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0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深入考察營養配餐軟件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成效,本研究從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采用問卷調查和試卷測驗相結合的方式,以教學程序為實驗變量進行教學實驗,對基于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在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中的教學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摘要:為深入考察“營養配餐軟件”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實踐成效,本研究從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采用問卷調查和試卷測驗相結合的方式,以教學程序為實驗變量進行教學實驗,對基于“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在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中的教學效果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將“營養配餐軟件”應用到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教學中,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其學習主動性與協作能力,有力地促進學生綜合成績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和課堂教學管理能力也獲得了相應提升,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探索課堂教學設計。
關鍵詞:營養配餐軟件;翻轉課堂;“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高職院校;實施
0引言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翻轉過來,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點和概念的自主學習,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1-2]。有學者[3]研究認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能力,以及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實踐能力的養成和學業成績的提升等具有積極成效。有學者[4]采用元分析方法對37項翻轉課堂實驗和準實驗研究進行了系統定量分析,認為翻轉課堂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具有中等程度的積極影響。
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是高職院校烹飪專業和酒店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查閱相關文獻,很少見到將營養配餐軟件等信息技術和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深度融合教學相關的研究報道。本論文將“營養配餐軟件”等信息技術應用到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教學中,為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教學提供參考。
1研究設計
1.1研究目標
本研究采用調查和實驗研究的方法,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在教學過程中分別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分析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教學效果差異性。
1.2研究對象
實驗依托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的教學。本課程兼具理論與實踐的特點,教學內容有四個部分涉及營養配餐內容:(1)宴席菜單及功能性營養食譜的設計;(2)功能性營養食譜的設計;(3)特定人群營養食譜的設計;(4)常見疾病膳食配餐的設計。
研究中選取了2016級烹調工藝與營養中高職(1)班(35人)、(2)班(36人)、3班(34人)作為研究對象,并在實驗中把三個班分別設計為對照組、實驗組1和實驗組2。所有學生根據入校時成績隨機分班,且本人對實驗教學的實施并不知情。
教學環境選擇在網絡教室。學生智能手機自行下載營養配餐軟件,并與教師電腦在同一無線局域網內,通過課堂教學平臺,實現教師電腦與學生手機之間的互動聯系。
1.3教學程序設計
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共36學時,其中“營養配餐”課時為12學時。對照組和實驗組在除“營養配餐”教學模式不同外,其余授課模式和教學內容完全一致。
首先,控制實驗的無關變量,即保證對照組和實驗組的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和進度等一致。其次,考慮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的特點,研究中將課程內容劃分為模塊,再將模塊分解成知識點,每節課完成3-5個知識點的內容。最后,將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實驗的變量,分別將“傳統教學”模式作為對照組;“營養配餐軟件+個人學習”作為實驗組1;“營養配餐軟件+個人學習+小組合作”作為實驗組2。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教學模式是在尊重課程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造和創新。三種不同的教學程序詳見表1。
1.4研究方法
1.4.1問卷調查法
丹麥心理學博士士克努茲·伊列雷斯教授的全視角學習理論[5]:兩個過程和三個維度。“兩個過程”是指獲得和互動兩個過程,其中獲得過程主要指個人心智的獲得過程,而互動過程主要依賴時間、空間、物質條件和社會環境等,這兩個過程基本是同時發生并且同等重要。“三個維度”是指內容、動機和互動,內容維度主要包含學習知識和技能等,動機維度主要包含學習動力和情感等,互動維度主要包含學習活動和合作等。
依據克努茲全視角學習理論,并考慮到課堂教學是一個社會情境(教師與學生),設計調查問卷的維度分別為學習內容與資源、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環境與合作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每個維度內設計5個問題,共20個問題。
1.4.2試卷測試
課程教學結束后,采用百分制的試卷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試卷包括20個單項選擇題、10個填空題和20個判斷題,基本包含“營養配餐”模塊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營養素等教學內容。
2實驗結果
2.1建構教學模式的基本架構
基于“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目的和要求,結合我院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的實際情況,對基于“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驗進行如下建構:以“建構主義”為基本理論依據,在“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總框架下,創建有利于“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發揮的崗位情景,將崗位知識需求與專業課程教學有機融合。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中有三個模塊教學涉及到“營養配餐”,將營養配餐軟件應用到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中進行實踐創新性教學研究:主要包括“宴席菜單的設計”、“功能性營養食譜的設計”、“特定人群營養食譜的設計”和“常見疾病膳食配餐的設計”等四個教學模塊。
2.2問卷調查數據
基于“營養配餐軟件”的翻轉課堂教學結束后,向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105人)發放問卷調查,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分別對三個組(對照組、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問卷數據進行了方差檢驗,數據詳見表2和表3。
從表2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對照組”、“實驗組1”和“實驗組2”在“學習內容與資源”、“學習動機與態度”、“學習環境與活動”、“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總體評價”等五個方面的得分平均數均呈遞增的趨勢,表明學生對教學模式的認可程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是:翻轉教學模式、準翻轉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
從表3的方差檢驗統計結果來看:三種教學模式在五個變異來源上均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這表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準翻轉教學模式”和“翻轉教學模式”等三種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效果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其中“學習內容與資源”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兩個維度的方差值絕對數相對較小,由于在這三種教學模式下,學習內容基本相同,學習資源僅增加了一個“營養配餐軟件”,應用“營養配餐軟件”的課時占總課時不到五分之一,所以“學習內容和資源”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另外調查數據說明“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程度比學習動機與態度和學習環境與活動也要小得多。
2.3試卷測試
在學期結束后,同時對三組學生進行了“營養配餐”知識點測驗,并對考試成績進行了統計。根據低于60分為“差”,60分至70分為“中”,70分至85分為“良”,85分以上為“優”四個等級,數據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
結合圖1和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三個小組學生的書面考試成績與問卷調查數據存在差異性。首先,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學生試卷測驗成績在四個等級人數基本持平,這表明,“準翻轉課堂”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掌握“營養配餐”知識方面并無明顯的優勢。其次,按照“對照組”、“實驗組1”和“實驗組2”的順序,考試成績的學生數及所占比基本呈上升的趨勢,也就是說,基于“營養配餐軟件”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考試成績。最后,“實驗組2”在“優”和“良”等級上的學生數最多,這說明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效果上遠大于“傳統教學”和“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
2.4教師心得
實施翻轉課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動力及興趣,積極自主或團體協作預習課程,通過教學視頻解決疑難問題,然后主動合作交流并完成相應作業,能深刻體會到學校的樂趣。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被老師傳授教學知識點,而是主動地探索新知識,主動地應用新知識,并在合作學習交流中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翻轉課堂促使教師們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度探索研究,包括課堂教學的導入、實際教學案例、教學程序的設計以及信息化技術的運用等。同時,課堂管理得到轉變,教師將從“傳統課堂上”始終關注課堂上的學生動向轉向怎么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教學重點和難點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授課教師還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前期準備需要很多精力,并且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難度都較大,對授課教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同時,跟“傳統教學”相比,“翻轉課堂”教學進度較難控制,往往會因為課堂時間不足,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
推薦閱讀:營養學的核心雜志有哪些
3結語
綜上所述,將“營養配餐軟件”應用到高職“食品營養與衛生安全”課程教學中建立的翻轉課堂,對高職相關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及其興趣,積極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其次,翻轉課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依據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課前設計教學的目標更加明確,課堂中,學生學習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因此課堂教學效率更高。最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促進教師進行教學的深度研究,有利于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教學能力。此外,翻轉課堂教學也存在不足,前期準備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有時教學進度難以控制,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