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手機的廣泛使用,以及微博、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應用在手機上的普及,使得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手機依賴多見于白領人群或青少年人群中,故將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相關
論文摘要: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手機的廣泛使用,以及微博、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應用在手機上的普及,使得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手機依賴多見于白領人群或青少年人群中,故將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指導大學生健康使用手機,避免手機依賴提供依據。
關鍵詞:手機依賴,內外向,大學生
引言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與艾克森人格測試中的E內外向量表,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北京林業大學不同專業、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 共發放問卷80份, 收回80 份, 有效問卷75份, 有效率為93.75%。其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來自城市的學生52人(69.3%),來自農村的學生23人(30.7%)。研究結果表明:1.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存在性別差異,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行為;2.大學生整體的手機依賴水平較高;3.內外向因素和生源差異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差異性并不顯著 。
網絡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手機的廣泛使用,以及微博、社交網絡等互聯網應用在手機上的普及,使得人類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在帶給人們便利和娛樂的同時,有關手機使用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接踵而至,“手機依賴癥”(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1]這個新名詞就也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一、理論回顧
(一)手機依賴的界定
國內外學者對“手機依賴”定義的研究各有側重,李止庸(2012)認為“手機依賴”可以界定為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使用,對身心健康及學習工作生活產生負面作用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手機不離身,隨時拿在手里,并下意識查看,手機一旦不在身邊或沒信號、沒電時有落寞感和煩躁感,手機鈴聲長時間不響或來電明顯減少,會感到心煩意亂,與人溝通交流時有意無意地回避面對面,過分依賴手機短信或打電話。[2]手機依賴多見于白領人群或青少年人群中,故將在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指導大學生健康使用手機,避免手機依賴提供依據。
(二)對手機依賴現象的研究
國外學者于近幾年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韓國Koo Hyun Young教授2009年發表論文《韓國青少年“手機依賴”規模的發展狀況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控制、沖動和手機的使用顯著相關,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2[2]。綜合澳美韓各國學者研究可以發現,手機依賴者在人格和社會接觸上有著其明顯的特點。
國內學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機依賴現象,通常是在一所或多所大學內發放問卷進行調研,大部分研究將手機依賴定位在對手機通訊(如短信、電話)等常用功能上的持續需求感和依賴感[3],主要是針對有無依賴、功能使用、依賴原因、產生影響等問題。臨床一般認為手機依賴受性格內外向影響較多,但王芳等認為手機依賴與性格無關,杜立操和熊少青認為手機依賴女生在量表的去斷性維度上人數顯著多于男生,城市生源比農村生源的大學生在手機依賴的去斷性、突顯性以及強迫性明顯。而唐玉[6]基于以前學者的研究通過SPSS數據分析得出大學生對手機有一定的依賴,但這種依賴是對其功能的依賴,并沒有排除與外界社會的接觸而患上“手機依賴癥”。徐華等[4](2008)、邵蕾蕾[3](2010)、韓文娟[5](2011)分別編制了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經檢測信效度較好不難發現學者們研究方法和研究重點各有不同,因而導致一些結論相互矛盾,本研究旨在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并依據調查數據得出結論以驗證猜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 以北京林業大學不同專業、年級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80份, 收回80 份,有效問卷75份,有效率為93.75%。其中男生34人(45.3%),女生41人(54.7%),來自城市的學生52人(69.3%),來自農村的學生23人(30.7%)。
(二)研究工具
1.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
自編《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測得其信度為O.8728。
2.內外向量表
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問卷中的內外向量表,共包括21項測試題,其再測信度為0.6883。
(三)程序
(1)通過訪談、前測,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
(2)同時發放由《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和艾克森人格量表中的E (內外向)量表組成的研究量表,進行施測。
(3)回收問卷,進行統計。
三、結果與討論
在我們設計的手機依賴問卷中有“購買手機的理由”這樣一道題目,我們的數據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在眾多購買手機的理由中,選擇“方便聯系”這一項的人數最多,占到總體比例的75.93%,位居第二位的是“學習需要”占到總體比例的14.81%,“趕時髦潮流”和“身份象征”所占比重均為3.70%,其他選項占1.85%。由此可見,手機作為人與人間的聯系媒介,已經開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而學習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購買手機的重要理由之一。
在“晚上睡覺時是否關機”這道題目中,有41.46%的人選擇睡覺開機,有58.54%的人選擇睡覺關機。隨著人們對手機的使用日益頻繁,因使用手機而產生的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手機是具有輻射性的,對人的身體健康會產生不良影響。盡管存在手機輻射的因素,但也依然有近半數的人選擇睡覺開機,很顯然,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性還是很強的。
在“每天使用手機時間”這道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2-4小時和6-8小時的人數居多,分別占總比例的29.27%,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4-6小時的人數也占到總比例的24.39%,更是有14.63%的人每天使用手機在8小時以上。我們所調查的大學生所在學校的作息時間均為上課時間是早8點至晚8點50,晚11點熄燈,其中晚8點50-晚11點同學們的活動多數為上網或者上自習。由此可見,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占到白天活動的很大比重。
