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2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掌握四川省阿壩州布魯桿菌病(布病)疫情動態,為牧區科學防治布病提供依據。方法2011-2019年阿壩州人間布病固定監測點設在若爾蓋,臨時監測點設在理縣和茂縣,動物間布病監測2011-2012年在紅原、阿壩、壤塘、松潘、馬爾康、若爾蓋和金川7縣,2013-2
[摘要]目的掌握四川省阿壩州布魯桿菌病(布病)疫情動態,為牧區科學防治布病提供依據。方法2011-2019年阿壩州人間布病固定監測點設在若爾蓋,臨時監測點設在理縣和茂縣,動物間布病監測2011-2012年在紅原、阿壩、壤塘、松潘、馬爾康、若爾蓋和金川7縣,2013-2016年在全州流行病學調查及血清學方法檢測相關動物及與動物接觸的人群。對檢測樣本用虎紅平板試(PAT)驗進行初篩,試管凝集試驗確認診斷。血清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為1∶100(++)及以上判定為陽性。結果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人間監測: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固定監測點若爾蓋縣血清監測2247份,發現陽性血清17份,陽性率為0.76%(17/2247),患者年齡集中在20~70歲之間,男女之間沒有顯著差別,牧民、肉加工等職業為高危職業,牧區、半牧區均有發病。流動監測點未檢出陽性血清。動物間監測:13縣羊布病血清陽性率為2.02%(259/12851),牛布病血清陽性率為1.72%(1804/105176),羊檢出率高于牛(χ2=6.00,P<0.05)。結論阿壩州人間布病呈散發,人間、動物間布病疫情形勢嚴峻,今后應繼續加強人間和動物間布病監測,加強重點人群健康教育,防止疫情暴發。
[關鍵詞]阿壩州;布魯桿菌病;監測;分析
布魯桿菌病(布病)是一種由布魯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阿壩州畜牧養殖昌盛,養殖大量的牛和羊。患病的牛和羊是阿壩州人間布病的主要傳染源[1],阿壩州布病疫情不容忽視,布魯桿菌可以通過體表皮膚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機體。人的感染與職業、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為及時掌握四川省阿壩州布病疫情動態,為科學防治牧區布病提供依據,2011-2019年連續在阿壩州國家監測點若爾蓋縣、省級監測點理縣和茂縣開展布病監測。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研究對象為阿壩州監測縣區監測鄉(場)內10~70歲與家畜及與畜產品接觸的重點職業人群。人間布病監測以若爾蓋縣為固定監測點,理縣和茂縣為臨時監測點;2011-2012年動物間布病監測在紅原、阿壩、壤塘、松潘、馬爾康、若爾蓋和金川7縣進行,2013-2016年在全州進行,2017-2019年未開展監測工作。若爾蓋縣每年流調人數不少于500人,對有流行病學癥狀的人群進行血清監測,血清學監測不少于200人。理縣和茂縣流調和血清學監測不少于200人。
1.2資料來源
1.2.1人間監測基于傳染病網絡和監測點進行監測。在各監測點內對布病重點職業(牧民和肉加工工人)人群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體征檢查,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采集分離重點職業人群血清。血清學檢查先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PAT)初篩,再進行試管凝集試驗(SAT)進行確認。試管凝集抗原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鼠疫布病預防控制基地生產,均在有效期內。
1.2.2動物監測血清學診斷2011-2012年在紅原、阿壩、壤塘、松潘、馬爾康、若爾蓋和金川7縣,2013-2016年在全州對牛和羊監測。以虎紅平板凝集試驗作為初篩試驗,以試管凝集試驗作為確診試驗。試驗操作方法和判定標準按1989年衛生部地方病防治司,農業部畜牧獸醫司《布魯氏菌病防治手冊》規定進行。
1.3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錄入整理數據,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按年齡、性別和職業統計血清學檢測結果,計算血檢陽性檢出率。
2結果
2.1人間疫情監測
