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9-11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當前喲管西醫的治療措施有哪些呢?對于臨床上的應用管理又有哪些技巧呢?臨床上的中藥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本文選自:《中藥藥理與臨床》,《中藥藥理與臨床》是中國藥理學會主辦、中國藥理學會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具體承辦的中藥藥理學專門學術刊物,創刊于1985
在當前喲管西醫的治療措施有哪些呢?對于臨床上的應用管理又有哪些技巧呢?臨床上的中藥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本文選自:《中藥藥理與臨床》,《中藥藥理與臨床》是中國藥理學會主辦、中國藥理學會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具體承辦的中藥藥理學專門學術刊物,創刊于1985年,歷屆主編、常務副主編都是中國藥理學會/中藥藥理專業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從創刊伊始迄今一直是學會發揮引導該學科發展作用的主要場所,因而《中藥藥理與臨床》是以成為我國中藥藥理學學科的代表性刊物。
摘要:醫院及臨床醫生要重視存在的問題,改變過去歧視中醫的觀念。樹立一種在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的今天,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祖國醫學基本知識的理念,調動積極性,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普及中醫基礎知識。通過培訓、講座等形式使臨床醫生掌握基本的八綱辨證及用藥原則,做到合理應用中藥制劑。
關鍵詞:中藥臨床,臨床醫學,醫學職稱刊發
一、 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
1.1 盲目用藥
由于醫生缺乏中醫基礎知識,用藥過程中,寒、熱、虛、實基本病證分辨不清,而導致盲目用藥,違反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多見于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受藥商、藥廠宣傳的影響,在科里形成的習慣性用藥,幾乎每個患者都用同一種藥。如脈絡寧注射液,因介紹本品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及抗凝血、溶血栓的作用而用來治療動脈硬化,腦血栓后遺癥,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這無可非議,但必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該藥性偏涼,有清熱養陰作用,對無熱、無陰虛的患者雖有血淤也不宜應用。尤其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陽虛寒凝者用后反而加重病情。又如參脈針劑能強心升壓,改善冠脈流量,減少心肌耗氧量,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但在應用時,宜根據患者的體質酌情選用。偏熱體質用后會出現牙痛、咽痛等內火癥狀;二是醫生對某些藥物的功效一知半解,生搬硬套。一般認為大活絡丹祛風濕,六味地黃丸補腎。殊不知大活絡丹辛香走竄,藥性溫燥,對紅腫熱痛的急性期關節炎不宜用;六味地黃丸補腎陰,腎陽虛或兼實證不宜用。臨床上往往可見到舌紅苔黃厚燥,脈滑,濕熱很重的關節炎患者,醫生還用大活絡丹;舌淡苔白厚膩者用六味地黃丸。這都是原則性錯誤,應引起重視。
1.2 久用不止
會診過程中,常發現有些中成藥,從入院一直用到出院。對體虛無明顯兼證,需要用補益藥的患者,可以較長時間服藥。而對虛實夾雜的病癥,應本著“急者治標,緩者治本”的原則酌情用藥。如脾胃虛弱所致的胃脹、胃痛,可暫用六味安消膠囊、保和丸之類行氣消導治其標,癥狀緩解后,改用健脾益氣的香砂養胃丸治其本。還有老年習慣性便秘,臨床經常用番瀉葉沖劑。老年便秘多為氣血虧虛,大腸津液不足所致,宜緩補兼用潤腸通便之品。即便用番瀉葉這類攻下性烈之品,也只是在緊急情況下臨時運用,不可久用。有一典型病例:某患者,66歲,男性,患“陳舊性心肌梗塞并心力衰竭”。入院時,服用冠心蘇和丸1個月,出院后又按醫囑服用近半年。接診時,患者一派心氣不足的表現。冠心蘇和丸用于胸痹疼痛,久用則耗氣傷正。何況是一老年患者,又有心力衰竭,更要謹慎用藥。
1.3 多藥合用
在臨床科室中,特別是內科系統,個別醫生常同時將多種中藥制劑聯合運用。如丹參滴丸、地奧心血康膠囊、銀杏片等功效相近的藥物重復運用。有的甚至將藥性相反,相互拮抗的藥物混合使用,往往影響療效。目前我們對醫學方面的了解和分析,中醫藥已為人類的健康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作為中國的臨床一線的西醫生,腳踏在中醫藥寶庫的福地,完全應該和可以發掘祖國醫藥的寶貴資源,充實自已的醫療技能,更快更好地為患者,做好防病治病工作,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中國現代醫藥學而奮斗。
二、 西醫應用中藥
西醫應用中藥的時候我們學習中醫思維和技巧。首先是當醫學生時,已有簡要的中醫課程,執業后還有許多形式的“西學中”的培訓學習,只要感興趣和主動學習,向中醫老師求教和實踐的機會有的是。西醫學習中醫,首先要拼棄向不科學倒退的思想。其實,能治病就是科學。至于科學依據,有的已揭示,有的尚待揭示;其次,還要拼棄西醫搞中醫難出成果的看法。作為臨床醫生,更快更好地治好我們遇到的疾患,就是成績,至于出科研成果,西醫使用中藥,或許更容易出成果。我在學醫和進修的老師中,就有不少有高深醫學水平的西醫專家,他們在臨床用藥時根據需要,中西并重,中西藥選用,使其在醫療實踐中如虎添翼。如南方醫科大學教授,附屬珠江醫院神經內科專家,解放學中將級軍醫、中央首長保健醫師田時雨,如中華醫學會廣東皮膚學會會長,中山醫學院皮膚科教授,中山二院皮膚科主任曾凡欽雖本科畢業后又留學外國,掌握著本專業的高尖理論和技術,仍在診療中應用以前學過中藥知識,按病情需要開中藥處方,在他的治療“紅斑性狼皰”書著中,也專列了中藥療法。他們的成就也證明了中西醫結合和并重的科學性。
三、 利用優勢,研發創新
西醫生研究中醫,使用中藥,開展中西結合的優勢在于:(1)我們掌握了現代醫學的基礎顧理論和研究方法,而過去寫出中醫經典的前輩名家當時沒有掌握到;(2)我們中國的西醫有這個環境開展中西結合,而外國的醫生辦不到。這兩方面的優勢就可以取得比前人和當代外國人都得不到的成果。此外,他還根據臨床療效,擬定了幾十個藥對。他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也頗為客觀:“中西醫只有相互佐證和補充,才能提高療效。”祝老的這句話,其實也鼓勵西醫參與到中西結合的實踐中去。
四、 建議與對策
加強中西醫協作,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醫院中醫科醫生可分管指導各科中藥制劑的應用,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同時虛心求教學習西醫知識,雙方互利,共同提高。開展健康教育,進行科普宣傳,使廣大患者懂得服藥方法、用藥禁忌等中藥常識。
綜上所述,糾正中藥制劑在臨床應用中的各種不合理現象,刻不容緩。只有科學合理地用藥,才能使中藥制劑在臨床醫療中,真正發揮其功用。生活,工作在中國的西醫生,面對祖國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的氛圍,有與中醫和中西結合醫生共事的有利條件,又有應用中西結合臨床醫療的寬松環境,真應好好掌握機遇,為提高自己的醫療水平,為促進創立有中國特色的醫藥學做出貢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