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0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基本形成以沿海地區為前沿的梯形發展格局。隨著我國走向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道路,更加注重區域的平衡發展,邊疆地區從改革開放的末梢變為前沿,對外貿易成為邊疆地區突破經濟發展困境的有效方式。分析現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基本形成以沿海地區為前沿的“梯形”發展格局。隨著我國走向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道路,更加注重區域的平衡發展,邊疆地區從改革開放的末梢變為前沿,對外貿易成為邊疆地區突破經濟發展困境的有效方式。分析現階段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測度進出口貿易對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發現,進出口貿易均對邊疆地區經濟發展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且進口貿易的促進作用更大。從整體上看,現階段對外貿易對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仍較弱,提升對外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需推進邊疆外貿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對外貿易;邊疆地區;經濟增長效應
對外貿易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已經基本得到學術界的共識,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經濟成績也為此提供了事實根據,2007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2018年我國貿易總量首次超過30萬億元。新時期,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的發展道路,區域平衡發展是主要特點之一,在我國積極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和邊疆地區迎來全面開放發展機會的雙重背景下,研究新時期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及深刻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一、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發展基本情況
研究的邊疆地區的范圍包括東北邊疆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邊疆地區(甘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邊疆地區(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共九個省區。有學者將邊疆地區的對外貿易界定為邊境貿易,即邊境小額貿易和邊民互市貿易。邊境貿易是邊疆地區對外貿易中特有的貿易方式,隨著邊疆地區開發開放并行發展,曾是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隨著我國越來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經濟,邊疆地區與周邊國家市場、國際市場的經貿往來逐漸增多,邊疆貿易的內涵發生改變,因此,研究對象不僅限于邊境貿易,還包括邊疆地區與廣大的國際市場展開的全部對外貿易。
(一)外貿規模
2019年,我國邊疆外貿總額為20605.3億元,占全國外貿總額的6.5%。其中,遼寧省的外貿總額最高,為7259.5億元,外貿占GDP比重達29.1%。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較迅猛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外貿占GDP比重也較高,分別為22.1%、10.0%及12.0%。但所有邊疆省份均未達到全國31.8%的平均水平(見表1),這說明邊疆地區對外貿易規模仍較小,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具體來看,與我國東北邊疆地區相鄰國的家有朝鮮、俄羅斯和蒙古。東北邊疆基本已經形成完整的對外貿易體系,陸路、空路、海路等交通設施相對發達。從邊疆外貿總額來看,東北邊疆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136.3億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670.8億美元,年平均增速約為6%,東北邊疆外貿發展基礎較好,因此盡管外貿規模較大,但是增長速度是邊疆地區中最慢的地區。
與我國西北邊疆地區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蒙古、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省級邊境貿易區,其與相鄰國家的邊境線約占我國與周邊國家邊境線總長度的25%。西北邊疆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14.1億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292.2億美元,年均增速約為13%,其中新疆地區上升較為明顯。
我國西南邊疆地區與印度、不丹、緬甸、尼泊爾、越南、老撾等國家相鄰。從邊疆外貿總額來看,西南邊疆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13.1億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024.7億美元,年平均增速約為19%,是三個邊疆地區中外貿增長速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廣西和云南外貿的迅猛發展。
