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16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了解廣西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的實施效果,為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提供對策與建議。方法:對廣西三所院校2015至2017屆臨床醫學專業訂單定向醫學畢業生586人進行調查。結果:免費醫學畢業生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在一般至差之間,主要欠缺的能力是臨
[摘要]目的:了解廣西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的實施效果,為免費醫學生的培養提供對策與建議。方法:對廣西三所院校2015至2017屆臨床醫學專業訂單定向醫學畢業生586人進行調查。結果:免費醫學畢業生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在一般至差之間,主要欠缺的能力是臨床思維和動手能力;定向服務期滿后56.9%的畢業生希望能進入縣級以上醫院;畢業后規培參加率99%,執考通過率89.4%。結論:培養學校應以核心勝任力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政府部門需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留人機制,創新培養模式,縮短培養周期。
[關鍵詞]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醫學教育;效果
2010年,國家發改委等5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啟動了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目的是為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培養一名擬從事全科醫療的5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2010年,中西部地區23個省份51所高等醫學院校近22%的招生計劃調整為免費培養計劃,首次招收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5000名;截止2017年9月,參與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的高校達68所,主要為地方醫學院校,8年來招生人數共計43000余人,其中廣西參與臨床醫學專業免費醫學生培養的3所院校共招生2000人,2015至2017年3年間,廣西的免費醫學生已有近600名畢業生。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衛生事業管理》創刊于1989年,本刊為月刊,內容廣博精深、通俗易懂,融學術性、指導性、和實用性于一體,是衛生管理者的良師益友。設有欄目有:探索與改革、衛生行政管理、醫療市場、醫院管理、公共衛生服務管理、農村衛生、社會醫學、醫學教育與科研、行風建設等。各級衛生行政和各類衛生事業單位的領導、管理人員、科研單位的科技人工作者、高中等醫藥衛生院校、衛生管理干部院校的師生,各級各類醫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藥廠、醫藥公司的廣大干部、職工都是本刊的讀者對象。本刊還是各級圖書館、資料室的重點收藏刊物。
由于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在全國范圍無統一的實施細則,各高校均根據基層醫學人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受地域限制和各高等醫學院校的課程設置、師資水平、教學條件等實際情況影響,目前全國成熟可供借鑒的經驗尚不多[1]。現擬通過對前3屆免費醫學畢業生的調查,以了解廣西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的實施效果,為將來免費醫學生培養模式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提供對策與建議。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于免費醫學生畢業離校前2周,采取普查的方式,對廣西醫科大學、桂林醫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3所承擔“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的高校,2015至2017屆臨床醫學專業訂單定向醫學畢業生進行調查。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分3次發放問卷586份,回收問卷568份,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9%,其中廣西醫科大學283份(占49.8%),桂林醫學院147份(占25.9%),右江民族醫學院138份(占24.3%)。
1.2研究方法
使用自行編制的問卷進行調查,由專人現場發放與回收。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就讀原因、學習效果自我評價、未來職業規劃等。回收的問卷使用Epidata3.1軟件編程雙錄入,采用SPSS17.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調查結果
2.1基本情況
568名調查對象中,男生270人(占47.5%),女生298人(占52.5%);來自農村生源的435人(占82.1%);入學高考成績達一本線的375人(占66.6%);學生黨員178人(占31.6%)。3所院校3年畢業生的具體情況見表1。
2.2就讀原因
學生選擇就讀免費醫學專業的主要原因有:享有經濟補助358人(占63.0%)、父母或親戚朋友建議328人(占57.7%),其他原因包括:就業政策優惠255人(占44.9%)、希望學醫214人(占37.7%)、誤填提前批錄取志愿134人(占23.6%)、看好全科醫學前景92人(16.2%)等。
2.3學習效果自我評價
2.3.1學習效果評分
免費醫學畢業生對在校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包括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操作技能、社區服務能力、醫患溝通水平、衛生政策掌握能力等5個方面。評價采用Likert5級記分制(很好=5分,好=4分,一般=3分,差=2分,很差=1分),結果顯示三所院校學生的學習效果自我評價在一般至差之間,對衛生經濟和衛生政策掌握能力的評價最好,而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最差;其中廣西醫科大學的評價得分最高,與其他2所院校總平均分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2欠缺能力的自我評價
免費醫學畢業生認為自己欠缺臨床思維的424人(占74.7%),欠缺動手能力的404人(占71.1%),欠缺知識面的359人(占63.2%),欠缺溝通能力的283人(占49.8%),欠缺社交能力的251人(占44.2%)。
2.4未來職業規劃
免費醫學畢業生要求在基層服務年限為6年,含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階段及3年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階段,畢業生對于定向期滿后的職業規劃,超過一半(占56.9%)希望能進入縣級以上醫院,而希望轉入城市社區服務中心(占23.2%)、繼續留在鄉鎮衛生院的較少(占20.1%),詳見表3。
2.5畢業后教育情況
