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在自由競爭的基礎之上,自由競爭是實現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前提,這樣才能保持市場持久的活力。企業為了能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競爭到最后就只能是信譽的競爭。企業只有積累了大量的信譽資本,才能最終贏得市
論文摘要: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在自由競爭的基礎之上,自由競爭是實現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前提,這樣才能保持市場持久的活力。企業為了能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競爭到最后就只能是信譽的競爭。企業只有積累了大量的信譽資本,才能最終贏得市場。
關鍵詞:誠信建設,法制化
引言
本文根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內因與外因的相互作用原理,密切聯系實際,分析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諸多原因,并就企業失信問題,提出解決相關對策。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食品、煤礦、工程質量等安全事故,反應了當前企業誠信嚴重缺失,我國每年因企業失信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元,企業失信問題已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大因素。深刻分析我國企業誠信缺失根源,并提出對策遏制企業失信行為,對提高整個社會誠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法則,是市場經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傳統體現個人情感的道德誠信在物質利益面前受到很大的沖擊,加上我國現行法制不健全,企業誠信問題在社會的轉型期在所難免。
好的企業信譽對實現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當前企業信用問題嚴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誠信缺失導致國內需求不足,出口商品特別是優質商品的聲譽受損,還使得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間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降低,也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破壞了社會和諧。企業誠信問題已不是企業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所以加強企業的誠信度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
造成企業失信的原因有很多。從實踐方面來看,企業倫理文化建設滯后,企業倫理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是企業在長期經營發展中積淀起來的整體精神面貌和內在價值理念,體現的是一個企業的形象,誠信文化無疑是企業倫理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然而,多數企業在企業倫理文化認識上存在偏差,高層管理對部分非道德行為采取容忍的態度,把非道德行為歸因于社會環境,忽視倫理文化的重要性,企業倫理意識嚴重不足。
從制度層面來看,有關誠信建設的法制不健全,確立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和法制是互相補充互相支持的,健全的法制體系既是實現誠信的前提和基礎,又為誠信規范的確立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雖然在加強法制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于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仍顯滯后。法制的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失信行為的發生。
從觀念層面來看,管理者誠信意識淡薄,馬克斯·韋伯認為:“盡管由新教倫理創造的資本主義精神和道德力量哺育了近代經濟人(現代化企業),但經濟人的成長仍需道德的支持。”這是在強調對財富的追求要合乎道德理性,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一個意思。而社會轉型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促使企業更加關注經濟價值,忽略社會利益。在處理公眾利益和自我利益、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方面,很容易走向極端,價值觀念扭曲的誘導企業誠信水平嚴重下降。企業失信主要是個體與整體不協調、思想與行動不協調。不少企業想加強自己的信用,但因害怕實踐誠信反而受到損害,或局限于誠信實踐資金投入、手段的匱乏,或等待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使得誠信理念僅停留在思想上,未有行動。
因此,讓企業重拾誠信,更大程度地維護消費者乃至社會的利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迫在眉睫。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干預企業內部誠信建設沒有必要,企業誠信建設關鍵還是企業必須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并為之付出行動。加強企業誠信可以首先從企業內部的倫理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著手,但這對企業誠信加強來說,如道德的自我約束一樣,由企業自身的自覺意識決定。市場經濟是優勝劣汰、自由競爭的經濟形態,企業倫理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屬于企業管理自身應當解決的問題,這一部分自然應當由“看不見的手”市場來決定。企業可以通過自身文化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獎懲機制來提高誠信度,從而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
建設企業誠信還必須在誠信的法制化上下功夫。首先,政府信用是社會信用的核心,對整個社會信用具有引導和示范作用。提高企業誠信就首先要求把政府的所有行為納入法制的軌道,以提升政府的誠信度。這就要求我們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規范具體行政行為、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機制。其次,完善產權制度是誠信建設的必然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清晰的產權是誠信的基礎,也是人們追求長遠利益的動力。當前國企產權不清,責任主體不明,企業沒有對自己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這些對國企誠信的塑造極為不利。因此必須更加深入的推進國企改革,做到權責主體明確。再次,完善新聞媒體監督制度至關重要,在對企業市場行為的眾多監督主體當中,新聞媒體監督處于核心地位。新聞具有傳播快,影響力廣的特點,對企業的失信行為曝光力度最強。實踐證明,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和新聞媒體的自由度有關。以媒體為核心的市場監督機制在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中有重要的作用。很多企業失信的行為不是監督機關發現,而是首先由媒體曝光的。完善新聞媒體監督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賦予新聞媒體的監督權利可以更好的發揮監督作用。最后,平等競爭的市場法律環境必不可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建立在自由競爭的基礎之上,自由競爭是實現合理配置社會資源的前提,這樣才能保持市場持久的活力。企業為了能在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競爭到最后就只能是信譽的競爭。企業只有積累了大量的信譽資本,才能最終贏得市場。為此,必須完善企業市場準入制度和反壟斷制度,確保入市企業都是平等而且都處在競爭當中,使企業誠信的自我提升成為一種必要。
參考文獻:
[1]潘東旭,周德群.現代企業誠信論: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2]林毅夫.市場經濟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