從對外貿易依存度來看,2001~2019年,只有廣西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發展趨勢平穩上升,遼寧、新疆和西藏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均呈現明顯的先上升后下降態勢,其余地區外貿依存度發展趨勢較為平穩。這也說明,邊疆地區的對外貿易增速有限,邊疆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仍然較低。
(二)外貿結構
1.市場結構
從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的市場分布來看,邊疆地區省份的對外貿易伙伴較為集中。除東北邊疆的貿易伙伴較多,而且具有高度分散化的特征,西北邊疆及西南邊疆貿易伙伴特別集中,尤其以新疆、廣西、內蒙古等最為明顯。新疆近一半的外貿份額被哈薩克斯坦占據;內蒙古自俄羅斯和蒙古兩國的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70%以上;廣西出口份額超過60%流向越南。由此可看出,部分邊疆地區國際市場非常狹窄,市場開拓能力有限,其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均不高。開拓市場的能力差,外貿市場結構較單一,外貿風險易產生聚集,也更容易在范圍局限的市場競爭中引發貿易摩擦,直接導致自身抵御貿易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進出口市場的相對集中會引發邊疆地區省份的貿易失衡,受貿易壁壘負面影響較重,阻礙邊疆地區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也不利于邊境地區和諧穩定。
2.商品結構
近年來,雖然邊疆地區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產品的份額有所提升,但從整體上看,邊疆地區進出口商品仍然層次較低,結構較簡單。出口商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商品,包括服裝及紡織品、板材、糧食及農產品、帽類、鞋類等,商品附加值低、資源消耗量高。進口商品集中在農作物產品、資源型產品,包括特色農產品、天然氣、銅礦砂及其精礦、鋅礦砂及其精礦等。邊疆地區外貿商品中,工業制成品、高新技術產品占比較低。從商品結構看,依然以附加值較低的初級商品為主。2019年,東北邊疆主要出口商品為服裝及紡織品、糧食及農產品、海產品、鞋帽類等,主要進口機電產品、汽車相關產品等。西北邊疆主要出口農產品、原材料產品等,主要進口能源類產品。西南邊疆主要出口農產品,而且占比很大,近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份額,其次還包括服裝及衣著附件、輕紡民族手工業產品等,主要進口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鐵礦砂等。①
二、對外貿易對邊疆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
(一)對外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
學術界對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研究角度是多方面的。凱恩斯提出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從就業和國民收入的角度分析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Balassa(1978)則認為,外貿政策與經濟發展關系密切,提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Melitz(2003)提出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拓展了對外貿易的運行機制,即對外貿易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從生產力進步的角度促進經濟增長。Frankel(1993)等從國別地理特征異質性的角度,發現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漸進式的改革和開放戰略,取得了高速的經濟增長。實證結果表明,在短期,中國的出口貿易、進口貿易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在長期,出口、進口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郭雁等,2016)。出口貿易在帶動國內生產規模及就業規模、發揮比較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擴大消費市場規模、提高本國生產力水平等方面具有促進作用;進口貿易則能夠彌補國內資源和生產力不足、支撐財政預算資金以及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方面有重要作用(霍建國,2013;胡善磊,2011)。學者們一般認為,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并非在所有國家和地區適用,Vohra(2001)研究發現,出口貿易在低收入國家的作用并不明顯。
隨著貿易理論的不斷更新,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線性關系或因果關系,并且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間經常加入第三種影響因素,而且實證模型的應用也愈加復雜和精確化。吳東晟等(2019)將面板數據模型與分位數回歸相結合,應用改進的兩階段分位數回歸估計方法,研究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外貿的貢獻度在貿易開放度越高的地區越明顯。曲越等(2019)從全球價值鏈參與度的視角,以全球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為基礎,運用面板平滑轉化回歸模型(PSTR),研究發現,對外貿易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是先大幅度上升,后有所平緩的非線性關系。
