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19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讓兒童參與研究逐漸成為了解兒童的最佳方式。過去我們了解兒童總是基于成人視角去調查、研究兒童,現在我們嘗試著基于兒童視角讓兒童參與研究。本文從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意義、影響兒童參與研究的因素及基于任務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方法進行闡述,讓兒童參
摘要:讓兒童參與研究逐漸成為了解兒童的最佳方式。過去我們了解兒童總是基于成人視角去調查、研究兒童,現在我們嘗試著基于兒童視角讓兒童參與研究。本文從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意義、影響兒童參與研究的因素及基于任務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方法進行闡述,讓兒童參與研究成為普遍的現實。
關鍵詞:兒童;參與研究;影響因素
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由來已久,但是兒童參與的本質正隨著社會中童年的變化而變化。隨著人們對兒童認識以及兒童能力的肯定,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注重讓兒童參與研究,以獲取兒童的觀點與看法,兒童不再被視為被動的調查對象,而是作為研究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讓兒童參與研究已經成為兒童研究的趨勢。下面,筆者將就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意義、影響因素及方法進行探討。
一、讓兒童參與研究的意義
讓兒童參與研究意義何在?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看法,兒童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與看法,我們必須給予尊重。讓兒童參與研究不僅是對兒童參與權的保護,更是我們更好做決定的基礎。因為兒童的觀點是最能反映他們需要與生活的,是成人無法真正體驗與獲得的。
(一)讓兒童參與研究的實質是保護兒童參與的權利
參與是兒童所擁有的權利[1]。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參與權是兒童人權的重要方面,兒童有權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2001年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中也明確提出要“改善兒童生存和發展環境,尊重并鼓勵兒童積極參與”。隨著新兒童社會學的興起,人們在兒童研究越來越重視兒童對研究的參與。
兒童自己的權利應在成人的支持下由兒童自己爭取,研究結果中也應該有兒童自己的聲音[2]。讓兒童參與研究也是維護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基礎,兒童的愿望和觀點應被理解、被考慮,提升他們對于關于自己的研究的感受力,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兒童參與是兒童參與權的具體化。因此,以兒童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可以嘗試讓幼兒參與研究,諸如兒童參與教育活動、社區活動、參加志愿服務等。
(二)讓兒童參與研究有利于獲取兒童看法并做出更好決定
我們的兒童在人類改造世界和自己的能力發展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兒童是自己生活的專家,兒童對于關于自己生活的研究有自己的看法,忽視兒童專家的觀點與建議是不明智的。如果想了解兒童對早期教育機構滿意度,不讓兒童參與研究,獲取兒童的看法和建議是無法去改進現今的早期教育機構的。很多機構和學校開始嘗試讓兒童參與研究并采納他們的意見。例如有研究者讓兒童參與兒童游戲觀的調查,并采納兒童話語解釋兒童的游戲觀,豐富兒童的游戲相關理論。
(三)讓兒童參與研究是對兒童能力的肯定
