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6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我國生態旅游休閑農莊的發展已經有 20 多年的歷史,為我國農民增收,促進就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產品單一、內容同質化、服務水平低、創意文化開發不足的情況。更為危險的是為了
摘 要:我國生態旅游休閑農莊的發展已經有 20 多年的歷史,為我國農民增收,促進就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產品單一、內容同質化、服務水平低、創意文化開發不足的情況。更為危險的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盲目過度開發,推行城市化破壞生態環境,喪失區域特色,“開發一處、破壞一處”。為了深挖文化內涵,增強農業旅游的體驗性,打造多功能生態品牌農業,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本文對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產品開發的問題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生態農業;休閑農莊;創意旅游;產品開發
過去幾年我國農業旅游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2015 年全國旅游總收入超 4.13 萬億元,游客 41.2 億人次,鄉村旅游營業收入 4400 億元,游客 22 億人次。2016 年全國收入 4.69 萬億,國內外游客 47 億人次,鄉村旅游營業收入 5700 億,游客 21 萬億,2017 年全國收入 5.4 萬億,游客 51 億人次,鄉村旅游增長較快。旅游經濟對 GDP 超過 11%,對就業貢獻都超過 10%,而且未來還有巨大發展空間。但是觀察最近三年的數據,我們能夠發現鄉村旅游接待人次占到全國旅游總人數的一半,但是收入卻在一成多點左右。這說明我國鄉村旅游產業處于低端市場,未來還有巨大前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許多鄉村景區重游率很低,個別地區不足 10%,而發達國家高達 80%。我國休閑農莊開發還存在許多問題,同質化嚴重、文化內涵不足、毫無創意體驗,更為嚴重的是因為過度開發導致的生態破壞。很多休閑農莊以生態標簽為包裝,不注重創意文化產品開發,忽略游客體驗,制造生活垃圾,嚴重破壞了農村文化特色和生態環境。在此背景下,開發生態農莊創意旅游產品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生態休閑農莊開發創意旅游產品的必要性
(一)生態休閑農莊的比較優勢研究
1. 發展鄉村旅游業是解決農村就業問題的關鍵旅游業占中國 GDP 的比例已經超過 11%,而國家預計 2018 年農業占 GDP 比例將下降到 7% 以內。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占 GDP 比例下降說明生產力的大幅提高,人們不再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生產上,我國糧食安全已經得到了巨大保障。農業好比一個地基,農業的基礎打得越好,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廈才能越高,越牢固,越智能。農業占 GDP 的比例低于旅游業標志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優化,人們不再為了衣食奔波,而追求更高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在夯實農業地基的同時,必須要解決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幫助農民增收創收。
而鄉村生態休閑旅游就是增加農村產值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國旅游業已經飛速發展,未來發展前景仍然巨大,尤其是鄉村旅游業,雖然接待人次眾多,但是產值僅僅占全國旅游業的十分之一多一點,那么在此條件下,如何立足于鄉村旅游業的比較優勢,發展我國鄉村旅游業就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未來如果鄉村旅游業得到穩定發展,那么將會解決我國上億人口的就業問題,實現生態農業的轉型,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2. 生態休閑農莊相對傳統農業的比較優勢
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國家,有三億多人口,真正從事農業的不足 1%,依靠規�;a,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的玉米、大豆和高粱產量一度穩居世界第一,小麥、西紅柿、蘋果產量也常年位居第二,以大豆為例,如果中國不從美國和巴西進口,那么需要八億畝土地改種大豆,將近占到中國耕地面積的一半。所以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而不是自身生產就是充分利用了比較優勢,發展國內生產率更高的產業。我國學者(吳敬璉、劉吉瑞,1998)早就提出中國農業不能搞機械化大農場,而要實行園藝經營。
在任何國家,傳統農業都是資本厭惡型產業,因為資本回報率低,所以資金和人才都從農村流出。單從土地為例,如果僅僅靠耕種,每畝地也就 800 元到 1000 元左右的產值,如果種植大豆這種低單產量作物,出現管理不善的情形,那么可能畝產只有 300 多斤,總共產值也不足 800 元。而如果進行生態農莊開發,光是每畝地上的生態作物、智能設備、綠色建筑加在一起的產值就至少是幾十萬元,如果構建了品牌生態農莊,那么帶來的產值將會更大。