何其春等(2012)在分析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中加入與金融改革的互動作用,通過構建一個描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技術擴散模型,發現對外貿易能夠增加一個國家獲取用來吸收的先進技術的集合,如果國際先進技術通過對外貿易擴散到中國,那么對外貿易與金融改革往往對經濟增長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張艾莉等(2016)則同時關注我國能源消費的異質性,應用多變量面板數據聚類模型,分析對外貿易、經濟增長以及不同地區的能源消費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發現,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存在差異性,需要合理分配能源資源,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同樣,不同產業的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呈現出不同程度且差異較大的作用水平,鄧創等(2016)運用時變參數自回歸模型,分析我國新常態時期進出口貿易變動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動態,研究發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出口貿易方面,高等技術行業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呈現出由負轉正的上升趨勢,并逐漸穩定在一個顯著的正向水平,而低等和中等技術行業均大體呈現出由正轉負的下降趨勢;進口貿易方面,低等和中等技術行業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正向沖擊不斷減弱,而且具有轉向負向的趨勢,而高等技術行業的進口貿易則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模型介紹和數據說明
1.模型介紹
在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為了較為正確地測算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考慮出口、進口、消費和投資這些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借鑒孫楚仁等(2006)的方法,利用聯立方程組,估計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考慮到進出口對投資和消費的引致作用,之所以要綜合考慮出口、進口、消費和投資之間的相互影響,主要是因為:第一,出口和進口是性質不同的變量;第二,按照國民收入恒等式,出口貿易的增長必然直接導致國民收入的增長;第三,出口貿易增加會刺激消費和投資的增加,消費、投資的增加會導致國民收入增加,進口貿易的增加則減少國民收入。
2.數據說明
采用2001~2019年的相應數據來進行估計,選擇該階段的數據原因有二:一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我國整體對外貿易開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對外貿易發展面向更加開闊的市場和開放的環境;二是2001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及“興邊富民”行動正式啟動,邊疆地區進入全面開放發展階段,邊疆地區對外貿易也逐步恢復發展。
數據來源大致如下:GDP、投資、消費、進口、出口數據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各省區統計公報,其中GDP以地區生產總值衡量,投資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衡量,由于最終消費支出數據只更新至2017年,消費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進出口以進出口商品總值來衡量;貸款利率數據來自南方財富利率網的歷年央行貸款基準利率表,選擇其中的一年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匯率來自商務部網站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對GDP、消費、投資、進出口額、匯率、貸款利率和匯率取對數作趨勢平穩處理以使估計更加有效。
相關期刊推薦:《國際經濟合作》發布對外經濟合作領域的權威性新聞、研究國際經濟貿易的實務和理論。適合于所有從事和關心國際經濟合作事業的人士閱讀。主要欄目:研究與探索、觀察家札記、利用外資、經貿實務、管理、觀點及辦法、世經觀察、金融。有英文目次。
考慮到人們在消費、投資、進口、出口時一般都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因此并未對數據進行消脹處理。樣本的基本描述性統計見表2。
(三)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估計
1.參數估計方法
聯立方程組中包括內生變量,因此可以通過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或者三階段最小二乘法(3SLS)進行參數估計,由于采用2SLS進行參數估計忽略了方程之間擾動項可能存在的相關性,因此降低了方程組的估計效率。3SLS不僅可以解決方程組中的內生性問題,又可以考慮擾動項之間的相關性,因此3SLS估計方法更加有效。但是,在使用3SLS方法前必須確認,方程組中每一個方程是否可以識別,如果聯立方程組中的每一個方程都滿足階條件和秩條件,則方程可以識別,否則無法識別,不能使用3SLS。根據聯立方程組模型可知,模型系統中的內生變量G=5,先決變量K=6。對于GDP方程而言,先決變量數為0,內生變量數為5,滿足(k-ki)=6>4=(gi-1),由此可知第一個結構方程是過度識別的。同理可知消費方程是過度識別的,而投資方程和進出口方程均為恰好識別。在聯立方程組模型所有結構方程均可識別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三階段最小二乘法獲得結構式的唯一解。但為了比較合理地估計邊疆省份進出口貿易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三階段最小二乘法和似不相關回歸來估計方程組,以三階段最小二乘法估計系數為基準結果,取各方法估計系數的平均值來分解測算進出口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三、基本結論及分析
采用聯立方程模型考察邊疆地區2001~2019年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分別為0.0509和0.1364,即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分別增加1%,地區GDP分別增長0.0509%和0.1364%。基于三階段最小二乘法估計方程組得到的各系數的t檢驗全部通過,表明以上估計結果是可以接受的。