免費醫學生畢業后參加3年的全科醫學方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比例為99%以上,畢業后1年參加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通過率在84.0%至93.9%之間,詳見表4。
3討論與建議
3.1免費醫學生來源特點
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是一類特殊的教育項目,定位于為基層培養醫學人才,從學生的來源看,廣西招收的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80%以上來自于農村,66.6%的學生入學時高考成績在一本線以上,63.0%的學生就讀原因為享有經濟補助,因此,來自農村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優秀學生是該專業的主要生源,說明國家對免費醫學生的招生政策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實際招生工作中嚴格落實主要錄取農村生源和定向單位所在縣的生源[2]。學生生源質量好,畢業生黨員的比例占30%以上,吸收了優秀的人才加入基層衛生服務的隊伍。為了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建議同時建立免費醫學生的退出和轉入機制,對于學生的學業進行動態評估,不合格者退出,其他有志于從事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的學生可申請加入[3]。通過在校期間定向培養及畢業后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確保“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培養目標的實現。
3.2以全科醫師核心勝任力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過程
免費醫學生按照全科醫生方向培養,不僅要求必要的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更加強調適應基層全科醫生崗位需求的實踐能力的培養[4]。世界家庭醫師組織提出全科醫師核心勝任力模型包含6個方面:初級衛生保健、解決具體問題的技能、以人為中心的照顧、綜合處理、社區導向和整體模塊化等[5]。以該核心勝任力模型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廣西承擔培養任務的高校明確了免費醫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初步具備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意識的全科醫師。通過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逐步實現由單純的醫學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強調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知識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辯證統一[6]。本次調查從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操作技能、社區服務能力、醫患溝通水平及衛生政策掌握能力等6個具體方面讓畢業生進行自我評價,評價的結果并不樂觀,畢業生認為自己的臨床思維、動手能力、知識面、溝通能力及社交能力均需要加強,這與李玉華等[7]對新疆免費醫學生的培養各環節評分狀況調查結果相一致,說明在校教育仍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在醫教協同的大背景下,培養基層衛生人才需要院校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同研究制定培養方案,優化培養過程,進行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習計劃等改革,突出核心課程,強化臨床實用技能訓練,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8]。
3.3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留人機制
廣西首屆免費醫學畢業生參加國家統一的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接近90%,與校內普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的通過率一致,高于同年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全國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為73.75%),說明學生的培養效果良好,與張超[9]等對中西部4所醫學院校(贛南醫學院、九江學院、青海大學和廣西醫科大學)的首屆305名免費醫學畢業生的調查一致。然而,畢業生對于定向期滿后的職業規劃,以進入更高一級的醫院為主,有繼續留在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打算的畢業生數量并不多,與周曉峰[10]等對貴州省免費醫學生基層就業意向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即使是定向的免費醫學生,也只是把在基層工作作為過渡,學生的基層就業意向并不強,畢業生對全科醫學相關政策和基層醫療職業發展前景的認同度是影響畢業生出現違約想法的重要因素[11]。此項目實施8年來,免費醫學生教育在管理協調、培養使用、引導激勵方面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相關配套政策制定的改進和調整[3]。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提高免費醫學生畢業后工作條件及保障其未來發展為目標[12]。通過提高工資待遇、改善工作環境、提升職業發展空間、建立全科執業醫師考試制度等保障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
3.4創新培養模式,縮短培養周期
教育部于2014年、2015年先后出臺了進一步做好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的指導性文件,要求免費醫學畢業生須參加3年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訓時間計入6年服務期內。這一政策的出臺,對免費醫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學生參加規范化培訓的積極性非常高,與國家“5+3”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實現了有效接軌。然而,“5+3”的模式還沒有完善,培養周期過長,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短缺的困境的問題,同時,過長的培養周期也增加了醫學生就業意愿發生改變繼而毀約的可能性,加大了培養成本[13,14]。因此,為保障培養質量和縮短培訓周期,建議可通過嘗試建立“三年制學士”、“3+2”(三年醫學專科教育加兩年畢業后全科醫生培訓)的助理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等,縮短免費醫學生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時間等方式,創新免費醫學生培養模式[1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