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1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痹有閉阻不通之義,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不能暢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根據病邪偏勝和癥狀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 關鍵詞:痹癥,針灸,
摘要:“痹”有閉阻不通之義,因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氣血不能暢行,引起肌肉、筋骨、關節等酸痛、麻木、重著、伸屈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根據病邪偏勝和癥狀特點,分為行痹、痛痹、著痹和熱痹。
關鍵詞:痹癥,針灸,醫藥,藥劑師論文范文
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纖維織炎和神經痛等病,均屬中醫“痹證”范疇。須與骨結核、骨腫瘤鑒別,以免延誤病情。
針灸治療對本證有較好效果,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復,非一時能獲效。
關節疼痛、屈伸不利是共同癥狀。
1.行痹
風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痛無定處,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
2.痛痹
寒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則減,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3.著痹
濕邪偏盛,肢體關節疼痛重著不移,酸痛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寒冷可促使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4.熱痹
熱邪壅滯經絡關節,發為熱痹,癥見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一個或多個關節,伴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
祖國醫學“痹證”是由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西醫又可稱為微循環障礙。肢體筋骨、肌肉、關節微循環障礙,代謝產物堆積,會產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會造成脈管炎、下肢靜脈曲張,嚴重出現跛行,刀割樣痛。頸、肩、腰、腿痛退行性病變等,西醫常見的有肩周炎、四肢麻木腫脹,腰腿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肌纖維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等。都是困擾老年人的一些常見病。筆者從事臨床工作10余年。自擬活血通絡方治療痹證,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均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痹證。年齡均在50歲以上,其中腰腿痛18例,占31%;痛風關節炎20例,占34%;肩周炎12例,占21%;類風濕、風濕關節炎,8例,占14%。男性25例,占43%;女性33例,占57%;50~60歲者23例,占40%;60~70歲男18例,占31%,70歲以上17例,占29%;本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58例患者均為門診觀察、檢查、診斷、治療。預約患者定期復查血脂、血粘度、血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原則 活血通絡為基礎,加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
2.2 自擬基礎配方 桑寄生35 g,紅萆薢25 g,桃仁15 g,川芎15 g,當歸15 g,牛膝20 g,雞血藤 35 g,蘇木15 g,紅花6 g,桂枝20 g,桑枝20 g,炒白芍15 g,丹參25 g,生口芪25 g,明黨參25 g,薏仁35 g,茯苓25 g,澤瀉20 g,合歡皮20 g,枸杞子15 g,大棗20 g,甘草5 g。臨床加減:兼有腹脹食少者加炒麥芽25 g,焦山楂15 g,炒雞金20 g,神曲15 g,杜仲20 g;兼有肝郁氣滯、胸脅脹痛者加炒柴胡20 g,炒枳殼25 g,佛手15 g,陳皮20 g,威靈仙15 g;兼有寒濕內蘊、四肢冷痛者加炙附片100 g,麻黃15 g,細辛6 g;兼有四肢紅腫、灼熱疼痛、口渴煩躁者為熱痹。本方減去生口芪、明黨參。加連翹20 g,赤芍20 g,威靈仙15 g,知母 20 g,生石膏35 g。
上述諸藥開水煎服,每日3次,均于餐后服用,每劑可煎4次。療程7~14 d。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①治愈:臨床諸癥(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癥)消失,肌肉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各種理化檢查指標(血沉、抗O、類風濕因子,尿酸,X片等)正常;②顯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除,肌肉肢體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患者可恢復日常工作或參加勞動,主要理化檢查指標基本正常;③有效:主要癥狀大多消除,肌肉肢體關節功能有明顯進步,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有一定恢復;④無效:與治療前相比各方面均無好轉。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本科論文和醫學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3.2 治療結果 顯效17例,占30%;有效38例,占65.5%;無效3例,占5%。總有效率95%。
4 討論
祖國醫學“痹證”,西醫又考慮微循環障礙所致。尚指經絡脈道遭受風寒濕邪侵襲后,引起肌肉、關節、筋骨、氣血運行不暢而閉阻腫痛,“不通則痛”。四肢灼熱腫痛,口干渴大便秘結煩躁者,屬熱痹;頭身惡寒四肢肌肉僵冷腫痛,遇寒加重,得熱痛減,口不干渴者屬寒痹。本方中藥以活血化瘀為基礎方,在此基礎上根據辨證施治加以疏散濕熱或宣散寒濕,從而達到疏通人體經絡功效。經中藥治療后,受阻經絡血管通暢,所謂“通則不痛”。
方中桑寄生為常綠喬木沙松樹上的寄生草本,味甘淡,性溫無毒。是民間治療痹證的一味好藥。配以紅萆薢,桃仁,川芎、當歸、蘇木、紅花、牛膝、雞血藤等活血化瘀、通利血脈。附片、麻黃、桂枝、威靈仙、細辛、桑枝、合歡皮,具有較強溫化人體寒濕、通利微循環障礙的良好效果。鎖陽溫腎通利寒濕,與附片同用,加強機體溫通功效。方中用的炒白芍、丹參活血養陰潤燥,以佐使附片、鎖陽、麻黃、桂枝、細辛之燥烈。明黨參健脾補氣以益氣活血。薏仁、茯苓、澤瀉具有健脾通利水濕功能。炒麥芽、神曲、焦山楂、炒雞金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并有消通血管沉積物的功效。炒枳殼、佛手舒肝理氣,通調血管。加生姜、蔥白溫通宣散經脈。本方對痹證具有標本兼治的良好效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