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14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調查了解陜西省新農合基金運行情況,為醫療保險政策完善提供參考。方法:分層抽樣法抽取陜西省41個縣,調查數據來源于樣本縣的新農合填報數據,數據整理后采用SPSS統計描述分析。結果:陜西省新農合的參合率穩步提升,基本覆蓋了 99%的農村居民;
[摘要]目的:調查了解陜西省新農合基金運行情況,為醫療保險政策完善提供參考。方法:分層抽樣法抽取陜西省41個縣,調查數據來源于樣本縣的新農合填報數據,數據整理后采用SPSS統計描述分析。結果:陜西省新農合的參合率穩步提升,基本覆蓋了 99%的農村居民;籌資水平逐年提高,個人繳費責任不斷明確;參合農民選擇到鄉鎮醫療機構就診的比例逐漸下降,新農合資金主要流向縣外和縣本級醫療機構;新農合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參合農民的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但次均住院費用快速增加,住院實際報銷比隨之相應增長;基金結余率逐漸下降并趨向合理水平,部分縣市基金結余為負。結論: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改革,陜西省新農合的運行取得了明顯成效,新農合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漸提高,新農合管理服務水平也不斷提高。但新農合的發展仍面臨亟需解決的問題和挑戰,籌資機制尚不健全,住院醫療服務利用結構不合理,報銷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還需進一步推進,同時,基金運行趨于合理但仍存在較高風險。
[關鍵詞]新農合;醫保基金;基金運行分析;陜西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是我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農民身體健康、維護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國辦發〔2003〕3號文件拉開了新農合的序幕,經過5年的試點,新農合于2008年全面實施,并于2016 底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并軌,隨著新農合制度的不斷發展,制度的可持續性尤其是基金的可持續性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對新農合的運行情況進行科學性分析對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⑴。
目前,已經有一些學者對我國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有研究對某一具體地區某一段時間內的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了縱向分析比較“亠;有研究對某省或某市新農合連續多年的總體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有研究對某省某一特定行政層面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了分析⑺;也有研究對多個地區連續幾年的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比較分析⑷。總體來說,這些研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了新農合運行情況并進行了問題、建議的討論,對了解各地新農合運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是新農合實施過程中的研究,研究年限和地點局限,缺乏全省甚至全國范圍的新農合完整周期的運行效果評價。本研究試圖從籌資、支出、結余等方面對陜西省2006 -2016年的新農合運行情況進行分析,討論其整個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隨機抽取陜西省的41個縣作為樣本縣。數據資料來源于樣本縣新農合填報數據,數據年限為 2006 -2016年,由于2008年全國新農合制度才實現了全面覆蓋,因而2006,2007年的分析數據中樣本縣個數少于41個。
1.2統計方法
對收集到的數據用Excel 2010進行整理后,導入SPSS 23. 0 統計描述分析,分別從基金籌資、支付和結余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 1籌資
2.1.1參合情況
2006年以來,樣本縣的參合人數逐年增加,參合率穩步上升,其中,新農合全面推進的2007,2008年參合率增長最快。 2006年試點的15個樣本縣中,平均每個縣有17.61萬人參合, 參合率為84. 84% ;2008年新農合全面實施后,樣本縣參合率水平基本達到95%以上。2013年后,參合率平均達到99%,新農合基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見表1)
2. 1.2籌資水平
2006 - 2016年新農合籌資水平逐年提高。人均籌資額從 2006年的50元逐漸提高到2016年的570元,增長了 10. 4倍。籌資總額和支岀總額也不斷增加,但資金支出的增長速度要快于資金收入的增長速度。個人繳納占籌資總額的比例由2006 年的20. 00%波動上升至2016年的26. 32% ,各級財政補助占比下降。個人繳費占人均純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0.53%波動上升至2016年的1.47%,增長了 1.77倍,農民繳費壓力逐漸上升。(見表2)
2.2支出
2. 2. 1住院流向
