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2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擁有適當的石油儲備日益成為各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完善中國石油儲備體系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儲備相關的法律法規;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石油儲備模式;分步實行,循序漸進確保石油儲備規
建立石油儲備體系、擁有適當的石油儲備日益成為各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完善中國石油儲備體系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儲備相關的法律法規;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石油儲備模式;分步實行,循序漸進確保石油儲備規模;減少單一品種依賴,促進石油儲備品種多樣化;放松市場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儲備主體;統籌考慮,科學合理布局規劃石油儲備基地;綜合決策,建立多層次的石油儲備籌資模式;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積極參與石油儲備國際合作。
所謂石油安全就是在合理的價位上保障能滿足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石油供應,而石油不安全則主要體現在石油供應暫時突然中斷或短缺、價格暴漲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損害。據美國能源部的分析,石油價格增長1倍,GDP將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0美元,將給美國經濟造成1年500億美元的損失,經濟增長率將減少約0.5個百分點。事實表明,一個國家石油安全的核心問題不在于這個國家能否生產石油以及能生產多少石油,而在于這個國家能否以合理的價格穩固地保障石油的供給。據統計,美國石油消費量的62%依附進口,而日本則幾乎不生產一滴石油。石油儲備是當今世界“防止和減少石油供應中斷危害的最可行、最安全、最有效的手段”。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石油儲備帶來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其成本,石油儲備的意義還不僅42012年第2期僅在于經濟,對于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都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及早建立石油儲備體系、擁有適當的石油儲備也就自然成為各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重中之重。
中國的石油儲備量不高,僅占世界石油儲量的2.45%,但是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很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對石油的需求量還會大幅增加。作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中國能源需求仍將高速增長,對外能源依賴度將不斷提高(2020年左右將達60%),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勢必水漲船高。中國作為一個規模巨大的經濟體,要保障國家安全并保持經濟穩定運行,必須提高防范石油市場價格風險的能力。但中國卻是世界上唯一未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石油進口大國。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石油需求量不斷攀升,受限于中國自身石油產量的緩慢增長,進口石油成為不得不采用的一種措施。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石油企業和國家應付突發事件的需要,伴隨著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的增大,以及國際石油市場波動性加大,這種損失和其他影響將會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嚴重。由于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剛剛起步,使得我們在面臨國內外市場供需失衡、市場供給不足而頻頻出現的大面積“油荒”時,難以短時間內保障油品供應,穩定油品市場秩序。如果國家戰略儲備體系建立不完善,中國將難以保證石油供應。按照國際能源機構制定的標準,當石油供應中斷量達到需求量的7%時,就是能源安全警戒線。因此,不論從國內市場還是從外部環境來看,加快推進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建立全方位石油安全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一、立法先行,建立和健全石油儲備相關的法律法規
石油儲備是一項關系到國家與產業安全、投資巨大、選址嚴格、建設周期長的系統工程,法律法規是石油儲備建設的重要保障。法律法規的完善,一方面可以規范石油儲備行為,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參與石油儲備企業的利益。國際能源機構(IEA)國家為了保證石油儲備建設的規范和順利進行,毫無例外地都動用了立法工具,做到法制建設先行,使石儲備建設有法可循,依法進行,并且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對法律進行調整。20世紀7O年代,日本制定了《石油儲備法》,德國頒布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儲備法》,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以上國家都是制定了相關法律后,才根據法律規定具體實施石油儲備行為的。而中國目前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啟動,相關的法律、法規仍未制定,有關石油方面的立專家視點法,分散在憲法、礦產資源及其他條例規章和政策性文件中,這與中國目前的石油安全形勢很不相稱。因此,中國石油儲備建設務必走“要儲備,先立法”的道路,盡快制定出臺《中國石油儲備法》,明確石油儲備模式、儲備主體、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儲備規模、品種構成、基地布局、資金來源、基地建設、基地維護、儲備計劃的制定與決策、石油采購、儲備石油的釋放、儲備石油的置換程序、儲備基地的檢查及國內石油市場及儲備基地基本數據的統計等內容,使石油儲備建設的全過程有法可依,以確保中國石油儲備體系有條不紊的實施。
二、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石油儲備模式
1973年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后,世界很多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各自的國家石油儲備,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模式,即政府直接承擔型、政府儲備與民間儲備結合型,以及政府、儲備機構和石油公司共同承擔型。目前中國國家物資儲備的模式與美國戰略石油儲備采用的模式相類似,均由政府機關直接負責儲備基地的建設、管理及運作。如果未來中國石油儲備采用這種儲備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國家的意志,便于集中管理統一指揮,有利于保證石油儲備的安全,也易于和現有的國家物資儲備管理相銜接,避免儲備被擅自動用。但這種儲備模式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首先,運作成本高;其次,這一模式不符合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則,不利于儲備石油的輪換更新。基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理念,同時考慮到中國是石油生產和進口大國、以國家石油公司為主導、政府管制能力較強等國情,我們認為未來中國應選擇并確立“混合型”石油儲備模式。所謂“混合型”石油儲備模式,是指由政府及社會共同構建石油儲備體系的石油儲備模式。“混合型”石油儲備體制可以在保證有效發掘和盤活社會上現有的儲備能力及相應營運能力,大大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由于中國石油儲備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建設過程宜循序漸進,分階段進行:在起步期(2010年以前),建立以政府儲備為主體、以商業儲備為補充的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在過渡期(2O10—2015年),逐步過渡到以政府儲備和企業法定儲備為主、以商業儲備為補充的國家石油儲備體系:在過渡期以后的成熟期(2015年以后),最終建立起以政府儲備為主導、以機構儲備為主體、以商業儲備為補充的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政府儲備、企業法定儲備、機構儲備、企業商業儲備功效各異,各司其職,相互補充,只有將它們有機組合,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才能有效保障國家石油安全。