過去我們持著“兒童無能”觀念或兒童存在語言缺陷和清晰表達能力的觀點,而不讓兒童參與研究。年幼兒童雖然在詞匯上由于經驗有所限制,但兒童有一百種“語言”,只不過成人無法理解。因此,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兒童應采用不同的“語言”讓兒童在參與研究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年幼兒童缺少清晰表達能力或羞于表達更適宜采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觀點,而具有一定讀寫水平年長的兒童更適宜采用工作表或者日記的方式表達觀點與看法。這些都是在肯定兒童能力的基礎上讓兒童參與研究。讓兒童參與能力范圍的研究是尊重兒童,保證兒童參與權的享有與執行。
二、影響兒童參與研究的因素
(一)兒童社會地位:受成人控制的社會群體
兒童常被成人中心的觀念邊緣化,他們更容易遭受不平等的能力關系對待。成人在研究中天然的優越感和成人對兒童主體能力的懷疑,使兒童遭受不平等對待,兒童的社會地位更是直接影響其參與研究的力度。如在了解兒童游戲觀時,成人或者研究者往往忽視兒童作為游戲主體對于游戲的理解,單純通過觀察、經驗總結游戲特征與本質,并沒有讓兒童參與到游戲觀的研究中。
兒童的生活受控、受限于成人,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兒童無能、認知能力低,而是來自于兒童社會地位。問題的產生的關鍵是理解兒童,兒童應該作為具有獨特經驗與思想的“社會群體”而不應以兒童的能力和年齡作為成人與兒童參與研究的界限。
(二)成人對兒童的態度:理解兒童存在差異
研究者對童年及兒童的社會地位的態度影響他們對兒童研究的理解及研究方法的選擇。也就說,成人對于兒童的理解存在差異的,他們對兒童的態度影響兒童參與研究的程度以及所選用的方法。成人對兒童的看法主要有兩個觀點:一是認為兒童與成人無本質差異,一是認為兒童與成人具有本質差異。將兒童視為無異于成人的研究者,一般采用成人的方法與兒童一起研究。雖然肯定兒童的能力,但研究者并沒有將“成人—兒童”區分開來,而是將兒童看成成熟的有能力的人。
然而,這種方法容易導致成人研究者與兒童主體能力的不平衡,并不適宜采用。最近,James等研究者提出了另外一種觀點:兒童與成人相似但能力不同。他們更傾向于將尊重兒童的能力作為選擇研究方法的依據。因此,開創了很多的創新適宜的研究方法,如攝影法、日記法、句子完整、寫作、畫畫、錄音、工作表等。因此,為了避免因方法不適宜而導致關于兒童的研究結果失效。
(三)兒童本身:有別于成人
兒童的大腦和思維與成人的根本不同。兒童是人,但并不是“小大人”,是有別于成人的人。兒童本身的獨特性也是影響其參與研究的重要因素。兒童的體驗是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成人的描述是從自己的觀點對兒童體驗的描述,這兩者是存在巨大的差異的,就如卞之琳的斷橋所言“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雖都是“風景”但兩者所看到的風景是不一樣的。
與兒童一起研究或與成人一起研究的區別在于兒童詞匯的適用與理解有限,理解世界的經驗也相對貧乏,視野也相對狹小。和5歲的兒童一起研究和18歲的兒童一起研究是否完全不一樣,是很難下定論的。雖然發展觀認為和年有兒童和年長兒童一起研究存在一些區別,諸如此類的爭論時值得推敲、批評的。兒童的發展模式并不是普遍的,而是社會與文化的具體化。在理解了兒童有別于成人后,就能理解關于兒童的研究可以嘗試從兒童視角進行研究。
三、基于任務讓兒童參與研究的好方法
采用適宜的研究方法是兒童參與研究的中心問題。盡管我們強調兒童是有能力的主體,但較之成人,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因而應提供適宜的方法供兒童選擇以便參與研究。和兒童一起研究的有效方法就是結合與成人一起研究的傳統的研究方法以及與兒童一起研究方法相結合。通過運用傳統的“成人”研究方法,如參與式觀察、訪談,兒童被視為成人,并擁有能力。因此,“兒童友好”的方法并未獲得支持。盡管如此,兒童由于缺少與不熟悉的成人在一對一情境中溝通交流的經驗,諸如運用“基于任務”的創新方法能使兒童與成人研究者更舒服。具體來說,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繪畫法
