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10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觀察對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自2008年l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200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A(120例)B(80例)兩組,對A組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對B
【摘要】目的:觀察對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自2008年l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200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其分為A(120例)B(80例)兩組,對A組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對B組患者應用彌可保進行治療,兩組療程均為15d,同時予以;個月的隨訪。結果:A組120例患者中,顯效28例,有效8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達到93-3%:B組80例患者中,顯效20例,有效36例,無效24例,其總有效率僅是70.O%,對兩組相較,其差異呈顯著性(P<0.05):A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癥狀積分達到(4.23±3.35)分,B組患者經治療后達到(7.12±3.56)分,對兩組相較,其差異呈顯著性(P<0.05)。結論:對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不僅安全方便,而且療效確切,應予推廣。
【關鍵詞】新加升降散;中醫藥;神經癥;心血管疾病:療效
在臨床上,患者心血管神經癥主要系同心血管系統疾病臨床表現有關,并且伴隨神經系統癥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系神經癥類型當中的一種。主要發生在中青年患者及女性患者,大約占到全部心血管表現患者中的10%左右。主要在精神創傷以及情緒較激動時表現加重,并且病情久治不愈。本文對我院自2008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200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觀察對其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11月~2011年11月以來,于我科治療的200例心血管神經癥患者臨床資料,將其分為A(120例)、B(8O例)兩組,A組中有女性患者80例,有男性患者40例;其中年齡最大為59歲,而最小為l5歲,其平均年齡為(33.06±5.26)歲,其平均病程為(13.02±4.96)個月。B組中有女性患者50例,有男性患者30例,其中年齡最大為61歲,最小為19歲,其平均年齡為(32.74±5.38)歲,其平均病程為(12.14±5.46)個月。上述兩組患者在性別與年齡以及病程上均不具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B組患者應用單純的西藥治療,每日1次口服25mg彌可保。A組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予以加味治療,每日1劑200ml溫服,兩組療程均為15d,同時予以3個月的隨訪。A組新加升降散的基本方為:薄荷4g,連翹15g,焦梔子7g,淡豆豉10g,大黃3g,姜黃6g,蟬蛻4g,僵蠶9g。如濕熱較盛者則加用菖蒲與佩蘭以及藿香,加用薏苡仁與蔻仁以及杏仁和半夏等;如熱邪較盛者則加用牛蒡子與薄荷以及連翹等;如郁火灼傷其津液者則加用石斛與麥冬以及天花粉和蘆根等;如食郁者則加用麥芽與六神曲以及山楂和雞內金等:如肝經郁火出現上擾者則加用菊花與桑葉以及白芍藥和鉤藤等。
I.3積分判定方法
患者主癥系胸悶,則對其在治療前后的發作程度與發作的時間以及伴隨的癥狀予以觀察,同時量化計分。當每周發作達到6d及其以上者計作6分;達到3~5d者計作4分:達到2天及以下者計作2分。如胸悶導致其臥床不起,并且嚴重的影響到工作與學習以及生活者計作6分;僅影響到其工作以及學習者,并且還能夠活動者計作4分;如胸悶較輕微者,并且不影響其學習以及工作者計作2分。如伴有:①氣短乏力;②多汗;③頭暈心煩;④肢體震顫;⑤失眠多夢;⑥心悸焦慮等上述癥狀中3項及以上者計作6分,僅2項者計作4分,僅1項者計作2分。并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在其治療前后予以積分累計。
1.4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顯效:患者主癥能夠完全消除,并且伴發癥也能夠隨之好轉以及消除,患者學習與工作以及睡眠均正常,經3個月的隨訪后未出現復發:治療有效:患者主癥能夠基本好轉甚至基本消除,患者學習與工作均無影響,在隨訪后其主癥或者伴發癥狀出現反復;治療無效:患者經治療后未見任何改善。
1.5統計學處理
選擇SPSS17.0(服務及產品其統計學的解決方案)對數據予以統計及處理,其中±S用以表示數據,同時選擇,檢驗來進行計量資料的統計,再將檢驗用作計數資料的統計,而于兩組間實施相互對比則選擇q檢驗,以其尸值在0.05以下系統計學差異。
2結果
A組120例患者中,有28例為治療顯效,有84例為治療有效,僅8例治療無效,其總有效率達到93.3%;B組80例患者中,有20例為治療顯效,有36例為治療有效,但24例治療無效,其總有效率僅是70.0%,對兩組相較,其差異呈顯著性(尸l<0.05):A組患者經治療后,其癥狀積分達到(4.23±3.35)分,B組患者經治療后達到(7.12±3.56)分,對兩組相較,其差異里顯著性(=0.05),詳見表1。
推薦閱讀:心血管內科醫師論文發表幾篇
3討論
3.1由于心血管神經癥在祖國醫學中不僅病機多端,而且虛實寒熱均可有之,但以火郁者居多數。患者氣有余則為火,其郁火系陽郁所化,進而外邪與七情,飲食勞倦與正虛等均影響到氣機的升降從而致郁。
3.2應視患者阻遏氣機的邪中各異,以及程度之間的差別分而祛之。如寒邪者,則予以辛溫散之;如濕邪者,則當化之;如氣滯者,則當疏之;如熱結者,則當下之;如瘀血者,則當祛瘀活血,其邪去必然氣機暢達,其郁火則自易透達至外而化解。而于透邪同時,則亦當對郁火施治,總體概括則系清透。其中透者,就是將壅塞祛之,從而展布氣機,而清者,則為清泄患者郁伏之火。
3.3本文升降散載于《寒溫條辨》系楊粟山所著,系溫病15方當中的首方,著有病癥共達70多種。其癥雖紛繁冗雜,但病機卻是一個道理,均系火郁,應用升降散則盡能治之。
3.4綜上所述,對心血管神經癥患者應用新加升降散進行治療,不僅安全方便,而且療效確切,應予推廣。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