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1-15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疫情逐漸在全球蔓延,此次疫情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無比沉痛的打擊,也給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帶來了反思。從環境設計的角度來看,長期在家中度日讓大家都會對自己的家居環境有更多深刻的體驗與思考,一直以來建筑環境中存在的諸多問
摘要: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疫情逐漸在全球蔓延,此次疫情的爆發給人類帶來了無比沉痛的打擊,也給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帶來了反思。從環境設計的角度來看,長期在家中度日讓大家都會對自己的家居環境有更多深刻的體驗與思考,一直以來建筑環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下子暴露在了我們面前,文本通過對歷史上疫情給環境設計帶來的影響進行梳理并對當下疫情中暴露出來的環境設計相關問題進行總結,并思考當前狀況下針對環境設計問題的解決辦法,希望能夠以此為未來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的內部空間環境設計和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關鍵詞:新冠疫情;傳染病;環境設計;
引言
歷史上人類發生的每一次重大災難都會引起人們的反思和思維意識的覺醒,從而對整個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思維和觀念的轉變最直接的將體現在文學和藝術設計領域的蓬勃發展。歐洲中世紀那段極為動蕩不安和紛亂的年代中走出了哥特式風格的建筑、繪畫以及無數詭譎迷幻的文學作品,戰爭、天主教的統治無疑是苦難生活的重要的因素,而中世紀黑死病的大流行或許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沒有壓迫就沒有拼死的反抗,沒有社會的動蕩不安就不會帶來偉大的制度變革。同樣,肆虐的瘟疫帶來的死亡、恐懼和絕望總是會給人的心理以沉痛的打擊,但也正因為疾病和死亡的痛楚是如此的直擊靈魂,從中迸發出的設計作品才會如此的深刻而發人深省。
歷史上數次重大疫情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教訓和經驗,不斷推動著人居環境不斷向著更加健康科學的方向革新。例如公元前430年左,古羅馬城內爆發的瘟疫使得古羅馬人從茅草屋住入石房之中,并創造了當時先進的城市供水系統。橫掃歐洲的黑死病使得英國一改以往擁擠的建筑群和道路,街道房屋變得寬敞明亮起來。1831年英國霍亂的爆發,催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綜合性的公共衛生法案并重點闡明了公共衛生與城市環境之間的關系。
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爆發,瘟疫又一次給全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也正因疫情的爆發,喚起了全人類的生態意識覺醒,再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體現在設計領域,疫情爆發以來,當下設計中一直被忽視的問題和不足一下子展露在了我們面前,喚起了大家對于社區配套、室內外環境健康,彈性使用空間等問題的關注度。本人針對此次新冠疫情爆發過程中展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從環境設計的角度出發,提出以下下幾點反思和感悟:
樹立綠色健康的人居環境理念
健康人居的理念其實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提出,進隨著現代社會和工業化快速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社會矛盾,以及傳染病傳播等諸多問題,智慧城市、生態建筑等詞匯被頻繁提及,但許多地產往往流于模式,追求形式上的健康綠色,而未將人居環境的生態性、環保性和健康性落實到實處。我國《健康住宅評價標準》對“健康住宅”的定義為:在符合居住功能要求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通過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與服務,促進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健康水平提升的住宅及其居住環境。本次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健康人居的理念再一次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綠色人居環境不僅僅單純的指小區環境中的綠化率,而是讓人在整個環境中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發展。根據網易網的一項相關調查,在疫情的宅家時期有38.3%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居住環境都較為不滿意;也有另一相關調查顯示受訪者經疫情后開始重視家裝需求。在住宅中可以體現為室內空間布局的合理性,室內功能設施配備的齊全性,好的室內空間布局可以使室內具有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一定程度上杜絕細菌病毒的滋生。室內新風系統的運用可以控制室內空氣的濕度、含氧量、清新度等等,為人提供一個更好的生活狀態。
從社區環境來看,疫情隔離期間居民只能在所處街道和小區范圍內活動,公園、游樂場都被封閉,在這樣的情況下,社區和小區的配套設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立刻凸顯出來。此外,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習慣性的忽略。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慢性疾病如脂肪肝、高血壓、高血糖和肥胖等健康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群,因此我們未來進行的環境設計其實是在為目標人群提供一種生活方式,怎樣通過環境設計來引導人們體驗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因為自身免疫力的提高也是對抗各種疾病包括新冠病毒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在城市中,除了部分人群選擇定期到健身館、體育館進行鍛煉運動以外,大部分人群更傾向于在自己所生活的社區范圍內進行散步、慢跑、快走和廣場舞一類的健身活動,因此不管是在疫情期間還是平常生活中,社區和住所是我們的主要生活地,社區街道和小區內部的環境設計和基礎設施建設與我們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目前一些老舊小區中道路往往被停車塞滿,綠化率不高,車行道與人行道沒有明確劃分,這都會給平常的鍛煉健身造成影響,社區街道盡管會設計有漫步道,但大多緊鄰主干道且并未做有效隔離(如圖1),汽車尾氣和塵土反而會給人的身體帶來危害,有時甚至隱藏潛在的交通安全隱患。因此,我們需要對社區和小區內部的環境進行更加合理的設計和引導來促進和鼓勵城市人群的日常健身活動,并通過設計手段為市民提供一個更加健康、合理的健身空間。綠色健康居住環境的營造同時也有利于平衡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來自于自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遠離自然,但最終通過我們的調節終將會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回歸自然。
.
