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8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長三角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三個省的地級市上市公司IPO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分析。檢驗了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培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上市數量、還是上市公司質量,對長三角經濟發展都有顯著促進作用。城鎮化率
摘要:以長三角地區江蘇、浙江、安徽三個省的地級市上市公司IPO為樣本,運用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分析。檢驗了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培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檢驗結果表明,無論是上市數量、還是上市公司質量,對長三角經濟發展都有顯著促進作用。城鎮化率的提升、政府的財政性投資,以及國有上市公司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上市公司培育;長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固定效應模型
一、引言
長三角在我國經濟中舉足輕重,也是我國經濟創新驅動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本文試圖探討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培育與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由于長三角地區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均衡,存在著產業結構差異、經濟總量差別、發展條件不同等,差異性顯著[1]。為了使樣本具有代表性,選擇了地級市的上市公司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研究結果表明,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培育對本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
二、文獻綜述
Myers-Majluf論證了企業融資結構選擇的偏好是:內源融資,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然后是外源融資,外源融資的順序是先進行債權融資再開展股票融資[2]。楊潔、郭俊峰論證了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區域,IPO發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3]。郭俊峰、陳耀輝、劉芳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穩定程度對經濟增長是正向影響,影響因子的貢獻達到60%,而國家制度和行政干預對經濟的影響較低,影響因子的貢獻只有9%,區域經濟越發達,其促進作用越微弱[1]。陳守東、楊東亮、趙曉力實證分析了地區經濟的增長速度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地區的金融發展速度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受該地區金融本身發展水平的制約[4]。ColinMayer和WendyCarlin認為如果上市公司IPO融資的比率和外源融資比率都比較低,而公司的內源性融資比例較高,則股票市場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很小[5]。
相關期刊推薦:《五邑大學學報》創刊于1987年初,常設欄目有“僑鄉文化研究”“南粵名人研究”“文學藝術”“史學園地”“經濟與管理”“哲學與法學”“語言探究與教學”“高教改革與探索“等。
綜上所述,上市公司IPO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國外學者認為作用有限,而國內學者則認為作用明顯。
三、研究設計
(一)理論假設
融資是股票市場的基本功能。首先,上市公司相對于非上市公司有著較強的影響力。上市公司在申請上市時要進行嚴格的資格審核,容易取得投資人的信任,發展前景好。其次,上市公司以其規模效應,在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有利的地位,優勝劣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第三,我國為了扶持科技創新企業,專門設立了創業板、科創板,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場所。第四,上市公司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經濟結構調整的領軍企業[6]。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地級市上市公司的數量、質量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檢驗
通過表2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數量的均值為2.1918,說明39個地級市平均有7.951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營業收入為27.304億元。同時可以發現上市公司數量和營業收入的極差和標準差均較大,這反映出盡管我國呈現上市熱潮,但各個地市間依然存在差異和分化。
通過Spearman相關系數檢驗可以發現,所有自變量都與因變量人均GDP有顯著的相關性關系。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二)基本分析
驗證之前文章的結論,即上市公司數量是否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正向作用。即使集中于長三角地區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
分析截面數據的常用模型有三種:混合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我們采用以下步驟選取合適的模型:(1)比較混合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紤]到長三角地區不同地級市經濟基礎不同,經濟結構差異很大,市場開放度也不同,生產總值懸殊,不難理解簡單的混合效應模型并不適用于我們的研究樣本,同時,F檢驗的結果也表明固定效應模型合適程度更高。(2)比較隨機效應模型和固定效應模型。運用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顯著拒絕了個體效應與回歸變量無關的假設,即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所以我們最終選用固定效應模型來進行分析。
從表4中可以發現,無論是否控制其他變量,上市公司數量Num和營業收入Revenue都在1%水平下顯著大于0,這說明了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和營收水平的提高都可以對地方經濟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從控制變量方面來看,人口的城鎮化率People顯著為正,在3.156左右,說明了我國城市的發展伴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中也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投入Gov顯著在1.3以上,說明當地政府的財政投入等政策能有效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社會投資Invest也在1%水平下顯著大于0,表明社會投資對當地經濟發展亦具有正向影響。
(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影響分析
鑒于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需要研究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數量在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否有不同的影響。首先,需對城市的發展階段進行定義。這里不妨以人均GDP達到7萬元人民幣/年(約1萬美元,普遍意義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標準)為分界線,對數據進行分組處理。人均GDP小于7萬元的為發展中階段組,大于7萬元的為發達階段組,并對上述兩組分別進行回歸,模型和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從表5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數量在模型(4)和模型(5)中在1%的水平下顯著大于0,即無論城市經濟發展處于何種階段,上市公司數量都與人均GDP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把處于城市發展中階段的上市公司與處于城市發達階段的上市公司相比較,處于城市發展中階段的上市公司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更大。當城市人均GDP超過7萬元后,社會投資(Invest)和政府支出(Gov)都不顯著,而城鎮化率(People)的顯著性迅速上升,這說明相對于處于經濟發展中的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動能可能已經從投資轉向了消費,而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多,是消費持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當一個國家越來越富裕時,存在著收入效應,居民傾向于減少勞動供給來換取閑暇。例如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消費層次提高,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物質性消費下降,服務性消費大幅度上升,由此帶來日本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第三產業占比在三產中顯著提高。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加和上市公司收入水平的提高,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人力資源在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作用越來越大;政府的財政性投資明顯提高了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GDP1萬美元為分水嶺,人均GDP小于1萬美元時上市公司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要顯著于人均GDP大于1萬美元時上市公司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鑒于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充分利用長三角地區人才和科技資源,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發展信息技術,促進消費領域信息產品的研發,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信息技術公司的服務能力。發揮長三角地區區位優勢,加大對從事被國家列為重大科技項目、應用場景技術目錄的科技公司的扶持力度,包括對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針對新冠病毒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的新藥以及智慧產業(如智慧醫療、智慧農業)等科技公司的支持。特別對發展潛力大的高新科技類公司,加大扶持力度,積極爭取證監會、上交所和深交所的支持,暢通高新技術企業上市融資渠道,創造條件爭取在創業板或科創板上市,為國家孵化高新尖端科技公司。
第二,加大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提高城鎮化率。協調長三角地區城鎮化建設,優化城市群,各類城市協調發展;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充分認識人力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力要素是第一生產要素的意識,創造條件激活人力資源潛能,發揮其對區域經濟的推動作用。
第三,增加政府財政性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基本公共資源。長三角區域內政府投資應向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領域傾斜,增加對5G、人工智能、新材料等被國家列為重點行業的投資力度,降低高耗能制造業產能。對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產業交給市場配置資源,以節約有限的財政資金。對外貿易受疫情影響增長乏力,應當以投資拉動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給能力。
第四,鼓勵國有企業上市融資,深化國有企業混合制改革。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做優做強區域內優勢企業,做好國有企業上市前的培育和扶持工作,促進國有企業上市融資;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要求上市公司嚴格遵守市場規則,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增強國有企業混合制改革的動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混合制企業產權制度和資產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混合制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高企業質量和效益。——論文作者:李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