先地位。
這里需要再次指出,前期研究指出的“近親繁殖”現象依然存在。我們知道,“近親繁殖”問題會導致學術僵化,在學科發展上很難進行創新和突破。
2.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各年齡段和各學科博士生導師海外學習情況分析
表4統計顯示,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占比逐年增高。2012年、2014年和2019年的統計值分別為28.8%、34.7%和40.3%。近年來,各高校(尤其綜合排名靠前的高校)基本已將一定年齡段內教師的海外學習深造作為職稱晉升、評聘碩博導師的必要資格。
(三)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專業素養狀況分析
1.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職稱、職位(兼職)情況分析
前期研究表明,直到2010年由上海體育學院“首開評聘副教授為博士研究生導師的先例”。[1]表5統計顯示,2012年、2014年和2019年,我國有教授職稱的體育學博士生導師占比分別為98.7%、97%和92.4%,本次統計的263位導師中,出現了20位副教授職稱的博士生導師,結合上述對導師的學歷情況分析可知,我國在體育學博士生導師資格遴選上愈加與國際上一流院校的導師資格遴選要求接軌、同步,即嚴格對學歷資格的要求,放寬對職稱資格要求。
本次研究統計的263位博士生導師有近半數有黨政職務和社會兼職,相較前兩次統計有所減少。
2.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科研績效狀況分析
(1)H指數概念解析。H指數的概念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物理學家喬治·赫希教授(JorgeE.Hirsch)提出的一項旨在評價科學家個人績效的指標。H指數的定義是:如果一位科學家發表的N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被引次數不小于H,其他(N-H)篇論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數都小于H,那么這位科學家的H指數就是H。
(2)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科研績效情況分析。表6顯示,2012年、2014年和2019年三次研究的博士生導師的H指數平均值分別為11.3、11.4和11.4;平均發文量分別為61.4篇、38.9篇、53.6篇;篇均被引平均值分別為8.7次、12.7次、12.8次。研究表明,科研人員每提高1個H指數需要發文4-6篇,就是經典文獻也需要1-2篇。而一個科研人員正常情況下,1年大約發表4篇論文,這些論文有近1/4在發表后無人引證。亦即H指數的每一點提高都是作者的科研績效的日積月累。研究表明,由于2014年和2019年兩次新增博士生導師年輕人均較多,科研歲月較短,自然他們的發文量均值均低于2012年統計的博士生導師,然而他們H指數和篇均被引次數卻高于2012年統計的導師,由此可見,兩次新增的導師的科研素養正在逐步提高。
表7統計為2012-2019年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導師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和“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7年開始成為國家體育總局決策咨詢研究項目)”等科研項目情況。統計顯示,2012-2019年三次研究統計的4項國家層面科研項目的主持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分別是58.1%、54.5%和42.2%;三次研究統計的4項國家層面科研項目各項目主持人數占總人數比例分別是:國家社科基金是33.3%、37.6%、25.1%,國家自然基金是9.6%、6.9%、9.5%,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是10.6%、6.9%、7.6%,國家體育總局項目是30.7%、29.8%、7.6%(由于“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7年開始成為“國家體育總局決策咨詢研究項目”后,項目數大幅減少,因此,立項人數明顯減少)。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研究表明,經過2012-2019年近十年的努力,我國體育學博士生培養在博士點和學科建設,以及導師隊伍的性別、年齡、學歷、學緣、職稱等結構優化方面均有所建樹,體育學博士授權點從19所增加到21所再到現在的27所,除首都體育學院外,其他26所院校均成為體育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導師的男女比例更加均衡;“年輕化趨勢”更加凸顯;博士生導師的學歷結構已經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占比逐年增高;博士生導師遴選對學歷要求愈加嚴格,對職稱的要求逐漸放寬。但是,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生導師數量增速乏力;體育學博士生導師的科研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的常年存在,著實讓人堪憂。
(二)建議
1.科學規劃布局,統籌發展提高,盡早解決西北地區沒有體育學博士點的問題。2.強科研,明特色,樹信心,塑形象,加速推進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系走向成熟。3.參考國外先進院校經驗,進一步修訂完善博士生導師遴選和考核辦法。4.積極引進人才,提倡出外交流,限制畢業留校,減少“近親繁殖”。——論文作者:陳慶偉,姜波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