各地農業發展都要培育自身優勢產業,如日本學者所說,落后國家可以吸收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并利用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通過國家產保護政策建立自身優勢。從這個理論上來講,農業可以從劣勢轉化為優勢產業,因為農村低勞動力成本可以創造勞動密集型產業,還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借助城市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二)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概述
生態休閑旅游是解決我國農業空心化,聚集農業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重要產業模式。所謂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就是結合鄉村、旅游、創意、農業、生態等要素,結合農村鄉土文化、特色產品和比較優勢,融觀賞、學習、休閑、娛樂、度假、生產、創意、體驗于一體的活動。生產、生活和生態是鄉村旅游的三大要素,在文化藝術上,鄉村旅游更多憑借的是原生態的文化而非現代文化進行創意創新,比如日本稻田畫、大連玉米迷宮、新西蘭美食地圖等。傳統的鄉村旅游產品總會分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專項農業和生態產品四類,但是本文的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產品是建立在區域優勢之上,融合休閑、生產、度假和生態功能的創新產品,尤其是要注意體驗性,挖掘游客的精神需求,給游客提供一個自我展示的舞臺,充分給游客提供文化互動的平臺,以真是實感觸動現代社會這些“寂寞的個體”。
所以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產品可以包括人文景觀、自然景觀、鄉土文化等,而不僅僅為游客提供觀光度假服務,那么反而會造成農村特色文化的消失,比如打造“海島藝術創意谷”、創意土產、婚慶蝴蝶、傳統農耕技術、當地特色文化等,滿足消費者回歸自然、怡情田園、追求多元化、渴望新穎、鄉土情結、保健療養、擴大視野、緩解壓力甚至是科研、經濟和文化研究上的需要。
二、國內外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發展的經驗和不足
(一)國外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發展的經驗
1. 國外鄉村生態休閑的發展早在 18 世紀歐洲貴族就定期到鄉村度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國首相俾斯麥,因為度過獨特的容克莊園土地制度,讓許多貴族鐘情于鄉土。從 1865 年意大利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成立開始,家庭旅館和行業協會推動了歐洲度假農莊、觀光農場和土著旅游快速的發展。歐美鄉村旅游立足于多樣性景觀和多功能農業,專注于生態、經濟、美學、娛樂和空間。比如阿爾卑斯山、落基山都是最早的多功能農業鄉村旅游區。
80 年代以后,生態環�?沙掷m發展理念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鄉村旅游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除了基于傳統農業的服務之外,還專注于提供多維度及多層面的深刻體驗,休閑農莊從傳統的休閑度假升級為生態旅游。鄉間散步、騎馬、登山、野外探險、打獵、漂流、劃船、釣魚、農耕、采集、飼養和各種野外活動等。
在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土地和收入都被用于休閑。[1]而中國人公共假期和法定假日加起來也有 115 天,許多人每年休假超過 125 天,所以未來中國人也有大量時間。
2. 國外生態農場創意旅游的經驗和教訓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鄉村旅游的生產、生活、生態和休閑功能受到挑戰。因此各國都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德國鄉村旅游建立在高服務水平的基礎之上,喊出了“將旅游業當作未來經濟增長的引擎”的口號,德國游客過夜次數連續數年居歐洲首位。
奧地利“農家旅游”注重體驗,尤其是在阿爾卑斯高山牧場上那種人心與自然相融合的浩瀚之感,天地萬物、人與牲畜譜寫了一幅大自然最激蕩人心的畫面。
法國將鄉村旅游和“新農村建設”結合,法國有超過十六萬個休閑農莊,超過三分之一的市民在鄉村度假。提供客棧、農產品、農副食品、騎馬、學習、探索、打獵、露營、教育、家庭體驗和生態保護等多種服務。
意大利是生態旅游的老牌勁旅,早在 1996 年的統計就有 7500多個綠色農莊。意大利綠色農莊非常注重農業基礎性,以累進稅率保證旅游收入不高于農業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讓意大利人注重農業綠色產品的開發,避免一些國家發展生態農莊造成農業污染的現象。
近年來美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尤其對農林礦的限制加強,注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對美洲傳統物種的保護也在增強。美國生態旅游注重文化性和經濟性并舉,以“牛仔文化”主題創意旅游來說,幫助農村提供免費勞動力還就近推銷農副產品。[2]
日本鄉村旅游注重體驗和本土化,尤其是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日本一村一品舉世聞名,服務多種多樣,包括觀光、品評、采摘、住宿、體驗、度假、繪畫、健身、攝影、教育、競賽、購物、慶典等,尤其是兒童野外拓展和老年休閑療養農莊格外出色,將教育和老齡化問題與旅游經濟結合。日本農民的創意也是舉世無雙:比如“湯布鎮電影節”、“世田谷區民健康村”、“一頭牛的牧場”、“稻田畫藝術”。日本人在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轉型上富有創造力,比如在養蠶和煙草失去競爭力之后,上野縣四賀村就在廢棄桑園的基礎上建立逗留型休閑農園,其實早在 50 年代,長野縣農民就在冬季開發滑雪場和度假客棧。