推薦閱讀:石油類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三分步實行,循序漸進確保石油儲備規模
“手中有油,心中不慌”,從目前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看,為強化國家石油安全,應對突發事件,中國有必要逐步加大自己的石油戰略儲備。石油儲備的規模是石油儲備建設首先必須明確的基本要素,它有利于儲備資金的預算和儲備設施的建設實施。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石油戰略儲備數量上的標準。從國際經驗來看,一次能源中石油比例越高,石油進口依存度越大,能源安全目標越高,國家石油儲備的目標規模就越大非產油國的石油儲備目標規模要比產油國大。國際能源機構(1EA)對各成員國均以90天上年度石油凈進口量為最低要求,而所有成員國均達2012年繁2強到了該要求,大多數國家還超過了120天。美國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國,目前已達到7.27億桶,達歷史最高位,其和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天數均達到150天以上:日本政府擁有的石油儲備,加上民間的石油儲備以及流通領域的庫存,足夠全國使用180天以上:法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20天以上,德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也達到100天以上。為了與國際接軌,中國石油儲備規模應達到國際能源機構(IEA)規定的標準。可是,按照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11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約2.54億噸。簡單計算可看出,2012年末可以實現的3753萬噸相當于大約50多天的進口量,而一期工程的1400萬噸約等于十幾天進口量,再加上國內21天進口量的商業石油儲備能力,也就是當前具備30多天進口量的儲備能力。對于中國來說,石油戰略儲備規模還較小,由于沒有更多地參與國際能源儲備的協調機制,伊朗局勢會對中國油價短期內產生一些影響。30多天的儲備能力,意味著一旦美伊戰爭機器開啟,只要打一場超過30天的仗,中國的石油供應就會出現明顯短缺。但是,由于戰略石油儲備耗資巨大,作為人口眾多、國家財力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立像美國和日本那樣規模龐大和系統完備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只能從國情出發,以中國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依據,建成能滿足這一水平所需的、國家財力能夠承受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體系。考慮到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經濟實力、石油進口來源特征、未來石油消費和進口規模等因素,著眼于實際,循序漸進爭取用1O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一定規模的石油儲備。根據國務院批;隹的《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20年以前,三期項目全部完成,總投資額約為1000億元,屆時中國儲備總規模將達到10O天左右的石油凈進口量,國家石油儲備能力提升到約8500萬噸,相當于9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這也是國際能源機構(1EA)規定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達標線”,進一步增強中國應對石油中斷風險的能力。
四、減少單一品種依賴,促進石油儲備品種多樣化
就石油戰略儲備而言,存在油種的合理平衡問題,但儲備成品油不如儲備原油,儲備原油不如儲備產能和油氣資源。當今各國儲備的石油大部分都是原油,這主要是因為:原油能根據動用時的實際需要,煉制生產出不同品種的成品油。同時原油的儲備成本相對較低,因為原油能長期儲存而不易發生變質,而成品油長期儲存有變質危險,為保證質量需要每2~3年進行定期更換,其儲備成本要比原油的儲備成本高一倍以上。按照石油儲備法的規定,日本的民間儲備包括原油、指定的石油產品和石油氣。其中指定的石油產品是指通產省規定的汽油、煤油、柴油以及其他烴類油品;石油氣是指丙烷、丁烷以及通產省規定的以烴類成分為主的氣體(包括液化處理過的產品o2009年之前,中國的國家石油儲備只有原油一個品種。基于單純儲備原油的缺陷,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提供油品,中國在石油儲備品種上應借鑒國際的經驗,同時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今后中國的石油儲備中,政府儲備應該以原油為主,企業儲備可以有一定數量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等石油產品,甚至還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液化氣儲備。石油儲備以原油儲備為主主要是考慮到原油比其他任何油品和天然氣都容易運輸專家視點和儲存,并且進口原油在國內加工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的原油加工能力,有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儲備一定量的石油產品主要是考慮到在危機的初期,可以不用加工就可以將石油產品迅速投入市場。
五、放松市場管制,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儲備主體
從國際經驗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儲備體系,包括政府儲備、機構儲備、企業儲備。政府儲備是指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完整由政府出資建設、采購、掩護和把持的石油儲備情勢,其目標主要是及時解決和平息全國性的石油供給缺乏與油價暴漲問題,具有其他儲備情勢無法代替的特別作用,因而也被稱為戰略儲備。機構儲備(又稱中介組織儲備)是由法律規定的公共或民間組織承擔的任務石油儲備,它實際上是企業任務儲備的一種變相模式。企業儲備是指石油生產商、進口商、煉油企業、銷售企業和石油消費大戶承擔的石油儲備,它由兩部分組成:法定儲備和商業儲備。“藏油于民”已成為石油儲備主要風向標。盡管美國政府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居世界首位,但企業石油儲備遠超過政府儲備。以2009年為例,美國的石油儲備相當于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占1/3。在美國,除了五大石油公司,還有4000家小公司都參與石油行業中。歐美、日韓等國家都有商業石油公司、民間組織機構的參與,并占據著很大的份額。德國施行“聯盟儲備”機制,官民聯盟儲備量、政府儲備、民間儲備比率為57:17:26:雖然日本缺石油,產量僅是該國石油需求量的0.2%,但民間儲備達到77天,占據國家總儲量的46.4%。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