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1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不經意的骨折后應該怎樣去護理呢,同時在當前應該怎樣去加強對護理管理的新應用措施呢?骨折的護理新措施有哪些呢?對于臨床上的治療新應用技巧又有哪些模式呢?在此本文針對手術中的各個護理做了一定的分析以及對臨床中的治療做了一定更多研究,所以想了解更多
不經意的骨折后應該怎樣去護理呢,同時在當前應該怎樣去加強對護理管理的新應用措施呢?骨折的護理新措施有哪些呢?對于臨床上的治療新應用技巧又有哪些模式呢?在此本文針對手術中的各個護理做了一定的分析以及對臨床中的治療做了一定更多研究,所以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看以下文章。
摘要:腕關節是人體一種重要關節,對于功能具有較高要求,發生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時,若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術后護理,極易造成關節疼痛、僵硬,對腕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當前,臨床選取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方案時主要依賴于患者骨折是否存在粉碎或關節面不平整,亦即骨的穩定性。對于粉碎性骨折而言,特別是對于AO分型中的B、C型骨折患者,傳統石膏夾板外固定無法有效對抗前臂肌肉力量,易引起再次位移,導致出現腕部畸形和功能障礙。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或外固定支架術進行治療。
關鍵詞:骨科護理,支架治療,醫學論文
Abstract: the wrist joint is an important joint in human body,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function, occurrence of comminuted fracture of the distal part of the radius, if does not carry on patients with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postoperative nursing, easy to cause joint pain, stiffness, and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on wrist joint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selec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ainly depends on the patients with fracture exists when crushing or articular surface uneven, that is, the stability of the bone. For comminuted fracture, especially for the AO type B, type C fracture patients, the traditional plaster splint external fixation cannot be effective against the forearm muscle strength, easy cause displacement, again lead to the wrist deformity and dysfunction. Therefore, the current for clinical patients with comminut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 external fixation stent for treatment.
Keywords: orthopaedic care, stents, medical papers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4例,19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分布為31~78歲,平均年齡為(47.5±4.3)歲,其中包括16例跌傷,11例交通傷及7例墜落傷,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AO分型結果顯示,該研究中包括4例B2型,7例B3型,9例C1行,11例C2型及3例C3型,受傷至實施手術的時間分布為1~9 d,平均為4.7 d。目的 探討單邊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護理措施。 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期間收治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34例,采用單邊外固定支架對患者進行治療,并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患者護理前后臨床表現的改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結果 患者術后旋前、旋后、橈偏、橈骨高度、尺偏角度同正常腕關節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背伸、掌屈、尺偏范圍、掌傾角度明顯小于正常腕關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于通過單邊外固定支架術進行治療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給予患者釘道感染、患肢功能訓練等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骨科臨床與基礎研究雜志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1.2 手術方法
該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單邊外固定支架術:患者行臂叢麻醉,將患肢于手術臺上進行固定,取2枚2.5 mmSchanz針,于患肢第二掌骨中部及中底部,同手背呈45°角、掌骨干垂直有橈側植入,另取2枚3.5 mmSchanz橈骨針,于患肢橈骨干距離骨折線近端約為3 cm處將其植入。進行外固定支架安裝,在C臂機的輔助下實施牽引復位,并觀察是否取得良好復位情況,根據患者骨折部位的粉碎情況和移位類型實施復位:Barton骨折患者進行中立、輕度尺偏位;Smith骨折實施輕度背伸、尺偏位;Colles型骨折實施輕度掌傾、尺偏位。取得滿意的復位效果后,將鎖扣逐個擰緊,結束復位及固定手術。若患者橈骨縱軸尺偏角或長度未取得滿意為止,則提示牽引力度不足,可通過軸向牽引外固定支架以對復位位置進行調整。
1.3 護理
1.3.1 術前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大部分患者在發生骨折后均會存在一定的擔憂、恐懼、緊張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同患者進行充分交流,向患者說明單邊外固定支架治療的特點及其優勢,告知患者此種治療方案有利于減小手術創傷,保持術后骨折部位的穩定,有利于患肢術后功能的恢復,從而幫助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術前準備。
1.3.1.2 飲食護理
