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1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334次
摘 要: 摘要: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同時我國也開始面臨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差距過大等結構性問題。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化解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弊病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難。在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明顯存在的前提下推行鄉村振興的戰略,城鄉二
摘要: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同時我國也開始面臨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差距過大等結構性問題。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化解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弊病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難。在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明顯存在的前提下推行鄉村振興的戰略,城鄉二元結構對鄉村振興的影響既是現實的,更是深遠的。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鄉村振興;影響
經過四十年以來的改革開放,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已經顯著提高,國民經濟總量也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在經濟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我國也開始面臨城鄉二元結構明顯、城鄉差距過大結構性問題。盡管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化解城鄉二元經濟體制的弊病依然存在不小的困難。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全新思維,體現為對長期制約我國社會發展尤其是鄉村社會發展短板的深度關注。
一、關于城鄉二元結構
(一)城鄉二元結構的內涵
什么叫城鄉二元結構?這是我國在社會結構上實行城市與鄉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達。城鄉二元結構包括戶籍、住宅、糧食供給、副食品供應、教育、醫療、就業、保險等10余種制度,成為判斷農民與市民階層的依據。城鄉二元結構最開始體現在經濟層面,一般稱之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一般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農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二元結構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他把經濟發展問題歸結為工農業兩大部門之間的關系,系統地對二元結構消長和變動的過程進行分析。劉易斯認為,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已由單一的農業經濟演變為傳統農業部門與現代工業部門并存的二元結構經濟。傳統部門生產效率低下,無力對抗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經濟活動中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根深蒂固。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集體生存與富裕而非個人利益最大化。由于人口相對土地而言顯得太多,因而造成不論如何辛勤勞動也無法增加收入這樣一種意義上的勞動力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把完全不同于傳統部門的、以現代技術和追求利潤為特征的生產形態從外部導入一個國家,就會引起勞動、資本等資源從傳統部門向現代部門緩緩轉移,同時也會引起經濟活動中心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移,從傳統農村向現代城市的轉移,進而導致經濟增長。
(二)城鄉二元結構的表現
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早期發展階段普遍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現象。一方面,廣大農村依然是工業革命以前的傳統社會,農業部門主要依賴土地、使用人力進行生產;另一方面,為數不多的城市卻是殖民主義輸入以后逐步進行工業化的現代社會,工業部門主要依賴資本、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的農村部門向高生產率的城市部門再配置的過程,當城鄉勞動生產率基本均等后,城鄉二元結構現象也就基本消除。這種狀態既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這些國家相對貧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實現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
相關知識推薦:城鄉規劃師職稱需要什么成果
在我國步入現代化進程的初期,同樣存在城鄉二元結構現象。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超英趕美,為了提前完成計劃目標,我國為了集中資源推進工業化,在較短時期內建成現代化的工業體系,便沒有及時推動城鄉二元結構的轉換。為服從和服務于這一戰略意圖,逐步建立起了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主要表現為:第一,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而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第二,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第三,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第四,相對于城市,農村人口眾多等。
二、關于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的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針確立為總要求,為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基本內涵。隨著各地方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開展,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了新的內容。正如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的彭瑋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從六個方面把握六個“新”內涵: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地位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目標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舉措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動能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保障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民、愛農村的“三農”工作隊伍。彭瑋所提出的六個新內涵實際上是對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過程中的特點上升到理論上的高度,是對最初提出的20字方針的拓展和升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舉措、動能、保障等提出了恰如其分的見解,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理論上的充實。
(二)鄉村振興提出的原因
筆者個人認為決定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
1.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鄉村必須振興
