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8-0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2016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曾兩次來到龍江視察,為龍江全面振興指明方向,并多次強調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支柱,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2019年9月16日,黑龍江省省委書記張慶偉深入大慶走訪調研中提出大慶要堅持工業強市發展戰略,走出轉
摘要:2016年至今,習近平同志曾兩次來到龍江視察,為龍江全面振興指明方向,并多次強調“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支柱,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2019年9月16日,黑龍江省省委書記張慶偉深入大慶走訪調研中提出大慶要堅持工業強市發展戰略,走出轉型發展全面振興新道路。大慶要依托固有產業基礎和自身特色優勢,在十四五時期把握機遇,對自身發展找準定位、搶占先機,持續推動壯大接續性產業,堅持以創新帶動產業發展,走出大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關鍵詞:大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1.大慶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大慶擁有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1959年勘探發現大慶油田,自此已開發建設60余年,大慶工業發展始終走在國家前列,據不完全統計,大慶已累計生產原油23.7億噸,上繳利稅2.9萬億元,為國家經濟發展和能源保障起到推動支撐作用。但近年來,國際油價飄忽不定有呈斷崖式下跌的趨勢,大慶原油產量逐年縮減,一直占據黑龍江省GDP榜單前茅的大慶2015年出現首次負增長,但經大慶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工業企業發展壯大,在2016年重回合理區間內,隨后通過企業培育壯大逐年提升,直到2018年達到0.5%,其中地方規上增速達到15%,大慶企業開辟新道路腳踏實地走出一條“U”型曲線。大慶作為工業城市是黑龍江省工業發展建設的“排頭兵”,2013年—2017年,規上工業占全市經濟的比重分別為61.8%、59.2%、44.8%、41.7%、44.7%,可以看出,即使在發展困難的年份,占全市經濟的比重仍然超過[1]40%。2019年規上工業占比更是高達50%以上,截止目前,工業仍然是大慶經濟發展的“壓艙石”。
近年來,以汽車、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生產加工、高端裝備、“互聯網+”等“非油”產業在加速發展,油與非油產業的比值也在逐年逐年降低,大慶工業產業發展正在從“一油獨大”到“百花齊放”方向迅速轉變。大慶市工業園區提檔升級建設也取得階段性成果,園區不斷改革創新管理模式、激發園區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目前共有國家級2家、省級7家。大慶工業體系發展建設較為完備,可生產200多個品種1000多個牌號的化工產品、1500余種中高端農副產品、400余種新材料產品,油頭化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等多元化工業體系正在加速構建。在“十四五”期間,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動蕩變化,工業發展風險和變數增大的環境下,大慶工業發展“危”與“機”并存,大慶要依托自身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以大慶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為契機,善于從變局中謀新路,在危機中育新機。把握歷史性機遇,精準定位、搶先占位,加快推動百年油田建設,持續培育壯大接續產業,不斷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工業發展質效的新躍升。
2.大慶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問題
推動大慶的高質量發展,工業經濟既是基石,也是源泉。長期以來,大慶工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積蓄了強大動力,但對照“十四五”時期的新要求,大慶工業發展自身存在短板差距、癥結瓶頸以及衍生問題較為凸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2.1大慶城市轉型發展工業經濟發展面臨“四大難關”
一是大慶油田產量戰略性減產。大慶油田在連續27年高產5000萬噸、12年穩產4000萬噸后,從2015年開始戰略性減產,“十三五”期間計劃年均減產130多萬噸。按照65美元/桶油價測算,每年的硬減量將直接影響全市工業增加值30億元左右。大慶工業經濟發展仍存在“一油獨大”的現象,所以油田產業的減產對于油田衍生企業和油田輻射企業將造成較大沖擊,阻礙大慶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距“十四五”規劃現實目標差距較大。在中直企業持續負向拉動的同時,地方規上工業增長乏力,增加值由2015年的243.8億元減少到2018年的232.6億元,即使2020年企業運行態勢有所好轉,支撐全年工業增加值完成1400億元總量、增長2.5%的目標也非常困難,在“十三五”收官與“十四五”規劃實施之年,大慶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腳步正在逐步加快,但工業經濟還未實現“百花齊放”的局面,在接續性產業發展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三是區域經濟競爭壓力逐年攀升。