“每天使用手機通訊時間”這道題目顯示,絕大多數人每天使用手機通訊的時間在半小時至一小時之間,有17.07%的人每天使用手機通訊在半小時以內,較少一部分人每天通訊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上。與上一題“每天使用手機時間”相比較可以看出,大多數人使用手機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通訊,另一不容忽視的方面就是手機的其他功能,如:手機上網、游戲、音樂等等。 通過“更換電池頻率”這道題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有63.42%的人更換電池的頻率為2天以內,由此可見看出大學生使用手機還是比較頻繁的。
在“上課手機狀態”一題中,有68.29%的同學選擇了震動,26.83%的同學選擇讓手機靜音,2.44%的同學選擇不帶手機,仍有2.44%的同學選擇鈴聲,無人選擇關機或者鈴聲加震動。這說明大部分同學上課還是比較尊重老師的,即使手機開著也會主動選擇調成震動。
在“使用手機最多的功能”一題中,有66.27%的同學選擇即時通訊,14.46%的同學選擇上網聊天,8.43%的同學選擇拍照功能,7.43%的同學選擇看小說。這說明大部分同學主要將手機用于短信電話等即時通訊上,部分同學也會使用手機附屬的上網、拍照等娛樂功能。
在“經常使用手機的時候”一題中,有60.91%的同學選擇上課,12.73%的同學選擇睡覺躺在床上,10%的同學選擇上廁所,10.91%的同學選擇休息或上自習時,5.45%的同學選擇周末。這說明大部分同學對上課內容無多少興趣而選擇玩手機(包括上網聊天、發短信、看小說等),另外很多同學會選擇在躺在床上睡覺前后玩玩手機,這也許也間接反映出現代大學生的睡眠問題。而休息或周末期間大學生一般都使用電腦沖浪上網或者外出,因而這個時間段并不經常使用。
在“上課帶手機的原因”一題中,有59.21%的同學選擇學習,10.53%的同學選擇玩游戲,11.84%的同學選擇上網,10.53%的同學選擇打發時間。這與“經常使用手機的時候”的調查結果相悖,超過半數以上的同學選擇因為學習而上課帶手機,然而在課堂上經常使用手機的人也超過60%,我想其實真正的原因應該在于打發時間,可能同學們礙于各種原因,選擇的人很少。
表1 不同性格的手機依賴度均值及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內向 2.811 0.4541
外向 2.562 0.5516
從表1可以看出,內向者手機依賴度為2.811,外向性格這手機依賴度為2.562,這說明內外向對手機依賴度的影響不大。二者通過方差齊次性檢驗,且Sig.值為0.135,說明性格和手機依賴度沒有明顯關系,而從相關性來看,二者Spearman''s rho相關系數為0.17,Kendall''s tau_b相關系數為0.14,結果表明二者關系關聯不大,這與部分學者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可能是因為此次調查樣本量過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釋手機依賴這種外部行為。
表2 不同性別的手機依賴度均值及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男 2.838 0.5328
女 2.664 0.4663
從表2可以看出,男生手機依賴度均值為2.838,女生均值為2.664,說明男生與女生手機依賴程度相差不大。而進一步通過均值比較后,二者通過方差齊次性檢驗,sig.值為0.034,說明二者均值差異顯著,這與部分學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機依賴的研究結論一致。
表3 不同生源地的手機依賴度ANOVO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Between Groups 0.038 1 0.038 0.152 0.699
Within Groups 9.731 39 0.250
Total 9.769 40
使用SPSS13.0進行不同生源地手機依賴度的顯著性分析,通過上表的結論得出sig值為0.699,大于0.05,接受原假設,表示不同生源地手機依賴度在α=0.05水平上無顯著性差異。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使用Excel及SPSS13.0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分析、方差分析得出的結論如下:
(1)手機作為方便人與人間聯系的媒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因此,方便聯系成為了人們購買手機的首要原因。此外,其上網、學習輔助、拍照等其他游戲娛樂功能也成為人們購買和使用手機的重要原因。
(2)每天有68.29%的人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四小時以上,半數以上者人更換手機的頻率則是一到兩天,由此可見大學生手機依賴度總體還是很高的。
(3)大學生最經常使用手機是在課堂上,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小細節如:睡覺躺在床上的時候、休息或上自習的時候、上廁所的時候等等都會使用到手機,由此可見手機幾乎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處處緊密相關。
(4)本研究中大部分同學表示上課帶手機的原因是為了學習,可是其使用手機最經常的時候是在課堂,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以自身感受和理解而言,被調查對象上課帶手機的真實原因應當是打發時間、在課堂上游戲娛樂,但由于某些原因未能表達真實的想法。
(5)男生和女生的手機依賴度差異顯著,這與部分學者研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手機依賴的研究結論一致。
(6)手機依賴度和性格的內外向沒有明顯關系,這與部分學者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可能是因為此次調查樣本量過小,而且性格也不能完全解釋手機依賴這種外部行為。
(7)城市與農村生源的學生手機依賴度差異并不顯著。
總之,手機因其使用的方便性、多功能性,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大學生整體的手機依賴水平較高。我們建議大學生應當減少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時間和頻率,與老師積極互動交流,不沉迷手機娛樂游戲,應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做到娛樂和學習相結合。同時老師也應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還可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手機加以創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如課上發短信向老師提問等便不失為一條創新舉措。
參考文獻:
[1]鄒云飛,鄒云青,姚應水.某高校大學生手機使用與手機依賴癥的橫斷面調查[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1,30(1):77-80.
[2]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文獻綜述[J].128-131.
[3]邵蕾蕾.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的編制[J].社會心理科學.2010(9-10):126-130.
[4]徐華,吳玄娜,蘭彥婷,陳英和.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26-27.
[5]韓文娟.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D].山西:山西醫科大學,2011.
[6]唐玉.蘭州市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報告[J].新聞世界.2009(1):102-10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