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06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文章聚焦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進行教學改革,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分析應用心理學專業項目化教學改革效果。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項目化教學改革促進了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團體輔導職業能力和基本職業能力的發展;
摘要:文章聚焦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進行教學改革,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分析應用心理學專業項目化教學改革效果。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項目化教學改革促進了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團體輔導職業能力和基本職業能力的發展;經統計分析發現,男生在項目化教學中專業技能提升更為顯著。文章基于教改實踐和循證研究,提出了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教學改革;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
0引言
實踐教學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是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項目化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形式,旨在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職業能力,其核心目的就是讓學習者培養未來職業中所需要的,且能延續其職業生涯的重要能力[1]。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多方搭建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職業體驗等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1研究背景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是建設健康中國、平安中國、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也對應用心理學專業(簡稱應心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應與社會需求相適應,應體現應用性、實踐性,應拓展培養目標的專業方向,并尋求實現培養目標的合理途徑,即構建系統完整的課程體系,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拓寬應用心理學的專業方向[2]。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專業性強、職業素養高的應用心理學人才。如何才能培養具有基本職業能力的應用心理學本科人才?
近年來,高校實踐教學改革重視和用人單位合作,培養以需求為導向的高校畢業生。但目前教學改革效果存在主觀評估或證據不足的現象。實踐教學改革能否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基于這些問題,本研究基于循證的思想,對參與項目化教學的應心專業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深入訪談并進行數據分析,探索實踐教學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效果。
2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論綜述
2.1核心概念及內涵
作為一種創新性實踐教學活動,項目化教學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培養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以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3]。項目化教學指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參與一個或多個項目,將教學活動與專業知識傳授貫徹項目實施始終的過程[4]。本研究中開展的項目化教學為我校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通過自愿報名、嚴格審核、系統培訓后直接參與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項目服務,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專業教師在項目各個環節進行持續指導。
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包括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能力和團體輔導的職業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F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5]。上世紀90年代,國內高校開始引入團體心理輔導,并證實了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有效性[6]。團體輔導是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7]。團體輔導是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途徑之一。團體輔導重視師生“動態的共生互學”關系,從傳統教育的“教”字當頭,到以“育”為本,呼應了新時代、新教改背景下的高水準的教學水平和多元化的教學形式[8]。
2.2文獻綜述
項目化教學最早產生于美國,在歐美目前已形成操作性強、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模式。德國采取“企業主導型”實踐教學模式,大學生需要通過必要的基礎理論教育和充分的職業訓練[9]。加拿大高職院校提出了CBE能力本位培養模式,強調職業教育應以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強調企業的介入和強化實踐教學,充分體現了職業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中心地位[10]。在英國,有完整的證書體系,以及相應的嚴格的標準的資格認證制度,以促使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的實踐教學與經濟發展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11]。
心理學教學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受到學者的關注。不少學者報告了對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原則、內容、方法等方面的思考和實踐;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涵蓋了大教學法、PBL教學法、翻轉課堂、研究性教學法等。余運英、芮夢霞等報告了采用項目化教學對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表明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但極少有文獻采用質性研究或量化研究方法報告教學改革效果。
3研究過程
3.1實踐教學項目