該類患者在治療期間應多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多食用高纖維素使用,如肝臟、肉食、胡蘿卜、豆制品及新鮮蔬菜等,補充充足的鈣質食品,如蝦皮、牛奶等,多進食新鮮水果,避免使用辛辣食物,禁煙。同時對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應給予患者正確的用藥指導,定時對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進行測量,以幫助患者安全度過圍手術期。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由于存在明顯塌陷,傳統手法復位難以取得滿意效果,且復位后難以維持良好對位,易發生握力減弱、畸形等不良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0年9月―2013年11月間收治的34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采用單邊外固定支架對患者進行治療,并于術后給予患者全面護理干預,以探討該類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證據,現報道如下。
1.3.2 術后護理
1.3.2.1 術后觀察
對患肢活動及血運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指導患者主動將患肢抬高至心臟位置,以促進消除水腫。待患者麻醉狀態完全消退后,叮囑患者實施手指主動活動,以對肢體腫脹情況進行改善。同時,對患肢末梢的血運情況,如顏色、動脈搏動、感覺、溫度等進行嚴密觀察。如有異常應及時同主治醫師聯系,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1.3.2.2 釘道感染預防
對患者釘道周圍是否存在膿性滲出、熱痛紅腫現象進行密切觀察。術后初期,大部分患者釘孔會出現可見性血性滲出,此時應采用無菌敷料對出血處進行覆蓋,在換藥時,應使用乙醇或生理鹽水對釘孔部分進行徹底清洗。若釘道周圍未發生深處,則無需使用敷料進行覆蓋。同時需注意應避免使用碘伏進行消毒,避免碘伏對金屬造成腐蝕。對于急性期患者,每日應按時換藥,保持釘道附近皮膚和外固定支架的清潔,若出現炎性反應,應對分泌物進行取樣并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結果對感染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針對性處理;若患處固定螺釘和皮膚發生切割先喜愛能夠,壓力較大,應實施切開松解切割側皮膚。在釘道感染得到確診后,應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選取合適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加強釘道護理,根據外固定螺釘的穩定性和感染程度、外固定支架的整體結構決定是否對螺釘進行保留。
1.3.2.3 患肢功能鍛煉
研究證明,早期功能鍛煉有助于患肢消腫,對于改善患肢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研究于術后第2天對患者進行患肢腕關節、掌指關節、指間關節的等長收縮活動,以促進患肢關節功能,增強肌力,避免發生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不僅需實施五指活動,還應進行肩關節和肘關節的進一步活動,視患者情況指導其進行大幅度非負重鍛煉,以促進患肢功能早日恢復。
1.3.3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后,應明確告知患者復查具體時間,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出院后患肢功能鍛煉,并提高患者對患肢功能鍛煉的重視程度,告知患者外固定支架的拆除時間,協助患者順利辦理出院相關手續。
1.4 療效評估
對患肢進行X線片拍攝,對尺偏角、橈骨高度、掌傾角進行測量,對左右手的橈偏、尺偏、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活動范圍進行評估,并按照Gartland-Werley功能評分標準對患者的腕關節功能進行評價。
1.5 統計方法
該研究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χ2檢驗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
2 結果
2.1 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評估及放射學評估結果
由表1中數據可知,患者術后旋前、旋后、橈偏、橈骨高度、尺偏角度同正常腕關節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背伸、掌屈、尺偏范圍、掌傾角
2.2 臨床療效評估結果
3 討論
研究顯示,外固定支架術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相比,二者臨床療效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易造成腕關節僵硬、肌腱粘連等嚴重并發癥,且治療成本較高,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臨床多采用外固定支架術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外固定支架術主要通過將固定針置于骨折端兩側,并實施牽引復位,通過螺桿進行調節以克服橈骨短縮和前壁肌肉牽張力。從而有力地促進骨折部位的恢復。該研究中,患者術后旋前、旋后、橈偏、橈骨高度、尺偏角度均得到明顯改善,同正常腕關節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僅背伸、掌屈、尺偏范圍、掌傾角度略小于正常腕關節(P<0.05),表明采用單邊外固定支架對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對于恢復患肢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表明,在采用單邊外固定支架術對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時,實施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顯著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術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從而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擔憂等不良情緒,保證患者的情緒穩定,以利于順利開展術前各項準備;通過指導患者健康飲食,保證機體營養充足,為手術進行及術后恢復奠定良好基礎。術后護理的關鍵在于釘道感染預防及患肢功能訓練。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術后釘道感染的發生率一般在1%~8%左右,發生感染后若不進行及時處理,易造成創口感染化膿,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對于釘道感染患者,程度較深時刻通過抗生素治療以緩解,若感染較深,則應考慮將松動與感染外固定螺釘去除,再進行感染治療。該研究中,僅1例患者發生釘道感染,感染率遠低于相關調查結果(P<0.05),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后患者癥狀緩解。術后功能訓練應及早開展,一般建議在術后第2天開始,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訓練,以盡早恢復關節活動,改善肌力。該研究中,34例患者術后總優良率為85.3%,較相關資料中顯示的該類患者術后療效評估一般結果具有顯著的優勢,提示在單邊外固定支架術術后給予患者全面的臨床護理,對于保證患者順利康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通過單邊外固定支架術進行治療的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給予患者釘道感染、患肢功能訓練等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對于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