2.關注危險地區和危險空間的環境設計
從區域位置來看,本次疫情中通常人口集中和流動較多的大城市更易成為疫情爆發的主要區域,人口較少的小城市和郊區則處于相對安全的環境。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穩步提高,人口向城市不斷輸入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問題,如一些城市盲目擴張會帶來布局混亂、基礎設施供應不完善等問題。此外,近年來城市中高密度的高層和超高層住宅建筑比例不斷增加,甚至在相當一部分的中小型城市,高層住宅也成為主要住宅形式,人口高密度集中在某一個區域,既容易造成大規模傳染,且不利于緊急疏散與隔離,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布局結構和人口密集程度應該進行進一步思考和調整,通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疏解就業空間等方式,使人口從集中于中心城區的現狀逐漸向周邊區域疏散。
從空間場所來看,首先,根據疫情相關數據報告和研究顯示,老年人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和高危易發人群,尤其是目前我國已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增多且老年人的自我防護意識和對相關知識的學習領悟能力相較年輕人而言比較薄弱,更需要通過外部設計和措施來對其進行保護和引導,因此養老建筑的疫情防控措施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在養老院和敬老院等機構中,隔離區的配備、緊急疏散通道的布局、室內采光通風和環境衛生問題都應該有更加嚴格的規劃和標準。其次,醫院作為收診病例的場所,屬于高危地區,在非典爆發時期眾多醫護人員倒在了奮戰的一線,給我們帶來了慘痛教訓更值得我們反思。例如,醫院空間材料的選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根據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不同材料表面存活時間各不相同,病毒在光滑表面存活時間更加長久,在潮濕空氣中更易存活,因此在針對新冠患者隔離或治療的隔離區、治療場所,因盡量避免選擇容易粘附病毒或易受潮滋生細菌的建筑材料例如塑料、不銹鋼、石膏板等等,采用更加健康環保的材料。另外,醫院內部道路或許可以采用分離設計,將病患與大眾、醫療物資的流動路線進行分離設計,針對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行動通道等等。位于美國芝加哥的拉什大學新醫療中心是拉什大學重點改造項目之一,已被納入當地政府緊急事務醫療體系之中。該建筑曲線形塔樓的幾何線條能夠給予病房最大程度的視野與自然光線,同時還形成了一個高效而安全的醫療衛生環境。該醫院還設有一個急救室,緊急時刻能夠封閉運行,對患者進行安全評估。在內部,可以在多個區域打開限制病毒傳播的負壓區域。而且醫院的房間也可以隨時改變,如果遇到未知病毒或高風險情況,可以立即將急診病房變成重癥監護病房。從而最大限度降低醫院工作人員和病人的交叉感染風險。
3.增強空間的靈活性設計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區需要隔離觀察的疑似病例通常安排在當地酒店、賓館進行隔離或者居家隔離觀察,或者是將某些公共場館作為臨時醫院。目前酒店賓館、公共場館和普通住宅空間中并未有針對疫情的前期設計標準,而只是單純利用了此類建筑的空間,這樣既不利于病例的統一管控,且存在一定傳播的風險。因此,在后疫情時代的設計當中應該給予空間更多可能性,為建筑的長遠適應性創造條件,使其根據不同時期和突發事件而進行相應調整。比如,在一些易發現新冠感染者的大型公共空間如機場、車站、大型商場等地可適當儲備可移動墻體,疫情期間通過移動墻體搭建可以起到緊急隔離作用,從而一定程度上減少疫情傳染幾率,疫情結束時又便于存放,又不影響空間使用。
在疫情隔離期間,人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自己的家中,對家也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功能要求。受疫情的影響,此刻的家擔任起了臨時辦公室、工作室、健身房、教室、會議室等形形色色的空間角色。對于面積較大的住宅來說似乎不成問題,但對于小戶型住宅和公寓來說,在有限的空間中要容納以上所有功能,確實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在空間有限的住宅建筑中,是否可以通過對傳統戶型進行改造使得住宅的通風、采光變得更加良好、通過增加可移動家具的使用以便于根據疫情的情況隨時調整室內布局和功能、通過設計上的去繁就簡來減少室內細菌和病毒的數量等等。總而言之,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經歷讓我們逐漸意識到家作為我們居住生活的空間,不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它的內部材料的環保性、空間布局的科學性甚至對我們的生命健康也起到的不可忽視的影響。