繪畫被認為是早期兒童表征情感、探索和學習的有力手段,也是早期兒童交流他們認為有意義事件的一個手段。繪畫法主要是讓兒童在一定時間內根據研究者提供的主題進行作畫的方法,即讓兒童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繪畫法可以激發兒童的興趣,兒童可以通過創造性繪畫積極參與研究。繪畫時,會給兒童一定的時間思考想描繪什么,并更改或者增加繪畫內容上,給予兒童更多的掌控權,避免訪談中僵硬應與答方式。繪畫結束后,研究者與兒童討論繪畫作品,并進行訪談。繪畫法可以讓兒童更好地參與研究獲取兒童真實的想法并可以避免成人強加的看法。
同時,繪畫法促進兒童與研究者相互信任的有效方法。此外,繪畫法可以更直觀地展示兒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盡管如此,繪畫法不應僅僅被視為兒童參與研究最適宜的方法,因為這還是有賴于兒童實際的認知繪畫的能力。例如,生活在偏遠農村的兒童,缺乏繪畫實踐,缺乏接觸大眾媒介的機會,使得他們的繪畫范圍小和類型少,而參加過繪畫興趣班的城市兒童由于實踐多和經驗豐富,繪畫的內容、范圍更廣泛。因此,在采用繪畫時可以嘗試讓兒童進行解釋,以完善資料。
(二)照片引談法
照片引談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由約翰·科利爾(Collier,J.Jr)于1957年提出來。約翰·科利爾并于1967年,與麥爾卡·科利爾(Collier,M.)合作出版了《視覺人類學:照片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一書[3]。照片引談法作為兒童參與研究的方法,主要指研究者依據照片為媒介與兒童進行談話,從而獲取兒童對生活、社會、世界的認識與理解的一種研究方法,這里的照片主要指由兒童自己所拍的照片[4]。
在兒童正式采集照片之前,研究者需每個參與研究的兒童提供相機(手機、ipad等亦可)并告知兒童使用的方法,讓兒童在規定的時間內(一般為兩周)根據研究者的主題、規則和要求拍攝獲取相片。獲取照片后,研究者進行初期的編碼并根據拍照時間的順序開展引談。引談的內容應包括:照片所涉及的內容如人物、動物,以及照這些照片的原因并就研究者研究主體進行引談。照片引談法是兒童表達想法的有趣方法,是獲取研究者無法直接觀察到日常生活的有效方法。但是,照片引談法很容易受季節的影響,因此在分析兒童觀點過程中需讓兒童對這些照片的描述與理由進行解釋。
(三)日記法
另一個就是“基于任務”的日記法。這種方法是讓兒童記錄從起床到睡覺所做的事情,并有選擇的進行解釋或者對一日情況寫一篇作文。日記提供關于兒童日常生活的信息、習慣,展示了放學后的不同活動打破了“女孩幫母親而男孩幫父親”的傳統觀念。該方法適用于高年齡段的兒童,至少在小學一年級之后,因為6歲之前的幼兒通過寫字記日記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會比較困難。
很多研究者并不喜歡采用該方法,因為兒童持續寫的日記很慢,而且兒童一開始對這個方法很不熟悉也可能造成研究對象的缺失。研究者可以比較不同性別的兒童,不同年齡的兒童,不同家庭兒童的日記或作文獲取他們的理解與觀念。
但利用日記法的一個障礙就是這有賴于兒童的寫作水平。初期,兒童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寫第一篇日記,一段時間后,他們很快就可以寫完一篇了。他們更傾向于僅僅寫主要的活動,很少提到即興的活動或是工工作中玩的活動。季節影響他們所描述的活動。兒童的老師鼓勵他們寫日記而且不布置作業。這導致很多父母督促孩子每天寫日記。因此,采用此方法,應該根據兒童家庭情況進行抉擇。
(四)馬賽克方法
馬賽克方法由英國學者克拉克(Clark)和莫斯(Moss)在一項關于“傾聽年幼兒童對于早期教育機構的看法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提出來的[5]。該方法主要講傳統的研究方法諸如,觀察法、訪談法以及使用相機拍照、旅行、繪圖、角色扮演等參與式工具來獲取兒童的經驗或看法。該方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將參與式方法與傳統的方法結合起來收集兒童和成人的觀點與看法,形成馬賽克片區。
第二階段,將馬賽克片區拼成一幅有關看法和經驗的整體圖畫,并就其展開討論,包括研究者與兒童,兒童與兒童,研究者與研究者、研究者與家長、兒童等之間的討論。第三階段,根據傾聽結果作出實踐決策。馬賽克法著重強調文獻收集的系列過程,如敘事觀察、早期兒童繪畫、角色扮演、與家長及關鍵人物的會談、攝影和徒步旅行等[6]。