目前國外鄉村旅游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對生態系統的維護和修復力度都相對不足。
(二)我國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的發展和不足
我國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經歷了扶貧、觀光、農家樂、休閑和生態旅游等幾個階段,從自然景觀的觀賞到關注于內心的體驗,內容主要包括自然環境、鄉土風情、名勝古跡、鄉村特產、工藝技能、人文景觀等。近年來發展的農業生態旅游注重自然循環、土壤恢復、涵養水源、淡水凈化、空氣清潔、災害調節、營養健康、保護生態等方面,關注生態、休閑和經濟效益,對創意產品開發也越來越重視,比如:北京的農業園有提供婚紗服務的,有意大利風情農莊,有緩解上班壓力的發泄農場;上海的特色農業園立足于自身優勢,有深加工、療養保健和自然景觀等;成都有以花為主題的“五朵金花”。
相關知識推薦:旅游類論文發表哪些期刊快
但是我國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足,缺乏特色和創意,模仿雷同嚴重,不能結合自身區域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品是比較嚴重的問題。有些地區將旅游度假村改名成農業生態園,并沒有實現節約耕地、綠色生產的目的。還有些地區將吃點農家菜、看點農家戲、坐坐馬車就是農業休閑生態農莊,刨去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不說,很多過度開發的農莊就是在農村蓋了個酒店,貼上生態標簽,而根本沒有實質內容。
三、我國生態休閑農莊創意旅游產品開發的建議
(一)堅持獨創性、體驗性和文化特色的結合
生態農莊從立項到建設,必須建立在創意思維之上,如果沒有獨特的創意,那么就不應該立項。而產品開發過程要堅持文化主題和用戶體驗相結合,比如農業栽培上,除了絕對保證綠色栽培之外,還要結合藝術栽培手段,突出作物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讓游客觀光農業生產的過程不要簡單地讓游客去大棚看生產過程,而要突出互動,讓游客參與藝術和生態栽培。改變過去光讓游客采摘的習慣,讓游客親自當菜農,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上出租菜地,幫助游客管理,游客可以委托農莊并且親自管理菜地,采摘后親自烹調自己的種植成果。農莊可以引進本地特色動植物和外地稀有品種,比如發光樹、防火樹、跳舞草等。要建立主題文化活動,比如在耕牛文化中就要讓游客和耕牛互動,更好了解牛的習性;在農業歷史主題活動中,讓游客使用水車、木犁等傳統工具;在養生活動中突出結合特色文化。飲食上可以讓游客自己體會大鍋燒火做飯,住宿上體驗火炕、蒙古包、窯洞等不同文化,旅行可以提供冰車、騎馬、馬車、船等不同交通工具。游覽和度假要結合主題文化,發揮傳統鄉村藝人的優勢,比如刀工、雕工、藝人、武術、絕活、醫藥秘方等。
(二)構建多功能一體化旅游產品
合理規劃土地利用類型,對觀光用地、綠色農業、自然風光、建設用地、綠色食品加工、道路、林地的生產效率、可持續能力、產品多樣性、經濟性和生態性進行綜合考察,關注地區生態多樣性和環境條件等生態指標。要綜合融入養生健康、休閑度假、藝術體驗、衣食住行和高等文化需求,在線上線下創造粉飾,融合現代多種元素,打造多功能生態產品。比如游客吃的都是本農莊的綠色食品,欣賞的都是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適當修復的生態景觀。
鄉村旅游要以體驗性為中心,結合多樣性、觀賞性、舒適性,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和休閑的共享,通過休閑度假、鄉村活動、生產生活和回歸自然建設一個生態體驗場。要注重建設體驗框架,構建生態體驗模型,搭建生態產品價值鏈,發揮生態體驗功能。比如鄉村特色文化的可進入性、鄉村特性、民俗文化、傳統民居;生態文化的穩定性、生態農業的綠色性、水土和空氣的環保性,休閑度假的教育體驗、審美娛樂、新奇感受和多元文化,農業產業的生態品牌農業,特色農產品區域優勢,通過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休閑價值的綜合利用,實現返璞歸真、享受田園、超越自我、擁抱自然的體驗。
(三)建立創新思維,發展品牌產品
我國休閑農莊要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當前消費大眾的切實需求出發,深入挖掘游客的個人體驗,彰顯地方文化特色,而不要千篇一律,用生態標簽作為包裝。比如英國的科茲沃爾德將田園風光、古老建筑和鄉村特色相結合建立了爛漫田園農莊。新加坡將農業科技和現代都市相結合建立了特色的都市綠色農業,其典型就是新加坡的垂直住宅農場和樂齡農莊,為了吸引游客,將每層高樓上都種上植被,通過農業科技公園設施造型的藝術化來吸引游客購買農產品、觀賞最新農業科技。日本將老齡化和空心化的水上町打造成農業公園和工匠之鄉,并且建立養生文化吸引游客。
開發創新產品其實就是一個針對當前發展環境進行應變的過程,比如結合當前都市人的需要多開發野外生存、探險、小型狩獵、捕捉以及情緒發泄等活動。如果本地是山,就深入開發山的體驗和文化屬性,比如山泉、山果、森林場景、魔幻故事、神仙再現、仙境探索、互動游戲等模式,切記抱著山里放個廟,廟里養個收費的和尚的落后思維。
結 論
打造生態休閑農莊的根本在于立足于綠色生態,充分發揮鄉村區域比較優勢,結合國外經驗,建立特色品牌。最關鍵的是彰顯鄉村文化,堅持獨創性,要通過深入挖掘文化需求,創造性地為游客提供最佳體驗。在建立生態體驗場的過程中,要根據游客特點創造超越時空感的不同情境,針對用戶高級體驗打造創新產品。——論文作者:陳嘉睿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