(一)出口貿易對經濟貢獻度較弱的原因
1.邊疆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較低
對外貿易水平往往能反應一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同樣一個地區的開放程度對其外貿發展有著重大且深遠的影響。一直以來,邊疆地區處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末梢,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營商環境較差,直接導致邊疆地區罕有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外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較弱,沒有信譽品牌和核心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尚在初期。
2.對外貿易發展欠缺必備條件
可持續的對外貿易發展需要必備如下幾個條件:首先,是便利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周邊國家的快速貿易通道,與國際市場較少的貿易壁壘,通達的倉儲、物流等口岸建設。其次,還需要有在全球產業鏈中重要位置的產業、核心產品,以及成本低、效率高的外貿企業。第三,友好城市網絡的構建有利于一個地區出口網絡的形成。一個地區商貿活動的活躍程度、國際交流程度都對進出口產生影響,而這些都是邊疆地區較為欠缺的。因此,邊疆地區進出口貿易對其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極其微弱。
(二)進口貿易促進邊疆地區經濟增長的方式
1.進口貿易通過突破生產力約束促進經濟增長
進口貿易有助于推動潛在總供給的擴張和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從邊疆外貿進口商品構成來看,東北邊疆地區的黑龍江省、吉林省主要的進口產品為機電產品、汽車相關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這樣的技術產品引進有助于緩解因生產力供給力水平較低給經濟發展制造的壓力,減少生產力水平對優勢產業發展的阻礙,推動東北邊疆老工業基地的再輝煌發展。同時,處理好高質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配置,能夠統籌城鄉關系。
2.進口貿易通過刺激內部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邊疆地區從國際市場進口邊疆地區尚未生產的產品,有助于開拓國內市場,拓展消費者的選擇范圍,提高消費者福利,一方面刺激邊疆地區內部需求,另一方面促進新產業的成長。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優選產品、擴大進口,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邊疆地區發展優勢先進產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對進口刺激的依賴也很明顯。同時,激烈的進口競爭能夠提高產業及企業自身的效率,迫使企業在“世界經濟的大海”沉浮中提高能力。
四、結論
對外貿易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之一。影響對外貿易的經濟增長效應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在地區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基礎上,提高政策制定、產業培育、制度創新等因素的影響效應,才能發揮對外貿易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創造就業機遇,并最終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那么,提高邊疆地區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就要推進邊疆外貿的高質量發展。邊疆地區要充分借助國際經濟新形勢,國內支持新政策,充分發揮自身要素稟賦,處理好國內、周邊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對邊疆地區而言,高質量的對外貿易首先是量和質的顯著提高,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可能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外貿發展。針對邊疆地區的特殊區位特點,高質量的對外貿易要努力實現三個功能,即有效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切實提高邊疆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更好地肩負起維護邊境和諧平安的重大使命。邊疆外貿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服務于我國對外貿易的整體發展,滿足我國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要求,實現邊疆地區對外貿易的創新性、可持續性以及綜合競爭的高質量發展,補足我國對外貿易整體發展的短板。
邊疆外貿量的顯著提高,需要完整的外貿體系作為前提,因此,高質量的邊疆外貿需要具備競爭力較強的企業和邊疆特色產業的支撐。另外,高質量的邊疆外貿需要有力的配套支持,包括與外資形成良性互動,提高邊疆金融對外貿的服務水平,建設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程度,探索特色邊疆口岸經濟的發展。高質量的邊疆外貿能夠充分發揮已有優勢,進一步提高進口貿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借助自貿試驗區平臺,加強外貿方式的創新,推進適宜邊疆地區實際的加工貿易發展,為外貿出口創造條件。邊疆外貿高質量的實現,服務于人,更離不開人的貢獻,因此要提高邊疆地區人民對外開放意識,并積極吸引外貿人才,形成人民、企業和政府齊發力態勢,共同推進邊疆外貿的高質量發展。——論文作者:高丹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