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31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探討C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應用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我校2017級中醫學專業大三的112名學生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CBL教學法組,n=56)和對照組(傳統教學法組,n=56),兩組的教學內容均為中醫內科學中的肝膽系病證,通過考試成績、學生綜合能力
[摘要]目的:探討CBL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教學應用中的效果。方法:選取我校2017級中醫學專業大三的112名學生并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CBL教學法組,n=56)和對照組(傳統教學法組,n=56),兩組的教學內容均為中醫內科學中的肝膽系病證,通過考試成績、學生綜合能力自評和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調查來評價教學效果。結果:實驗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學生在綜合能力自評和教學滿意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應用CBL教學法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CBL教學法;中醫內科學;教學效果
中醫內科學作為中醫學的一門主干課程,是連接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之間的橋梁,其教學質量將會成為直接影響學生運用醫學理論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重要因素。案例式(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是從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CBL教學方法主要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展開[1],這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聽課轉變為主動參與討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為了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筆者嘗試將CBL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內科學的教學中,積極探索該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并對這一探索過程的體會進行總結。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我校2017級本科中醫學專業大三的112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CBL教學法組,n=56)和對照組(傳統教學法組,n=56),實驗組學生男女比例為17∶39,年齡20—22歲,平均(21.4±0.7)歲;對照組學生男女比例為20∶36,年齡20—22歲,平均(21.5±0.9)歲;研究開始前,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摸底考試;兩組的帶教老師相同。經檢驗,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摸底考試成績等基線資料均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二)教學方法
1.確定教學內容。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伯禮、吳勉華主編的《中醫內科學》教材,兩組學生的教學內容均為肝膽系病證,包括脅痛、黃疸、積證、聚證、臌脹、癭病、瘧疾。兩組授課均為21課時。
2.教學過程。實驗組采用CBL教學法,實施步驟如下:①導學:向學生詳細地介紹CBL教學方法,讓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同時進行醫學文獻檢索的基礎培訓;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每組8人,并在小組內推選出一名小組長。②編寫案例并提出問題: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學目的和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案例并提出問題,提前一周將案例資料和問題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③小組討論與匯報:小組討論是CBL教學法的關鍵環節,要求每個小組成員積極參與,按照事先分配的任務將各自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小組內報告,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由小組長總結本組的討論結果,最后各個小組長在講臺上進行匯報。教師作為主持人,需要把握課堂的進度,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適時引導,注意總結歸納。④教師點評與總結:教師對各組的匯報結果進行點評,并給出指導意見。最后,教師對案例進行全面分析,答疑解惑。
相關期刊推薦:《繼續醫學教育》(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衛生部委托,天津市衛生局主管,天津市職工醫學院主辦的學術性刊物。以宣傳繼續醫學教育為宗旨,本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是全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專業期刊,以提高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素質,促進醫學科學技術發展。讀者對象為各級衛生機構的管理、教學和臨床實踐的衛生工作者。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對肝膽系病證中每個疾病進行仔細地講解,學生聽課并做筆記。
3.評價方法。肝膽系病證授課結束后,從三個方面來評價教學效果:①理論考試成績:由專門的命題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統一命題,對兩組學生同時進行理論知識考試,按百分制計分,其中案例分析類題目占50分,客觀題占50分,客觀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和填空題。②學生綜合能力自評:查閱相關文獻后[2],自擬學生綜合能力自評表,從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六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各項評分標準:明顯提高計4分,部分提高計2分,沒有提高計0分。③教學方法滿意度調查:以匿名的形式進行教學方法的滿意度調查,選項答案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項。
(三)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兩組學生自身綜合能力評分結果比較實驗組學生在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學生自身綜合能力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兩組學生教學滿意度比較實驗組總滿意度為89.3%,對照組滿意度為4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三、討論
目前,中醫內科學的授課仍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3],在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對每個病證按照其概念、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治法方藥等來介紹,而學生被動地接受這些知識,這種教學方法形式比較單一,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同時也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C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給學生提供了主動地探索未知和分析問題的機會,課前學生以案例中的問題為出發點,主動地查閱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提高了自己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再在課堂中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既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本研究結果顯示,肝膽系病證授課結束后,實驗組學生在理論考試成績、自身綜合能力(包括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協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評分及教學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CBL教學法值得肯定,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CBL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筆者體會到雖然該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將其推廣應用卻面臨著很多的問題:①CBL教學法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4],該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主動地查閱資料,分析案例,參與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然而學生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形成了被動獲取知識的習慣,學習的主動性不高,自學能力普遍較低。②CBL教學法需要課前準備,課中討論,因此時間是必要的保證,但學生課程多,學時少,導致學生課前準備不充分甚至根本沒有準備,這極易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處于被動狀態,從而降低了學習效率。③收集資料并編寫案例,需要教師很多的時間,這將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同時,CBL教學法對教師教學水平要求更高,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善于調動課堂氣氛,把握課堂進度。④科學有效的評價有助于CBL教學法的完善,而針對該教學法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對于本研究中CBL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為主,存在主觀性較強,而通過考試成績來評估又具有片面性,無法了解學生的臨床綜合實踐能力水平。
由上述問題可知,為了更好地發揮CBL教學法的優勢,第一,需要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根據新時代對醫學人才的需求,確立新的教學目的,優化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自主學習;第三,成立專門的教學案例編寫小組,同時實現案例在各個學校之間的共享;第四,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升教學的教學水平;第五,構建科學有效的CBL教學評價體系,定期地對教學進行評估,并及時的根據教學評估來完善教學。
綜上所述,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CBL教學法能顯著的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有利于醫學人才的培養,值得推廣應用。但該教學法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為其創造有利的條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該教學法的優勢。——論文作者:邱華1,毛德文1,蒙蔭杰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