2018年,大慶規上工業增加值僅為0.5%、增長速度排在黑龍江省末尾,規上工業總量銳減由1970億元減少至320億元,與全國工業強市相比較,大慶市主營業務企業收入超過10億的規上工業企業僅有21戶,較比蘇州、上海、天津相差較大,同比大連、東營等城市也有差距,比東營市少208戶。目前,吉林省依托長春市正在努力打造千億級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遼寧大連、丹東、錦州等沿海城市正在構筑一體化發展經濟帶,大慶在參與更大區域經濟循環中存在“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現象。四是大慶工業園區負荷承載壓力較大。大慶市土地規劃利用較高,2000年至今已有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水利學校等多所高校落戶大慶,以沃爾沃為代表的眾多企業相繼入駐大慶,大慶工業園區、創業孵化基地也逐年擴增,現如今大慶市高新開發區面臨無大面積工業項目建設用地局面,但不僅于此,經開區等多個經濟開發區也面臨無地可用的窘境。大慶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也存在諸多問題,地處大同、紅崗等地的工業園區在組織機構建設上尤其是專業化工業園區公共管廊、管線等基礎設施建設仍舊未配齊健全,工業園區缺少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在項目研發、生產、處理、加工等環節還有待提升,承載企業項目能力略顯不足。
2.2大慶對照現代工業發展新要求存在“三大挑戰”
一是工業企業結構發展不均衡。大慶工業企業發展仍舊依靠石油與天然氣兩大產業支柱,石油與天然氣衍生企業也在逐年擴增,據統計,2019年大慶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60.7%,石化工業占比21.3%,油化合計占比達到了82%,大慶工業仍然無法擺脫“一油獨大”的發展格局,近年大慶擴大完善產業鏈結構、“筑巢引鳳”匯聚人才、招商引資吸納企業,但大慶目前僅有石油與石化兩大支柱工業企業能夠達到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的指標,除此之外,只有沃爾沃等汽車產業和古龍農業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達到200億元,高端設備、新能源、互聯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還在培育壯大過程中,真正實現支撐大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產業鏈結構還未成形。二是大慶市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大慶市共有五區四縣,其中四縣主要依托畜牧、農業產業以及其衍生企業為主,五區中工業企業發展較快較好也主要集中在龍鳳區、讓胡路區、薩爾圖區等油田、石化企業,其中僅有高新區擁有數量多、較為完善的戰略新興產業結構,其它地區主要依賴于油化、石化裝備產業,各地區產業機構存在天然差距。橫向比較看,2018年高新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11.6億元、占全市規上工業的8%,除肇州縣38.7億元、經開區24.5億元、讓胡路區11.3億元以外,其他縣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均沒有超過10億元。縱向比較看,2014年—2018年,縣區規上工業平均增速5.7%,其中3個縣區正向增長、7個縣區負增長,這說明大慶市部分縣域工業經濟近年來不增反減。三是企業與人才隊伍配置不夠全面。大慶“非油”工業發展起步較晚,產業結構不完善,企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儲備人才均有不足且引進困難,優秀的企業家數量總體偏少,特別是具有影響力、代表性的領軍型、戰略型企業家較為稀缺。主要是大慶與南方發達地區在招商引才政策上存在差別,大慶在引進企業和人才還在沿用“一事一議、一企一策”的老辦法,但近年來隨著大慶在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相繼減少,對于優質企業和人才吸引力下降,導致難以吸引到具有潛力和資本的企業以及人才。尤其是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影響,企業管理者在經營管理、市場開拓、資本運作、自主創新等方面的能力素質存在缺陷,大慶市政府在民營企業家培訓管理、民營企業扶持共建等方面還未形成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亟需加快出臺符合實際更加科學、規范、固定、成體系的招商引才政策。
相關期刊推薦:《大慶社會科學》是由大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主辦,大慶石油管理局政工研究會、大慶市金融學會協辦的惟一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科類綜合性理論期刊,系黑龍江省社科類二級期刊。榮獲大慶市新聞出版先進單位;大慶市機關先進科室。設有:大慶可持續發展研究、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建言獻策、新農村建設、企業天地、金融窗口、學科百家、大慶史話等欄目。
3.大慶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分析
3.1延伸拓寬產業鏈體系,增強創新內生動力