(五)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繪畫法、照片引談法、馬賽克法、日記法是兒童參與研究表達個人觀點與看法不僅有趣且是“有利兒童”的參與式方法,可以弱化研究者與兒童能力不平等的關系,有效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同時,較訪談法和觀察法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讓多個兒童同時參與研究,更快獲取信息。
這些方法之所以為被認為最適合兒童參與研究的方法,原因在于這些方法可以讓兒童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選擇不同、有趣的任務,讓兒童更加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參與研究。利用這些可視的、寫作的方法的困難在于特別是會在大班級中同時產生大量的數據,這就導致很多問題很難進行具體的討論。當然,僅僅依靠任務型的方法讓兒童參與研究是不夠的,必須輔之觀察法。
因為兒童不可能對每幅畫、相片、圖表進行描述,而且他們所說的和他們現實所做的也是有差別的。雖然這些新興的方法更有利于兒童參與研究,但是這些方法不能僅僅“有利兒童”,還應“有利研究”“有利個人”。因為研究者在讓兒童參與研究本身就是有一定目的。研究者應該在肯定兒童能力的基礎上不偏袒兒童,在保持他們參與研究的興趣的同時促進他們對世界理解能力的提高。
在讓兒童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來獲取有用的相關資料,因為不同的兒童對于研究方法的喜歡傾向和能力是不一樣的,找到完美的方法讓兒童參與研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多元的研究方法不僅能夠避免研究過程中的乏味,減少單一研究方法可能導致的偏見,并且有助于通過對研究數據進行交叉論證來評估不同方法的有效性[7]。
此外,研究者應避免將所有兒童視為一群體而忽視兒童的多樣性。研究方法的選擇有賴于研究環境;有賴于生活中中研究主體所處的階段;有賴于年齡、能力、經驗、喜好、文化環境和物理環境,也有賴于研究者的研究問題和研究能力。以人為本的研究就是尊重個體,考慮主要不同群體的差異包括階級、年齡、性別、能力、倫理、文化等。兒童參與研究還待繼續探索和推進。
參考文獻:
[1]馬曉琴,曾凡林,陳建軍.兒童參與權和童年社會學[J].當代青年研究,2006(11):47.
[2]史秋琴.兒童參與與公民意識[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30.
[3]Collier,J.Jr.,Collier,M.VisualAnthropology:PhotographyasaResearchMethod[M].Albuquerque,NM:UniversityofNewMexicoPress.1986:125.
[4]李春良,張二鳳,楊大偉.照片引談法在國外兒童研究中的運用述評[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5(7):91:.
[5]Clark,A.Howtolistentoveryyoungchildren:Themosaicapproach[J].ChildCareinPractice,2001(4):333.
[6](英)慕荷吉,阿爾班著.費廣洪,鄭福明譯.早期兒童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2.
[7]DarbyshireP,MacdougallC,SchillerW.Multiplemethodsinqualitativeresearchwithchildren:moreinsightorjustmore?[J].QualitativeResearch,2005(4):417.
相關刊物推薦:教育導刊審稿程序是什么
每本期刊都要經過一個審稿程序,首先需要編輯部的初審,再經過同行專家評審,再到責任編委復審,最后再到主編終審,一篇論文才夠被審核完成,評審時審稿人決定“修改后再審”的文稿修改后仍送原審稿人復審,作者根據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后的稿件,由相關專業領域的編委進行復審。復審最多只能進行2次。《教育導刊》這本期刊同樣如此,大致都要經過以下審稿程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