2.1.1網絡報告2011-2019年網絡報告共計10例布病患者,其中2011年若爾蓋縣報告2例,2014年茂縣1例,若爾蓋2例,2015年若爾蓋縣1例,九寨溝縣1例,2016年黑水縣3例,發病率由2011年的0.225/10萬上升到2016年的0.3226/10萬,2017-2019年發病率降到0。
相關知識推薦:預防醫學投稿哪些核心期刊
2.1.2流行病學調查對若爾蓋縣重點鄉4559名布病重點職業人群(男性1403人,女性3156人)進行布病流行病學調查,查出有疑似布病癥狀體征,發熱,乏力,關節酸痛,全身疼痛,肝、脾腫大等2830人。理縣和茂縣對2033名布病重點職業人群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重點職業牧民、肉加工等職業人群,無可疑布病癥狀體征者。
2.1.3實驗室檢查
2.1.3.1固定監測點在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若爾蓋縣采集2247名布病重點職業人群肘部靜脈血,分離血清2247份,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PAT)初篩,布病試管凝集試驗(SAT)進行確認,發現陽性血清17份,抗體滴度為1∶100(++),陽性率為0.76%(17/2247)。人群年齡集中在30歲以上,30歲以上人群(92.43%),共檢測血清2247份,陽性17份,陽性率為0.76%;陽性血清集中在20~69歲以下年齡段,青壯年居多(表1)。20~49歲、50~69歲年齡段血清陽性檢出率分別是1.2%和0.6%,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6,P>0.05)。
血清學檢查的2247人中,男性783人(34.85%),女性1464人(65.15%)。其中男性SAT陽性3人,陽性率為0.38%;女性SAT陽性14人,陽性率為0.96%(表2)。患者女男之比為4.67∶1。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3,P>0.05)。
參與血清學檢查的牧民有1833人(81.58%),肉加工工人414人(18.42%)。其中牧民SAT陽性13人,血清陽性率為0.71%;肉加工工人SAT陽性4人,陽性率為0.97%(表3)。牧民和肉加工職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4,P>0.05)。2.1.3.2流動監測點對2033名重點職業人群采集肘部靜脈血后分離血清。并按要求包裝運輸送往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做布病血清學檢測。血清抗體測定2033份血清,布魯桿菌抗體檢測均為陰性。2.2動物疫情監測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2012年在若爾蓋縣、紅原、阿壩、松潘、壤塘、金川和馬爾康等7個縣,2013-2016年在全州開展了動物間布病血清學監測工作,2017年后未開展監測。共采集牛羊血清118027份,其中牛血清105176份,血清陽性1804份,牛血清陽性檢出率為1.72%(1804/105176);羊血清12851份,血清陽性259份,羊血清陽性檢出率為2.02%(259/12851)(表4)。牛和羊血清陽性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0,P<0.05),羊檢出率高于牛。
3討論
2011-2019年阿壩州人間布病血清陽性檢出率為0.76%,低于2000-2007年的1.72%,人間布病呈散發[1]。流行病學特征顯示:牛和羊是傳染源,而羊的檢出率高于牛,這與王靜、白永飛等[2-3]研究結果一致;病人年齡集中在20~70歲之間,男女陽性率沒有差別,牧民、肉加工等職業為高危職業,牧區、半牧區均有發病。經分析其原因可能與阿壩州牛羊養殖業規模擴大,尤其羊的大規模繁殖以及職業人群對布病的認識不足、屠宰不規范操作,從事肉加工等職業人群防護措施不到位有關[4-5]。阿壩州布病防控的重點人群范圍廣、難度大。
阿壩州布病防控重點在畜間,2017年以后畜牧部門開始疫苗接種,主要是預防動物傳染給人[4-5],重點是羊,其次是牛的防疫、檢疫[5],加強輸入性牲畜的管控,病畜宰殺,流產的羊羔無害化處理,衛生部門加強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另其自覺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7-8],加強自我防護能力。當前基層布病診斷能力不足[9],應提高基層實驗室診斷水平[10],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挽救更大的經濟損失。——論文作者:張霞,余朝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