4.疫情中增長起來的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自信心
最后,此次疫情中,我們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決心和信心以及抗疫的成果讓我們充分看到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我國人民在戰勝疫情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絕佳精神面貌,正是源于對中華文化的堅守和傳承,這無疑給中國民眾帶來了充分的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此次疫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重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的戰“疫”舉措,體現了事在人為的文化態度、于家為國的楚囊之情、共克時艱的大國擔當和命運與共的人類情懷。在習近平同志的英明領導和親自指揮下,當前全國疫情已總體呈現零星散發狀態,中國抗疫也為全球抗疫提供了重要經驗、做出了重要貢獻。思想上的改變將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設計領域中,筆者認為此次疫情除了上文提到的讓設計工作者意識到防疫與生態健康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之外,對于我國設計者來說,在新冠疫情中不斷增長起來的民族自信或會使得本土設計師愈加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自信心,在經歷了較長時間西方藝術文化對我們的沖擊和影響之后,新冠疫情的發生和有效控制也許會加速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中國當代設計中走向更加重要的位置。
結語
建筑空間作為人類主要的生活工作場所,在疫情期間扮演的是人類生命健康屏障的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造型夸張的建筑形態和復雜的空間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眼球,越來越多的人從鄉村走向城市,從寬敞的農村自建房住進了人員高密度集中的公寓與社區。而此次疫情的爆發讓這一類型的高密度空間面臨巨大的挑戰,人群聚集造成人員管理困難,商業消費停止造成大量空間閑置,空間形式的“新奇特”變成了人們最不關心的事。縱觀歷史,我們能夠發現,幾乎每一次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對居住環境和建筑設計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此次新冠疫情的爆發讓我意識到作為設計行業的從業者、研究者和學生,我們應該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反思能力,并盡可能的通過設計者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將歷經的痛楚轉化為對未來設計的某種思考,追求建筑形式和表面上的創新和大膽不應該成為設計的主要方向,標新立異的設計出發點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將不再被高舉,反而應該讓室內空間設計的側重點重新回到以注重功能的實用性、環境的宜居性的思維方式上來,重新讓設計人員回到建筑設計的本質“實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原則中去。室內設計師的目光必將重新轉移到室內空間的空氣質量、通風質量、光環境、便捷人流、快速疏散等等實用功能當中去,從而推動設計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隨著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人居環境必定會向著綠色、健康、科學的方向快速發展,新冠疫情的爆發勢必也會帶來當代人居環境的變革。——論文作者:高希
相關期刊推薦:《空間結構雜志》是國內唯一的空間結構領域的專業性科技學術刊物。創刊近十年來,《空間結構》為交流與傳遞國內外空間結構領域的最新學術思想、科技成果與實踐經驗發揮了重要影響,對培養年輕一代的專業人才、提高我國在空間結構領域的國際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