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外周神經損傷是指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四肢等外周神經發生損傷的情況,主要包括外傷、感染、炎癥以及腫瘤等類別[。外周神經損傷患者的治療常為手術治療,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要求對神經損傷的類型、位置等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通過手術過程中的解剖觀
摘要:外周神經損傷是指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四肢等外周神經發生損傷的情況,主要包括外傷、感染、炎癥以及腫瘤等類別[。外周神經損傷患者的治療常為手術治療,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要求對神經損傷的類型、位置等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通過手術過程中的解剖觀察確認損傷信息明顯是不現實的,因而傳統上對患者神經情況進行檢查時,一般通過將間接的檢查方法,如肌電圖檢查、感覺、運動功能情況的檢查,以上方法分辨率較低,不能清晰明了的表現出神經損傷的具體信息。在現在臨床診斷中,通常采用對外周神經進行高頻超聲顯像的方式獲取患者外周神經損傷的信息,可清晰準確的顯示出患者神經損傷的部位、狀態和性質,準確率和敏感度較高。為對高頻超聲在外周神經損傷中的應用進行進一步探討,對33例外周神經損傷患者和30例正常人進行高頻超聲掃描。
關鍵詞:外周神經損傷,腫瘤,醫學論文發表
周神經損傷患者的診斷中有30例診斷正確,正確率91%,炎癥、外傷和腫瘤以及水腫等不同類型的損傷可表現為不同高低和波段的回聲,外傷和感染患者高頻超聲診斷表現為連續性的中斷,且回聲降低,其原因在于神經中斷部位的增大增粗。神經水腫患者圖像以僵硬,平行結構紊亂為主要特征,神經瘤患者則出現外部邊界清晰,內部粗糙均勻的低回聲。而健康者聲像圖表現為表面為連續帶狀高回聲、內部為多條平行線性回聲的條索狀管型結構?梢姼哳l超聲可清晰明了的顯示患者神經損傷的位置狀態和類型等信息。但資料中仍出現3例漏診誤診病例,這種情況在外傷感染導致的神經損傷中可能是由于在對患者外傷進行清創和縫合時將肌腱和受損神經進行錯位縫合,從而導致兩者回聲相連導致誤診。因此在超聲診斷時應注意神經回聲與其周圍的肌肉、筋膜等其他組織回聲的區別,實施動態掃描,防止混淆。神經腫瘤患者可能出現的誤診,其原因可能在于腫瘤導致神經解剖位置發生的變異,對于這種情況應選用不同頻率多角度檢測,并應更加熟悉神經的解剖走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33例經手術和治療確認為外周神經損傷的患者為觀察組,其中包括11例外傷、10例炎癥損傷、5例神經腫瘤和7例水腫,患者年齡21~65歲,平均(34.2±2.2)歲,男25例,女8例。另選取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0例健康人士作為對照組,經檢查無外周神經損傷癥狀,男24例,女6例,年齡24~66歲,平均(34.1±1.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
本次研究采用GE Voluson E8和日立EUB-7500型超聲診斷儀,頻率4~10 MHz的高頻線陣探頭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掃描檢查。
1.3 方法
對上述觀察組和對照組合計63例進行高頻超聲診斷,掃描方向應沿著神經解剖走向進行橫縱向雙向多角度檢查。主要檢查部位為上下肢神經干,包括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腓神經、坐骨神經和脛神經,具體檢測時應根據檢測部位合理設定檢測姿勢,并應注意神經回聲與肌肉、韌帶、血管等其他部位回聲的區別,著重觀測神經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確定患者神經回聲性質以及肢體可見腫脹或傷害與神經之間的連接和位置關系,將觀察組回聲與對照組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聲像圖表現為表面為連續帶狀高回聲、內部為多條平行線性回聲的條索狀管型結構。觀察組患者聲像圖可表現為連續性中斷,且中斷部位神經束因粗大而回聲降低,神經水腫、僵硬,平行結構紊亂等主要特征,這些分別是外周神經損傷、外周神經瘤和神經水腫的主要表征(圖1顯示腓總神經卡壓和治療過程)。33例患者中共檢測出10例外傷損傷、9例神經炎癥損傷、4例神經纖維瘤和7例神經水腫,共30例診斷正確,正確率91%;漏診或誤診3例,對照組診斷正確率為100%,兩組診斷正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結果比較
組別 診斷正確數(例) 漏診或誤診數(例) 診斷正確率(%)
觀察組(n=33) 30 3 91
對照組(n=30) 30 0 100
高頻超聲對于外周神經損傷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可作為新的檢查標準和方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有利于對患者的及早治療和手術方案的優化設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