實踐教學項目由高校和小學合作,由應用心理專業本科生承擔小學多個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學期),高校專業教師和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共同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負責。本科生通過篩選程序進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項目,涵蓋大一至大四學生。教案設計、實施教學、教學反思等環節均由本科生項目團隊協作完成,同時由專業教師全程指導。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團體輔導形式開展,項目團隊5人一組,其中1名指導者,4名助手;團體輔導一周一次,一次40分鐘,每次根據小學生的年級和心理特點設定具體主題。
3.2研究對象
量化研究施測對象為參加項目化教學的應用心理專業本科生。共發放問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43份,有效率82.6%。質性研究訪談對象通過目的性采樣選取5名參與實踐教學本科生進行深入訪談,受訪者根據年齡和訪談順序編碼為2A、1B、1C、2D和2E,每位受訪者訪談時間在30分鐘左右。
3.3研究工具
3.3.1關于團體輔導技術的心理健康實踐教學項目效果調查問卷
量化研究采用自編“關于團體輔導技術的心理健康實踐教學項目效果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信息、實踐教學普遍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變化和團體輔導技能變化四個方面的內容。
3.3.2半結構式訪談提綱
質性研究采用半結構訪談提綱。半結構訪談結構清晰、過程靈活,有利于研究者圍繞研究主題深入探索受訪者的感受和想法。本研究中半結構訪談提綱圍繞了三個主要問題:受訪者對實踐教學項目的整體感受是怎樣的;在實踐教學項目里的收獲是怎樣的;在實踐教學項目里的困難是怎樣的。
3.4數據處理
問卷統一發放、集中填寫和統一回收,選項采用正向計分;所有數據錄入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訪談錄音通過研究者整理、校核;采用歸納法對所收集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概括和總結。
4應用心理學項目化教學效果分析
4.1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發展
4.1.1項目化教學有利于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教學環節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環節包括設計課程、實施課程和課程反思等環節。調查數據表明,25.6%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對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幫助程度在中等以上(不含中等);62.7%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對實施課程的幫助程度在中等偏上;57.8%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對課程反思的幫助程度在中等以上,詳見圖1。可見,項目化教學在課程實施方面讓本科生有更大的收獲,在課程設計方面仍有待提升。
4.1.2項目化教學有利于應心專業本科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能力
調查數據表明,60.4%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在促進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整體理解的幫助程度在中等以上;76.7%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對鍛煉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幫助程度在中等以上;62.8%的本科生認為實踐教學項目對積累相關教育經驗的幫助程度在中等以上。訪談資料分析發現,5名受訪者均認為通過實踐教學項目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技術水平,2D組表示:“通過參加實踐教學項目,我感覺在項目中不僅能學習到理論(知識),而且也給我一個機會去鍛煉實操(技能)。”2E組也表示:“我可以知道怎么去隨著小朋友們的情緒走,怎么用貼近他們的語言來表達,來引導。”
4.2應用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團體輔導職業能力發展
4.2.1項目化教學有利于該專業本科生提升團體輔導的綜合能力
調查數據表明,項目化教學促進了應心專業本科生積極傾聽、復述、聯結和提問技術的顯著提升。參與實踐教學項目的本科生對掌握積極傾聽技術的熟練程度從正態分布轉為偏態分布。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前,有18.6%的本科生自評為掌握積極傾聽技術為中等熟練程度以上(不含中等),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后,有83.7%的本科生自評為掌握積極傾聽技術為中等熟練程度以上,詳見圖2。圖2實踐教學前后學生掌握傾聽技術情況變化
相關期刊推薦:《職業技術教育》雜志是由吉林省教育廳主管,吉林職業師范學院主辦的職業教育類學術期刊。上旬刊為理論版,重在反映最新的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成果;中旬刊為應用版,重在反映職業教育辦學、管理、教學等實踐成果;下旬刊為綜合版,以職業教育綜合報道和評論為主。主要欄目:教改視點、綜合研究、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教育技術、德育。
調查數據表明,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前,有7.0%的本科生自評為掌握復述技術為中等熟練程度以上;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后,有52.8%的本科生對這項技術的熟練掌握程度為中等以上。訪談資料也支撐了數據變化:1B組認為:“作為助手,我觀察到指導者是如何運用復述技術的,然后我會思考如果換做我是團體指導者,我應該怎么回應對方,然后我發現我開始慢慢能找到對方說話過程中的重點,這是我收獲比較大的地方。”2D組也表示:“復述需要專注對方談話,然后要用明確恰當的方式重新描述對方想傳達的信息,我在學習中,每次都覺得使用這個(技術)比之前的熟練了好多。”
調查數據表明,應心專業本科生掌握連結技術為中等以上水平,由實踐教學項目前的6.2%提升到實踐教學項目后的41.5%;同樣,本科生對提問技術的熟練程度為中等以上水平,由實踐教學項目前的8.1%提升到實踐教學后的52.8%,兩種技能的掌握程度整體均呈上升趨勢。
4.2.2項目化教學尤其有助于應心專業男生提升共情能力
經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在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前,應心專業女生掌握共情技術的熟練程度高于男生,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但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后,男生和女生對共情技術的熟練程度無顯著性差異;說明相對女生而言,男生通過實踐教學項目提升了共情技術。原因是,女性更容易表達情感,所以女生在參與項目前共情技術的熟練程度優于男生;但男生經歷專業訓練也能更好地識別和表達情感,所以參與實踐教學項目后,男生和女生的共情技術熟練程度無顯著差異。
4.2.3團體輔導不同環節對應心專業本科生提升職業能力的性別差異
團體輔導包含活動導入、熱身活動、主題活動、分享討論和整合提升環節。統計分析表明,分享討論環節對男生的幫助程度顯著高于女生(p<0.05)。說明男生在團體輔導的討論分享環節提升職業能力的程度顯著優于女生。分析原因:其一,由于樣本量小,樣本量偏差帶來的影響;其二,女生作為指導者更容易和小組成員建立關系,在交流中能更好地運用共情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男生經歷實踐教學的專業訓練后在建立關系、促進交流方面有更多提升;其三,可能是男生更容易掌握團體輔導中討論分享環節內容。——論文作者:張婕,劉贏憶,劉召霞
SCISSCIAHCI