2006 - 2016年總體上住院病人流向縣外和本縣醫療機構的比例呈波動上升趨勢,流向鄉鎮醫療機構的比例呈波動下降趨勢。縣外住院人次占比由2006年的14. 16%±升至2016年的19. 45%,但上升趨勢逐漸減緩;縣本級住院人次占比由2006 年的35. 20%增長至2016年的53.21%,增長了 0.51倍;鄉鎮住院人次占比由2006年的50. 65%下降至2016年的27. 34%, 總體下降趨勢逐漸減緩,近兩年還出現回升現象。說明隨著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和衛生人員培訓工作的開展,縣、鄉兩級基層農村衛生服務能力逐漸提高。其中,2007年由于全國新農合由試點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實現了新農合覆蓋,住院流向出現了較大變化,縣本級住院人次占比增長了 0. 34倍,鄉鎮占比下降幅度是上一年占比的 23.26%。(見表 3)
2.2.2基金配置
2006 -2016年新農合基金流向縣外占比呈波動上升趨勢, 但上升幅度不大,2016年占比只比2006年增長了 2. 63% ,近幾年增長趨勢逐漸減緩;縣本級占比總體也顯現為波動上升狀態,上升幅度較大,2006年到2016年增長了 15.7%;鄉鎮占比呈顯著下降趨勢,2006年到2016年下降了 1&32%。越來越多農民選擇到縣本級醫療機構就診。(見表3)
2.3結余
2006 -2013年新農合基金當年結余率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2013年之后開始逐漸回升。其中,2009年、2012年和2013 年分別有高達48. 8% ,63. 4%和46. 2%的樣本縣當年基金出現赤字,平均基金當年結余率只有0.05%、-3.41%和0. 14%。基金累計結余率2006 - 2012年呈波動下降趨勢,2009年下降幅度最大,2012年之后開始逐年上升,但仍有10%左右的縣新農合累計基金結余率為負。(見表4)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醫療管理科學》雜志是關于醫院醫療管理科學的專業學術期刊。本刊以衛生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主要報道醫療衛生工作者在臨床醫學、中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影像醫學等方面的先進經驗、科研成果以及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基礎醫學研究。
3討論
3. 1新農合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漸提高
從陜西省41個樣本縣2006 ~ 2016年的新農合運行情況來看,參合率逐年提高。國發C2009] 12號文件規定“三年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陜西省2007年就實現了這一目標,并逐漸覆蓋全體農村居民。隨著農民對新農合知曉度和認可度的提高⑼,新農合籌資水平逐漸提高,陜西省 2016年人均籌資額達到了 570元/年。新農合保障范圍逐漸擴大,住院基金使用率逐漸降低,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全面開展新農合門診統籌工作,保障范圍從住院大病逐漸擴展到門診常見病、多發病,2014年全國各地全面推開利用新農合基金購買大病保險的工作。參合農民的醫療費用實際補償比不斷提高, 近幾年各級醫療機構的平均住院補償比穩定在50%左右。參合農民的衛生服務可及性得到改善,住院補償受益率明顯提高。雖然新農合的籌資水平不斷提高,但目前尚未建立穩定的新農合籌資機制,籌資主要還是依靠各級財政補助。籌資標準及其增長額度也未與人均純收入等經濟指標掛鉤,更多的是政府行政命令,籌資標準有待進一步改善。
3.2住院醫療服務利用結構不合理,報銷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
近幾年(2012年以后),陜西省選擇到鄉鎮醫療機構住院的新農合患者只占30%左右,絕大多數患者選擇到縣級或縣外醫療機構住院,在縣外醫療機構住院的患者比例達20%左右。鄉鎮30%左右的住院病人,僅用了不到15%的醫保基金;縣外 20%的住院病人,用了近40%的醫保基金。2015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國務院醫改辦提出要努力使90%的疾病能夠在縣域內解決“切。按照這個目標,陜西省應繼續加強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增強本縣的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拉大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報銷比例,降低縣外就診率。此外,陜西省新農合目前各級醫療機構平均醫療費用自付比例為50%左右,H 診慢病、重大疾病等疾病政策范圍外費用較高,實際報銷比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2)。貧困人口、失能人群等特殊群體的報銷水平也需要重點考慮2)。參合農民的醫療費用實際支出占農民人均收入的比例逐漸上升,疾病經濟負擔加重。這也與患者住院醫療服務利用結構不合理有關,多數患者選擇到縣級或縣外醫療機構就醫,增加了次均住院費用,從而導致醫療費用負擔增加。
3.3新農合基金結余逐漸好轉,基金運行風險值得關注""
從陜西省樣本縣2006 -2016年數據來看,新農合實施前期,基金運行相對保守,當年結余率較高,中期結余率有所下降,出現結余穿底情況的樣本縣數量也隨之增多,新農合后期結余率逐漸平穩,結余穿底縣的數量有所下降。總體來看,多數樣本縣新農合基金當年出現赤字,即使近兩年基金當年結余率呈上升趨勢,但水平仍然較低,只有5%左右。而基金累計結余率也有部分樣本縣出現負值。如果不建立科學的基金風險控制機制,基金風險過高,長期會導致基金穿底,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存在較大隱患W同時,新農合基金流向縣外醫療機構的比例高達40%左右也會給當地新農合基金造成較大壓力, 增加新農合基金運行風險,不利于基金保持收支平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