城鎮化是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強大動力,是現代化的必然趨勢,這是各國在實踐上達成的共識。但是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存在著差異,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國在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等方面各不相同,不能簡單對別國的經驗照抄照搬。提出振興鄉村,并不是不推進城鎮化,更不是將城鄉對立,這其實主要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優化城鄉布局,實現城鄉和諧發展。
我國是人口大國,世界上所有經濟發達體的人口都加在一起,大概是10億人,都不及我國的總人口。因此,單從龐大的人口基數角度思考我國如何推行現代化并沒有多少經驗可以借鑒,只能不斷進行摸索,不斷總結經驗。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必然逐步減少,甚至出現空心化現象,有些村莊也會因各種原因出現凋敝、消失的現象,但這只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城鄉之間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城鄉之間只能形成不同功能的互補,對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至關重要。因此不管城鎮化程度發展如何,鄉村都不可能被消滅。我國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人口總規模巨大,即使鄉村人口的比重降到30%以下,依然會有數億鄉村人口。這就說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由我國國情所決定,是客觀必然的選擇。
2.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求鄉村必須振興
經過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了“新常態”,意味著要求經濟的增速適當放緩,發展的質量要求提高。我國城鎮化的進程也應該遵照這種要求,主動去適應這種“新常態”。2017年我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為42.35%,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約16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有2.3億農業戶籍的人口雖已在城鎮居住和生活,但尚未落戶城鎮。按“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年底,將有1億已經在城鎮定居的農民工及其家屬落戶城鎮。但實際上現已進城的農業人口中,多數人到2020年年底還不能在城鎮落戶,何況今后還會有農業人口陸續進入城鎮。因此解決好這個問題,正如習近平同志講的那樣: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
我國發展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反映在農業和鄉村發展的滯后上。從農業農村發展現狀上不得不實行鄉村振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長韓長賦表示,把鄉村振興擺在優先位置,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在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方面,因地制宜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搞建設。
三、城鄉二元結構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在我國,由于特殊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城鄉之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分割狀態,致使“三農”問題長時間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鄉村振興實際上就是在解決“三農問題”。因此,城鄉二元結構勢必對鄉村振興產生影響。
(一)資源要素外流難止,鄉村振興基礎不牢
鄉村振興不僅需要政策的引導、外界的扶持,更為重要的是內生力量才是核心,尤其是農村的基礎條件直接影響鄉村振興的效果。鄉村土地、人口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非農化進程不斷加速,而且難以遏制,嚴重削弱了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我國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各項事業因此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鄉村各項資源卻呈現出嚴重流失的狀態。比如,我國鄉村耕地年均流失達到300萬畝,必須遏制流失的趨勢,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突出,影響糧食安全與國家安全。保護耕地紅線是中央三農工作的重點。我國現行耕地紅線18億畝。2009年6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提出“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在土地資源流失的同時,接近3億農民成為“離鄉進城”的農民工而當大量鄉村出現了人地分離和人口城鄉“雙漂”之后,在全社會(城市和鄉村)就呈現出了嚴重的社會矛盾。鄉村社會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獲得穩定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實現因此而面臨諸多現實壓力。
(二)城鎮化擴張過快,生態宜居建設難度加大
鄉村振興在促進生態宜居方面,提出要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推進農業清潔生產,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并確定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城鎮化是發展中國家走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但是城鎮化道路必須要結合一國的具體國情,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如果城鎮化擴張過快,生態宜居建設的難度就會加大。例如持續推進的城鎮化讓鄉村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按照 2017 年環境保護部與國土資源部同時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土壤總超標率達到 16%,耕地超標率接近20%。我國鄉村環境污染不單純表現在污染空氣、地表水,還表現為對地下水、土壤和農作物的污染,甚至影響到鄉村種植和養殖產業的基因安全,所有這些都可能引發嚴重的后果。
(三)造成深度貧困,制約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提出“生活富裕”的方針,要求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在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加強農村水利設施條件、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拓寬專業就業渠道,以及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這是鄉村振興在農民生活富裕的層面上提出的要求,但是對于有些地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任務十分艱巨,不少地方依然處于深度貧困的狀態。如在我國,鄉村貧困化與城鄉地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直接相關。這不但使得特定鄉村地區要素短缺和結構失調,還讓其陷入了“自然依賴——經濟發展——生態退化——自然依賴”惡性循環中。我國鄉村貧困面廣、程度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鄉村深度貧困問題如果無法得到解決,就會對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加大扶貧的難度,對鄉村振興戰略最終實現造成較大壓力。如果城鄉二元結構不轉換,農村的發展要素將更加短缺,結構將更加失調,最終便會對鄉村振興造成嚴重的制約。——論文作者:張偉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