大慶市政府應著力發展打造有潛力、有優勢、有基礎的企業、品牌和產業,在延伸產業鏈結構中為企業發展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千億級”產業集群。按照“少油多化”的思路加快建設“油頭化尾”項目。依托沃爾沃汽車領軍品牌引領和輻射效應,積極拓寬完善產業鏈體系,發展建設一批汽車保養、維護售后、零部件加工生產、4S店等衍生產業集群。利用天然優勢助力發展畜牧、農業以及衍生農產品加工產業,推動建設“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項目。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新興產業迅猛發展,按照“高端化精細化”的思路,加快復合型、精密型、高端型、智能型生產企業發展,搶抓國家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范區建設契機,按照“以資源換市場、以市場帶制造”的思路,組合開發建設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項目,加快形成多點支撐的工業經濟增長極。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敢于大力扶持,形成政策洼地,重點培育高附加值、適合當地條件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技術等新興產業[2]。引導和激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與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倡導本地企業與國內外其它“兄弟”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共建研究中心,在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力度上進一步提升,探索完善各項激勵機制與扶持政策,對承擔國內外各項重大課題研究的企業予以優先資助。同時,大慶市政府牽頭依托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5所駐慶高校的師資力量、技術成果、人才優勢與大慶市各類優質企業、創業孵化基地、工業園區合作共建一批“市校企”共享、共建、共融開發合作平臺,鼓勵學生畢業后留慶工作、“雙師型”教師到企業兼職或階段性任職。
3.2增強工業園區項目承載能力,擴增突顯園區集聚效應
首先,要夯實大慶工業園區基礎機構建設,充分利用好這一載體,推動大慶工業經濟集群、集中、集聚高質量發展。探索建立園區用地儲備、“標準地”、占補平衡、指標置換等新機制,推廣經開區、龍鳳區工業地產開發模式,強化工業用地保障。在完善水、電、氣和污水設施基礎上,利用龍虎泡水源轉換契機為經開區、德力戈爾工業園區等提供充足工業用水,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建設自備電廠,持續加大三個化工園區熱電、污水處理、輸送管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力滿足工業項目建設需求,強化基礎設施承載保障。依托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范區建設,加大與油化企業的溝通協調,千方百計降低電、氣、水等要素價格,打造用能成本洼地,強化要素供給保障。對于大慶市各地區工業園功能與定位進行分類,充分發揮項目的主體帶動作用,推動各產業園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將新建、改革、新興項目企業向工業園區靠攏,大力支持園區間、地域間合作共建一體化發展,利用平臺吸引更多優質產業入駐園區,尤其注重綜合型、品牌型、補鏈型、潛力型企業、項目向園區集中聚集。加快高新區產業園提檔升級進程,打造為項目承載能力強、產業鏈條完整、科技研發突出、技術創新領先的市校企融合共建發展園區。
3.3招大引強積攢后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十四五”期間大慶市要積極吸納更多優質企業入駐大慶,一是要堅決打破“一事一議”的傳統招商路徑,堅持解放思想、破舊立新,重塑大慶招商引資優勢。應充分吸收同類型城市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經驗做法,結合大慶自身工業產業結構與天然地理優勢圍繞資源、地域、環境、生產等基本要素進行深入剖析、挖掘、研究、凝練,從政策導向、激勵機制、優惠扶持和人才引進,以及企業類別、企業規模、人員結構、成果轉化等多方面入手研究,建立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激勵機制,形成簡單、明晰,有吸引力、易操作的招商引資政策,提升人才引進待遇與企業扶持力度。二是要開拓創新精準招商若干舉措。建立常態駐外招商機制,統籌國家關于新一輪東北振興、中央預算內投資、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和建設“百年油田”等各項支持政策,沿著延鏈、補鏈、強鏈方向挖掘論證、生成項目,最大化爭取政策紅利。圍繞“油頭化尾”、汽車制造、食品加工、畜牧業、農業等大慶重點產業板塊,大慶應組織“專業招商工作組”常年駐守長三角、京津冀等重點招商區域,尤其是對于企業規模較大、納稅能力較強、輻射帶動范圍較廣、品牌影響力較大的企業更是要不間斷開展靶向招商、精準招商、上門招商等多手段、多方式招商形式,促成企業落地大慶、扎根大慶。同時,大慶也應分派“機動招商工作組”游走于全國各地對優質企業進行定點招商,對于有潛力、優質、成果轉化率高、生產能力強的接續性產業進行定點招商、敲門招商,擴大接續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結構,為大慶市工業企業招大引強積攢后勁。在加大招商力度和政策的同時,持續優化駐慶企業營商環境也是重要環節,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大慶市政府就要提高政務服務效能,以“貼心”的過程服務、“滴灌”的政策供給,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生態,加快向廣州、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和哈爾濱、沈陽、大連等工業型城市學習,著力把土地規劃、環境測評、質量檢測、成果轉化、項目資助等重點領域審批事項辦結時限壓縮窮盡,力爭做到辦事不求人、多項業務線上同時辦理,減少企業人員線下往返時間。同時,優化營商環境就要進一步優化法治環境和強化優質服務供給,嚴格落實監管制度,對于妨礙企業良性發展、生產運營、公平競爭的“老賴”堅決打擊治理。大慶市政府應借鑒發達地區經驗,圍繞融資難、用人難等多項問題進行改進,加強對于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服務政策,在子女入學、就醫、保障住房等方面予以解決,保障惠企政策精準落地,持續優化大慶工業企業營商環境。——論文作者:初金哲12袁吉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